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宣德爐幾個疑點的理解

關於宣德爐幾個疑點的理解

現在談談對宣德爐的一些理解。


宣德爐之真假: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問現在有沒有真正的宣德爐?目前據說在台灣故宮有四個宣德爐,北京故宮兩個。就是這六個宣德爐都有專家質疑是否真是宣德三年鑄造的真品。

依《宣德鼎彝譜》所載,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敕諭工部用暹邏所貢風磨銅冶鑄鼎彝祭器。所製款式悉依博古圖錄、考古諸書所載,及內庫所藏宋瓷款式典雅者,共有一百十七種形制,陸續三次冶鑄,約有二萬餘件成品,以供郊壇、太廟、內廷祭祀之用,並分賜王府、功臣,或藏貯府庫。

照理來說既然原先有二萬餘件,又分賜各處,現在必有存品,但是恰恰相反真正的宣德爐就目前來說沒有一件來歷清楚的傳世品。

宣德爐是一代名品,遭受過的浩劫也是空前的。

1、崇明錢禎鑄之劫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朝,內憂外患,連年戰爭,國庫空虛,崇禎曾將內府庫藏的歷代各種銅器,全數發給寶源局,拿去熔鑄錢幣,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間的銅器。

2、清咸豐鑄錢之劫

清代咸豐年,亦是內憂外患,連年戰爭,國庫空虛,為了發行錢幣,不惜把皇宮、內廷保存的各種銅器(包括皇室歷代舊藏的銅爐、薰爐、銅龜鶴等)毀掉用以鑄錢。

3、日寇盜毀之劫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瘋狂掠搶我國珍貴文物,更有甚者由於戰爭擴大做槍炮缺乏銅料,於是在我國各地搜集銅器,熔化後改做槍炮。北京大慧寺內正殿原有高達十幾米的銅觀音像,也被日本人毀掉,換成了木製觀音像。

4、49年後三次大劫難

第一次是在1950~1953年抗美援朝時,戰爭需要大量的槍炮彈藥,便發動民間收集「舊銅」,從各地所收集來的舊銅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銅爐。

第二次,1958年大躍進大鍊鋼鐵時,全民徵集銅鐵,老百姓家裡的銅器,如銅盆、銅鍋、銅勺、銅爐等都貢獻出來了。

第三次,是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各種古舊銅器,包括銅爐,自然作為迷信品「破四舊」被收集到銅材廠熔掉。雖然後來經文物部門揀選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數。這是49年後三次銅爐大劫難。

正因為明清以降中國歷史上經歷諸多大劫難,損失慘重,造成今日真宣德爐已成鳳毛麟角。也造成了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鑒別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

雖然專家們無法判定何為「真宣」,但我認為「真宣」一定還有,只是數量太少,又無可靠方法認定,且仿品又太多,所以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去刻意追求真正的宣德三年所出的宣德爐。現在說宣德爐只是一個名稱而已,其鑒定廣義上來講只能根據銅質、工藝、紋飾、形制、顏色、老舊痕迹等來鑒分為:明代、清代、民國、現代。並根據以上四期分類來確定其收藏價值。


宣德爐優劣之分

1、銅質

據史記載,宣德爐所用之銅是從暹邏國而來,經12煉後共31650斤,添加了黃金640斤,白銀2880斤者,製作了3000餘件器物。

這個記載值得懷疑,因為按上述數據計算,所製作的3000餘件宣德爐,平均每件重11.72斤,每件含銅89.999%計10.55斤,含金1.8%計2.1兩,含銀8.1%計9.6兩。

首先爐重11.72斤,顯然屬大爐、重爐,而現在大家看到的各朝宣德爐大都重量在1斤多。其次按上述計算這些爐中金銀含量相當高,用現代技術可以輕而易舉的測定出來。作為反證的是國外博物館曾對他們所得的宣德爐進行過成份分析,得到的結論是不含金銀。

因此我得出的結論是古籍有誇大之嫌,所謂風磨銅、精銅、洋銅也是現在我們無法了解其確切含義的名稱而已,沒有實際意義。有實際意義的是我們常看到的宣德爐有紫銅、黃銅、白銅幾種。

我國明末科學家 宋應星 在其名著《天工開物·銅》篇中說:「凡銅供世用,出山與出爐,止有赤銅。以爐甘石或倭鉛參和,轉色為黃銅;以砒霜等葯制煉為白銅;礬、硝等葯制煉為青銅;廣錫參和為響銅;倭鉛和寫﹝瀉﹞為鑄銅。初質則一味紅銅而已。」

紫銅即赤銅,即紅銅,也就是純銅或含雜質相當低的銅。製作宣德爐的十二煉之銅極有可能就是紫銅。

白銅即銅鎳合金,我國東晉時已入文獻記載,並在明代大量運銷國外,因此作為製作宣德爐的原料有極大的可能性。

相對來說黃銅的使用比較晚,我國最早用黃銅鑄錢開始於明嘉靖年間。因此宣德年間的宣德爐不可能是黃銅製作的。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明代宣德爐基本上是紫銅和白銅製作的。黃銅材質的宣德爐基本上是清或清以後的製作的。凡紫銅或白銅所鑄銅器有一個特點,就是沙眼較少,黃銅則沙眼較多,且同體積的情況下分量也較輕。

現代仿品中各種佛像使用黃銅的比較多,澆鑄香爐的也有使用紫銅的,但現代的紫銅皆是電解銅,呈色暗紅,與古代所煉之紫銅相比更純,顏色也更深。

2、工藝和紋飾

我可以大膽地說一個觀點,明宣德後即明中期、晚期和清代製作的宣德爐質量比早期的要好,這一點可以從現在大量留存的宣德爐中得到印證。

請看一個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館的被認為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宣德爐:

鬲式銅爐,橋形雙耳,三款足。器表呈茶褐色,暗灑金斑。器底鑄「大明宣德年集」三行六字陽文楷款。此爐從圖片上看,爐身不厚,底子不夠平整。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欄目諮詢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地址:湖南長沙開福區德雅路湖南電視台辦公三樓!徵集範圍:精品陶瓷、名家字畫、翡翠玉器、雜項清玩、明清傢具等!

再看一個台灣故宮藏清代宣德爐:

形仿自宣德銅爐,通體罩施古銅釉彩,釉質明亮,呈色金褐。乾隆官窯仿古,無論釉色與器形皆十分相似於被臨仿的對象。尤其是釉面以點繪方式塗抹的釉斑,特別能夠呈現古銅生鏽,鏽斑因局部氧化而產生色彩斑斕的現象。

這兩個爐就銅底子和加工工藝來看,清代的更精緻,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明代的更古樸。

通過對玉器、瓷器觀察,明代與清代的紋飾上有相當大的差別,因此許多宣德爐從紋飾上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分清明、清。

清朝推翻後,民國仿製的宣德爐除了少數大家,應該說不管是銅質還是工藝都比不上清代。至於現代仿那漏洞就更多了。

所以我認為在選購宣德爐時務必重視其材質和工藝。只要是好的材質,好的工藝,老舊的包漿,那麼最起碼是清代的產品。這幾年在拍賣行中拍得高價的大都是清代製作的宣德爐。


皮色

宣德爐引為名貴之處,最重要的是其色澤,清代冒襄說:「宣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膚柔膩可掐,爇火久,燦爛善變」。明代項元汴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隱躍於膚里之間,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瑩映徹,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古人說:「宣壚惟色不可偽。其色黯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扌妥掐然。迫視如膚肉內色,蘊火爇之,彩爛善變。偽者,外光奪目,內質理疏,稿然矣。」

這種色澤即使在暗淡處看上去也有瑩瑩珠光。

可是宣德爐有哪幾種顏色及其成因值得探討。

關於宣德爐的顏色幾位古人說法不一,似乎有幾種顏色現在難以確定,比如什麼是秋葵色?網上有人發了一張圖片說是秋葵色宣德爐,請看:

那麼這是不是秋葵色呢?秋葵是一種植物,它的莖及葉均是綠色,花朵中的一種顏色屬黃偏紅,請看圖:

台灣故宮博物院有一枚秋葵色古玉笏,其顏色是偏淡綠色:

那麼到底宣德爐的秋葵色是哪一種呢?不得而知。還有所謂的仙桃色又是什麼樣的顏色呢?桃者色粉紅透白,黃桃色黃,仙桃屬何種桃?色怎樣?誰說得清?

依我看還是後人將宣德爐色分為五種比較接近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大多數宣德爐的顏色為對:藏經紙色,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

1、什麼是藏經紙色,史有明確的記載:藏經紙乃宋代名紙。浙江省海鹽縣西南有金粟山,山下有金粟寺,寺中藏有北宋質量優良的大藏經紙,紙上有朱印「金栗山藏經紙」。屠隆《箋譜》:「徽州歙縣地名龍鬚者,紙出其間,瑩白可愛,有黃白經箋,可揭開用之。」即指這種經紙。《金粟箋說》引潘澤民《金粟寺記》:「寺先有 宋 藏數千軸,皆硬黃復繭,後人剝取為裝贉用,零落不存,世所傳金粟山藏經紙是也。或雲唐藏矣。」

見圖:

這種紙色黃中帶紅,似金似銅,與今之部分宣德爐顏色一致,至此藏經紙色可認定了。

2、栗色即栗殼色,深紫黑色,是現見宣德爐中最常見的顏色。

3、茄皮色,應該就是茄子皮色,而在宣德爐中應接近黑色:

收藏名家王世襄所藏之爐之一:

4、棠梨色

棠梨即野山梨,分赤棠、白棠二種,其中赤棠的果實顏色如下:

此種果實的顏色也是宣德爐中較為常見的:

還是見王世襄藏爐

5、褐色

也許我在這裡所舉的宣德爐之顏色不對,那麼也請有關人士弄些圖片給大家看看,不要文章寫得連篇累牘,均是抄來抄去,好似學問很大,其實一點也不實用!

最後說一句,依我看宣德爐之顏色大部是爐鑄好後上上去的,就是所謂的皮殼,說這句話的依據很簡單,明以前的銅器少見這些顏色,所謂宣德爐收藏時間長了出現上述種種顏色的說法站不住腳。

而包漿是在這種皮殼上再生成的,所以不是說有皮殼了就是老的,包漿包含了歷史悠久的痕迹,所以在鑒定是否是有年頭的宣德爐主要應看其包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瓷器老化的細節控
真正的玩家:玩的是名、德、品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