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出城先見塔,入寺始登山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出城先見塔,入寺始登山

歷史圖片精製

中國視覺巔峰

詩人口中的「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恰恰是有著「東方威尼斯」美譽的蘇州最佳寫照!蘇州古稱吳中,又稱姑蘇,春秋時期是吳國都城,是江南吳文化發祥地之一,由於城內河渠密布,水道交錯,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因此後來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古諺。宋元時期,蘇州已成為重要的工商都會,製造業與工藝發達,例如著名的蘇綉工藝,便是在此時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此地文風鼎盛,歷代名士輩出。明清以來,除了經濟更加繁榮富庶之外,也是人文薈萃的溫床,各地文士匯聚於此,彼此交流,不僅刺激了在地文化色彩的多元性,也因此形塑當地藝文發展的長遠脈絡。例如明代的山水畫派「吳派」,就是以著名畫家沈周、文徵明、仇英、唐寅四大家為首,並以吳地(蘇州)為中心所形成的,在中國畫史上是重要的里程碑,而蘇州一代的風景名勝,也成為文人們詩畫里的題材。歷代以來的建樹,積澱了蘇州城的發展潛力,民國時期城鄉建設發達,到了當代,蘇州集歷史名城與貿易都會的各種優勢為一體,發展快速!

蘇州當地名勝匯聚,古詩里細數著「煙水吳都郭,閶門架碧流。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朱戶千家室,丹楹百處樓」、「橋轉攢虹飲,波通斗鷁浮。竹扉梅圃靜,水巷橘園幽」,無處不是風景!諸如隨處可見的水鄉風貌、歷史名跡虎丘、北寺塔,還有蘇州古城街的人文景觀,以及那膾炙人口的楓橋等,讓古今文人雅士們傾心的,是此處空氣中所瀰漫的韻致,巡禮一番,便能體會「人間天堂」般的興味,令人流連忘返!

上色後

原圖

(點擊小圖可放大,建議手機橫放觀看)

煙雨江南的美景

晚清時期,俯瞰石湖、遠眺上方山的美景。石湖是蘇州西南部的淡水湖,南接太湖,為太湖支流,相傳范蠡即帶著西施由此處入太湖。此區有許多吳越遺迹,名勝景觀豐富。湖面上清風徐徐,吹拂著水波漣漪,船夫搖槳劃著輕舟,乘風而行。前方點點風帆處,依稀可見越城橋和行春橋的掠影,右側遠處石拱橋背後的上方山,遙見楞伽塔,橫山疊翠,湖光山色,成了典型煙雨江南的美景。

上色後

原圖

(點擊小圖可放大,建議手機橫放觀看)

二山門與虎丘塔

晚清時期,從虎丘二山門可遠眺聳立山巔的虎丘塔,塔上蔓草附生,但仍不掩其巍峨莊嚴的氣勢。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郊,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於此處,葬經三日,有白虎踞於其上,故名虎丘。虎丘塔又稱雲岩寺塔,始建於959年,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大型八角磚塔,高七層。自明代起,塔身微傾,因此被當代譽為是中國的比薩斜塔。

上色後

原圖

(點擊小圖可放大,建議手機橫放觀看)

山塘河畔遠觀虎丘塔側影

晚清時期,由山塘河畔遠望虎丘塔與二山門的側影。輕舟拖著長長的漣漪橫越水道,河畔水草叢生,水中倒映著虎丘塔與二山門。此張影像記錄著虎丘山至山門一帶的面貌,是難得的取景視角!

上色後

原圖

(點擊小圖可放大,建議手機橫放觀看)

江南鄉間牛力水車

晚清時期,蘇州鄉間的牛力水車。中軸直立的四方木架底部,設置有木製齒輪車盤,同時有數根木支架以穩定軸心,以牛肩套套住牛隻,讓牛繞著車盤轉圈,轉動車軸取水,俗稱「牛打水」,牛眼上蒙著眼罩,乃是為了避免牛在轉圈時暈眩。牛轉龍骨水車在明代逐漸普及,江南一代的農村多見此種獸力水車。

上色後

原圖

(點擊小圖可放大)

巍峨壯麗的北寺塔

晚清時期的北寺塔全貌,北寺塔又稱「報恩寺塔」,飛檐昂翹,八角九層的樓閣式塔身,高聳入雲霄,古詩中曾形容:「巍然一塔逼雲寒,絕頂登臨眼界寬。淺談湖山歸杖底,參差樓閣出林端。」北寺塔是蘇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有著「吳中第一名剎」之讚譽。

上色後

原圖

(點擊小圖可放大)

蘇州古都午後的街道

晚清時期,蘇州古都午後的街道,斜陽沿著屋檐和招牌灑下,彷彿為看似繁忙喧囂的街頭,罩下了一派悠然閑適的布幕!路上行人們腳步輕盈徐緩,左盼右顧,或端詳著店鋪的商貨。巨幅的市招弔掛著,讓原本就不寬敞的街道,新添了視覺上的壓力。但無論如何,它們都遮掩不了蘇州城的富庶,成為此地市井民生的最佳寫照。

上色後

原圖

(點擊小圖可放大,建議手機橫放觀看)

船泊楓橋

民國時期,蘇州城郊外的楓橋離寒山寺不遠,當時岸邊的建築尚未建起,視野尚且遼闊,從楓橋橋洞望去,可見到遠處的虎丘塔。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當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即指此處,張繼的詩句千百年來人們傳唱,儘管現代人們無法回到過去,體驗詩人眼中的勝景風貌,但仍能乘一艘扁舟,懷思古之幽情,沿著河水悠悠前行。

江浙名城老照片上色系列圖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風老照片館 的精彩文章:

歲月台灣1960:屋裡屋外的童年
大英帝國與溫莎王朝興衰:伊麗莎白二世注入青春氣息

TAG:秦風老照片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