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們同屬戰國名將,長平之戰卻都犯下大錯

他們同屬戰國名將,長平之戰卻都犯下大錯

戰國時期,七雄並立,攻伐不斷。秦趙長平一戰,以秦國大將坑殺趙國降卒40萬而聞名史冊,留下了趙括「紙上談兵」的笑柄。歷史的硝煙已經遠去,但這一戰役留下的諸多迷思,耐人尋味。小編覺得,在這一戰役中,不光是趙括,名將廉頗和白起都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下韓國的野王。束手無策的韓國向趙國求援。秦國的真正目標是趙國,趙孝成王一籌莫展。

趙孝成王最終決定派出45萬大軍馳援,領軍人物是戰功卓著的廉頗。初戰不利,廉頗開始退守,一晃就是三年。遠道而來的秦軍久攻不下,糧草補給困難,為擺脫被動局面,遂實施范雎提出的反間計。

聽信讒言的趙孝成王準備撤換廉頗,此議竟然得到決策層的一致通過。唯一提出不同意見的藺相如,也並非支持廉頗,只是不看好趙括。老將廉頗為何如此不得人心?

秦軍以60萬大軍進攻,趙國以45萬精銳防守,在冷兵器時代,攻守雙方的均衡值一般為2:1,趙軍在軍力對比上並不吃虧;而秦國經濟實力雄厚,物資儲備充足,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只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綜合國力明顯處於劣勢,無法支持大規模的長期戰爭。顯然,消耗戰戰略,對趙國來講絕非上策。

如此看來,廉頗持續三年的「拉鋸戰」過於保守,秦軍有生力量並沒有被削弱,「以逸待勞、後發制人」顯得過於空洞。趙括雖然紙上談兵,但畢竟血性剛烈。

德高望重的廉頗,始終沒有制訂出一個清晰、積極的戰略計劃,沒有提出徹底打敗秦軍的戰略願景和配套措施,因此,沒有贏得趙王的信任和支持。能攻善守的廉頗,何不主動退守以集聚力量,拉長敵軍戰線後主動出擊?或者通過側面出擊、斷敵糧草?或者從45萬大軍中分出部分有生力量攻秦之要害,甚至同樣實施反間計?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老成持重的廉頗,著實缺乏進取精神,雖不至於害己,客觀上終究誤國。

再說白起。面臨四十萬投降的趙軍,白起選擇兩難:放趙兵回國,無疑是前功盡棄;既然不能留用,不如乾脆殺掉,以絕後患。在解除趙軍武裝後,白起只將年幼者兩百餘人放回,以震懾趙國人心,將其餘40萬降卒全部坑殺。

白起摧毀了趙國的精銳武裝,六國弱勢已定,秦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但同時,坑殺趙兵,堅定了趙國人誓死抗秦的決心,又阻絕了其他五國的降秦之念。難道除了「放」「用」和「殺」之外,白起真的別無選擇嗎?

誠然,40萬俘虜的日用開支是個天文數字,白起養不起。但40萬人的大包袱,不正是要趙國投降的最好籌碼嗎?所謂戰之勝者,全城為上。如果趙國堅持不降,就等於要了40萬降兵的命,不用白起進攻,趙國士兵的家屬就會造反,執趙王以降秦。

白起確是一介武夫,秦王也犯了大錯,他的戰略願景是統一六國,而不是讓趙國在短期內喪失對抗能

力。目標和手段發生混淆,秦國的成本空前加大了。長平大戰之後,趙國踏上戰略聯盟、合縱抗秦之路,其艱苦卓絕、鬥智斗勇,堪稱歷史奇觀。

秦國自長平之戰後,即獨霸天下,卻事隔32年後才最終滅趙,又過了7年オ統一海內。可以想見,坑殺40萬趙國降卒導致何等強烈的負面影響。更為嚴重的是,白起協助秦王開創了一個以暴制暴的歷史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真的是兵力百萬規模嗎?
浪得虛名的戰國四君子—自以為是的平原君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