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食米的一些趣事兒

食米的一些趣事兒

眼見未必為實

孔子周遊列國,遇到戰亂,被困在陳國、蔡國之間,於是孔子一行人斷糧,只能吃野菜,七天粒米未進,白天也只能躺著休息。

顏回不知道從哪討來一些米,回來後就煮起了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卻看見顏回用手抓鍋里的飯吃。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來吃飯。

孔子假裝沒看見,起身試探說:「我剛才夢見了先父,這飯很乾凈,我用它先祭奠父親再吃吧。」

顏回說:「不行!剛才煮飯的時候,有灰掉進了鍋里,直接扔了也不好,我就抓起來吃掉了。」

孔子嘆息道:「人都說眼見為實,然而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然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時也靠不住。我的學生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是多麼不容易呀。」

出自《孔子家語》卷五「困厄」第二十

《說文解字》

象禾實之形

我國是稻的發源地,

河姆渡遺址出土了距今約7000多年的稻穀,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說:「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元史·食貨志》也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

糧食是農民的根本,

大米是中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

米是農民汗水的結晶

是帶有煙火氣的

食米就像品味人生

平淡而回味

點擊《賣米》閱讀

已逝的北大才女《賣米》一文

道盡了多少貧苦農民的辛酸與現實

感動了多少人

與其說是作者的創作

不如說是作者的紀實

還有很多俗語都和「米」有關聯

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偷雞不著蝕把米」

「生米已然煮成熟飯」

也有很多和米有關的典故

不為五斗米折腰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陶淵明為什麼做《歸去來兮辭》?

為什麼辭官歸隱而去?

《晉書·陶潛傳》詳細記載了經過

陶淵明家裡貧窮,偃兆推薦任命他為州祭酒,陶淵明忍受不了這個官職,沒多久就解了官印回家了。

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也不去,自己種田養活自己,因此身體瘦弱。

後來又做了鎮軍、建威參軍,又不滿意,對朋友說:「想要做一個以弦歌教化民眾的縣令,俸祿夠用來籌建隱居的住所。」

於是被調用為彭澤縣令,他把直管的一百畝公田,全部用來種用來釀酒的秫谷,說:「讓我一直醉酒就滿足了。」

妻子和孩子堅持要種粳米,於是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

陶淵明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上級官員。

郡里派遣督郵到彭澤縣查看,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去必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縣令。

他的下屬對他說縣令里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不能為區區五斗米的微薄俸祿,以拳拳赤子之心、卑躬屈膝地侍奉那些鄉野小人。」

沒多久,就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作了《歸去來兮辭》。

初授官題高冠草堂

唐·岑參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闌。

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

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葯欄。

只緣五斗米,辜負一漁竿。

「五斗米」因此成了古人對微薄俸祿的「吐槽」

成了想要表達歸隱意思的一個「梗」

子欲養而親不待

——子路負米

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敬父母。

他從小家境貧寒,經常吃野菜,有一次家裡沒有米,本地糧價一路飛漲,家裡僅剩的那些錢買不起,為了讓父母吃到飯,子路聽說百里之外的糧價較低,因此他走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著趕回家裡,奉養雙親。

後來子路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得到楚王重用,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

子路對孔子說:「想當年跋山涉水背米的時候,累了,不管在什麼地方,坐下就休息;家裡貧窮,父母年老,只能在家照顧父母,不能出外謀生出仕。過去我服侍雙親的時候,常吃野菜,從百里之外背米回來。雙親去世以後,我南下楚國做官,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累積了萬鐘的粟,坐在厚實的軟墊上,陳列著放著山珍佳肴的鼎器,念及已故父母,希望還能嘗嘗那野菜的滋味,為父母再背一次米,卻再也不可能了。離了水的魚兒,嘴裡穿著繩索,不多久就會生蛀蟲,父母的壽命,是如此的短暫。」

孔子說:「子路侍奉雙親,可以說是在父母生時盡了全力,父母死後盡付哀思了。」

出自《孔子家語·致思》,

望各位及時行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常識十五問,每問都精彩!
高手處事的8個方法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