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人工智慧時代,醫生未來會「失業」嗎?專家這麼說

人工智慧時代,醫生未來會「失業」嗎?專家這麼說

以前看病都是線下挂號、取號,排隊看病,現在挂號的渠道越來越多,如微信、網站、手機APP等,「挂號難」的問題和以前相比確實有很大程度上的改變。

但是,挂號不過是「互聯網+醫療」里的冰山一角,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在「一帶一路」互聯網+醫療健康大會信息發布會上提到,挂號只是在最前段,並未涉及到醫療的環節,它只是一個界面一個相關的應用,互聯網+醫療還並未深入融合。

互聯網+醫療健康怎樣才是深入融合?

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深入融合如何體現?劉多院長說到一個方面,他指出大部分老百姓可能更為關心,通過互聯網+醫療,自己的健康是否能夠得到相關指導、疾病預警、實時監測,這個過程中就涉及到數據採集。

談到數據,那就不得不說近年來常出現在大眾眼中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相關技術。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所智慧健康部副主任閔棟談到,其實這些技術在醫療上已經有開展運用,如偏遠地區可以和大城市的三甲醫院醫生進行遠程視頻會診、在人體比較狹窄的部位,手術機器人可以發揮獨有優勢、手術後的相關診療觀測等上都有體現。

那麼在數據化時代,運用這些技術,未來還可以突破的地方是?

大數據時代,醫生看病更精準

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才有談到,醫療行業是個信息密集型的行業,大家可以看到,醫生學的知識多、讀的時間長,歲數越大越能看好病,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他積累的經驗越多,腦海中掌握的數據和信息也就越多,看病時判斷越準確。

你去看病時,醫生能給你做出準確的判斷,這個病的原因是什麼?我採取什麼方式進行治療?是不是需要做手術?什麼時候做手術?手術的範圍有多大?這都是醫生經過一次又一次詢問,一次又一次檢查,一次又一次了解你過去的情況做出的決策和判斷。

從大數據來講,它能夠收集更多數據,讓信息更全面,能幫助醫生做的決策就更加準確、科學、及時,例如以前手寫的病例、圖像信息、影像信息在沒有大數據技術的時候是沒法處理的,現在這些醫療數據在大數據技術背景下都可以成為可用資源。

「人工智慧」可代替醫生做簡單判斷

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初步呈現出來,如醫生在進行病例輸入時,有些醫院已經在嘗試,用人工智慧的方法實現語音輸入,減輕醫生進行文字輸入、敲鍵盤輸入的負擔。還有一些醫學影像的自動識別,減輕醫生對大量影像信息的初篩工作。

可見,人工智慧已經能代替醫生做簡單的判斷。

在王才有看來,人工智慧還尚處於一個初期發展階段,在醫學上比較複雜的問題現在還沒有重大的突破。不過,現在各國大企業都在紛紛併購和買入醫療信息化的廠商,他們齊刷刷地看中了人工智慧在行業里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的人工智慧,值得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9健康網 的精彩文章:

胃折騰壞了,很難養回去!6件傷胃事請你心中有數
「少白頭」的痛苦,主要來源這3點!你能攻克嗎?

TAG:39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