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備的臨終遺言告訴你

劉備的臨終遺言告訴你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一把大火,燒得是底氣全無,鬥志喪失,不久便在白帝城病倒了,臨終前將阿斗託付給了諸葛亮。

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可能不太知道,劉備在臨死前留給了阿斗劉禪一句話,成了日後的千古名言。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就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的遺言,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禍國殃民。

我們不管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曹操、孫權是什麼樣子的,但至少在小說里,劉備對老百姓的愛護,是有記錄的。

這也是為什麼劉備能白手起家的原因之一。

1

善良是一個人立足的根本

早在劉備三兄弟剛出道的時候,劉備因平叛黃巾軍起義有功,被派到了平原縣去做縣令。

後來,因為張飛暴打督郵,哥仨沒過幾天好日子就匆匆逃走了。

張飛為什麼打都郵呢?

因為在他們來此地當縣令後沒幾個月後,這個督郵下來巡查,明裡暗裡地要劉備給他好處費,也就是索賄。

結果,劉備拿不出錢,督郵很不高興,便問劉備是什麼出身?

劉備又拿自己的皇叔身份顯擺了,我乃劉氏宗親,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這督郵愣是不信,大罵說,好你個劉備,膽肥了,敢冒充皇親國戚,我就是來審查你的,先給老子滾蛋。

劉備悻悻地退出,要不是劉備勸著,張飛這時候就上去干他丫的了,後來張飛出去打獵喝酒,回來的時候聽有一幫老百姓在哭。

一問原因才知道,督郵要辦他大哥劉備,這些人是替劉備求情的,但無功而返。

酒勁上頭的張飛按耐不住了,衝到督郵那裡,把督郵綁在柱子上拿樹枝狠狠地抽一頓。

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劉備去一個地方沒幾天就已經深得老百姓的心,而在之後,劉備更有在曹操大軍壓境時,對荊州百姓不離不棄,攜民過江的善舉。

可以說,劉備除了對待老婆以外,對待其他人都是比較仁慈的,善良和仁義,是劉備在三國里的立足之本。

我很喜歡劉備臨終前的那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我覺得這句話引申出來的道理更有價值和意義,那就是積累和堅持。

2

人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一個人的人生有多輝煌,有多糟糕,並非一夕一朝的原因,完全是一個長期積累和進化的過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不為。

我是這樣解讀的:當你將一些好的習慣長期堅持下去,哪怕這個習慣再小,也十分有價值和意義,而一些不好的習慣,哪怕再小,但你仍一直不改的話,將會毀掉你一生。

比如遇到有人幫忙時,記得說聲謝謝,這是一個人的教養;比如能夠長期堅持早睡早起,這些良好的習慣會真正幫到你。

而那些我們經常習以為常的小惡習,比如喜歡佔小便宜,比如熬夜晚睡,比如懶惰,這些行為初看上去好像也沒多大關係,但一個一個加起來,再加上長期這樣累計,你的人生就會被廢了。

實際上,一個人混得不好,用劉備臨終前的遺言就可以很好的解釋了。

一是人品不好,品性較差;二是沒有好的習慣,不夠堅持。

很多人都在喊著自己有多迷茫,有多想掙錢,但行動呢?

沒有,沒有任何的行動,依然懶散,依然渾渾噩噩,而這些不好的習慣雖然看起來不足以致命,但卻可以直接宣判這樣的人生很難逆襲。

很多人喊著現在人心險惡,職場人沒有好人,沒有真心朋友?

那麼,你是否又對別人付出了真心呢,沒有真心怎能換來真心,沒有一件件好的小事情,怎麼樹立你的形象,怎麼讓別人信任你,走近你。

這是一個閉關的因果循環。

所以,千萬別小看人生中的每一個小善舉,別忽略每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這些將決定你人生的高度,將決定你能否走得更遠!


公元219年,孫權派將軍呂蒙、陸遜乘機偷襲關羽的後路擒殺了關羽,佔領了原來屬於蜀漢的江陵、公安、南郡等地,攫取了襄陽以南的荊州的大部地區。劉備為報復孫權,作了一年多的準備,對東吳發動了軍師行動。

孫權的和平談判要求被劉備拒絕以後,他任命38歲的陸遜為大都督,督領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進行抵抗。

陸遜,字伯言,吳縣華亭人,出身於江東著名的士族家庭。他在青年時代即圭角顯露,孫權很看重他,把孫策的女兒嫁給了他。他長於軍事謀略。荊州戰役中,曾經幫助呂蒙籌划過偷襲關羽的計劃。呂蒙對他大為讚賞,向孫權推薦其說可大任。呂蒙死後,他是吳國軍方的主要負責人。

夷陵之戰的發展進程,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劉備進攻。

時間是公元221年的初秋到初冬,大致是七月到十月。蜀漢的東征大軍,兵分南北兩路。南面一路是主力,由劉備親自統率,以將軍馮習為大督,將軍張南為前部,吳班、陳式、輔匡、趙融、廖淳、傅彤為別督。北面一路是偏師,由鎮北將軍黃權統率,主要任務是防備魏軍襲擊。

此外,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地區用金帛爵賞招納少數民族出兵協助破吳。

戰爭開始以後,蜀漢方面不斷取得勝利。劉備的大督將軍馮習和將領吳班等人,接連攻破東吳將軍李異等人守衛的巫、秭歸,前鋒進到荊州西境的夷陵縣,深入東吳境內五六百里,武陵地區的少數民族也表示願意出兵響應,聲勢很是浩大。

第二階段:吳蜀相持。

時間大致是公元221年年末到222年的夏天,共七八個月。

這時,劉備的統帥部已經到達夷陵戰場的前線。起先駐紮在秭歸,後來又率領諸將「緣山截嶺」進軍到夷陵,在夷陵南部的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安黃權所統率的北路諸軍也從長江北岸進軍到夷陵道,同東吳的軍隊相恭其他蜀漢軍隊也先後出巫峽,各自據險屯兵,樹柵立營,從巫峽到夷陵連營七百里。

與此同時,陸遜所率領的大隊人馬也陸續到達夷陵戰場。陸遜的部將宋謙到達前線以後,攻打了蜀漢的五個屯兵處所,都得到了勝利,蜀漢軍隊的攻勢受到遏制。

於是,劉備使用軍事計謀。他一面把大批人馬埋伏在山谷中,一面派吳班率領幾千人在平地立營,企圖誘惑陸遜出戰,以便聚而殲之。東吳將領看到吳班的人馬不多,紛紛要求出戰,陸遜看出了劉備的計謀,拒絕了盲目出戰的建議。劉備左等右等,也看不到陸遜有任何戰鬥的表示,只好撤出了埋伏在山谷中的人馬。

經過同劉備初步接觸,陸遜了解到蜀漢軍隊的一些特點。認識到劉備是一個「猾虜」,而且銳氣方足。因此,不宜匆匆忙忙地去同他們進行決定性的戰鬥,而應當採取先讓一步,後發制人的策略。也就是有意識地把他們在遠離本土的戰場上拖上一段時間,拖到他們「兵疲意沮、計不復生」的地步,再狠狠地打。同時,陸遜還看到,劉備不用水軍配合陸軍順江而下,反而在沿江的山地到處安營紮寨,前後連營數百里,把兵力分散在不易集中的漫長戰線上,實在很愚蠢。這樣的敵人是不難對付的,只要耐心地等待一段時間,捕捉到有利的戰機,就一定可以戰而勝之。

在作了這些分析以後,他充滿信心地上書孫權說,他縱觀劉備前後帶兵作戰,總是勝少敗多,如今劉備捨棄舟船專以步兵作戰,正是攻擊劉備的時候,希望至尊高枕無憂,不必挂念。

第三階段:陸遜反攻。

時間是公元222年的夏末到初秋,大致是閏六月至八月。

這時,吳蜀在夷陵戰場相持已經七八個月了。陸遜所計劃的疲勞敵人的目的已經達到,等待已久的有利的決戰時機即將來臨。在偵察性的試攻之後,他命令各部軍士手持茅草,先用火攻的辦法焚燒劉備的軍營,然後一齊向敵人發動猛烈攻勢。蜀漢軍隊由於長期疲乏和缺乏思想準備,在軍營被燒和東吳軍隊大規模的進攻下,紛紛四散逃命,大督將軍馮習、前部將軍張南被斬,四十餘營土崩瓦解。

劉備倉促間登上馬鞍山自保,陸遜親自督促各部四面圍攻,守山的軍士戰死者上萬。後來,劉備利用夜色的掩護,燒了盔甲斷後,才逃離猇亭,到了秭歸以後,收集各部散兵,從陸路返回魚復,進入白帝城(都在今重慶奉節)。

總計這次戰役,蜀軍死傷慘重,「屍骨漂流,塞江而下」。舟船器械,軍用物資,也都損失殆盡。向東吳軍隊投降的還有數萬人。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遭到慘敗以後,感到愧恨。他忿恚地說了兩句很能代表他思想情緒的話。

一句是針對陸遜的,原話是:「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一句是針對當時在戰場上追他追得最厲害,幾乎把他俘虜了的吳國小將孫桓的,原話是:「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兒,而今追孤乃至此也!」

是的,劉備當年去東吳迎親娶孫夫人時,陸遜、孫桓都是青少年,當時陸遜二十六歲,孫桓才是個十二歲的小孩。他一個六十三歲的老頭,現在竟給當年的娃娃們打敗了,這是多麼丟人呀!這種愧恨情緒不斷地折磨著他,不久以後,他就病死在白帝城。

「年輕的無名小輩,戰勝了年老的龐然大物。」這是毛澤東於20世紀60年代時對三國時期吳蜀夷陵之戰的評語。這裡說的年輕的無名小輩指的是東吳年輕將軍陸遜,年老的龐然大物指的是蜀漢皇帝劉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區塊鏈扒叔 的精彩文章:

TAG:區塊鏈扒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