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化遺產日!快來圍觀天津這些人的「絕活兒」

文化遺產日!快來圍觀天津這些人的「絕活兒」

6月9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天津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更是有大量的手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藏龍卧虎」,守一種精神,做一名匠人。

「內畫藝術」起源於中國,通過畫師獨特的技巧,在透明材質的器皿內部作畫,筆觸精妙,鬼斧神工。這項手藝的產生最早起源於鼻煙壺,內畫鼻煙壺曾在京津一帶盛行,王新年做這一行已經三十餘年,由於受眾市場小,他所用的「畫筆」都得自己用電線、銅絲、狼毫來製成。

王新年已經52歲了,他回憶起和父親學習手藝的那段時光,也感嘆著幾十年的白駒過隙。如今,自己的女兒也學會了這門手藝,令人欣慰的是,時光流轉,堅持依舊如初。

以各種禽類的蛋殼為材料,用刀、鑽等工具在薄如紙片的蛋殼上面雕刻出各種精美圖案,津城匠人孟永泉的蛋雕作品常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小到鵪鶉蛋大到鴕鳥蛋,厚度幾乎不超過2毫米,利用極細的刻刀、磨針等工具進行陰刻、陽刻、打孔、去除內膜等工藝步驟,小小的蛋雕作品卻要花上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

機械動偶鍾製作工藝傳承至陳玉慶已經是第三代。每台動偶鐘的機芯要經過上百次的調試,平均耗時兩到三年,是最能體現工藝和匠心的部分。「機芯的打造沒有定法,能夠把創意實現,就證明了這些齒輪、零件存在的意義。」

為了讓最新設計的動偶鐘上的傘葉打開,匹配上整點的時間,陳玉慶苦苦打磨了很久。機械動偶鍾像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它提醒著人們時間的流逝,同時手工匠人陳玉慶又用著自己的心血和時間傾心打造,分秒之間,驚艷了時光。

百日磨一劍!天津寧河區七裏海地區在幾百年前曾是軍事重地,如今,在侯光宇傳承的古法鑄劍特殊工藝下,出自他手的手工鑄劍造型精美凌厲,刀鋒削鐵如泥。堅持古法手工鑄劍,簡單的工具凝聚了無數的智慧,侯光宇說,這是力量與自然的「相愛相殺」。

2007年,趙陽於天津美術學院雕塑專業畢業,考入了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將這種民間手工技藝作為基礎,開始了自己的藝術之路,今年是他接觸民俗彩塑的第十個年頭。

一件完整的彩塑作品,要經歷設計、立坯、精修、晾乾、燒制、打磨、著色多個步驟,完成一組西遊記師徒四人彩塑,趙陽前後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他做的孫悟空受到了六小齡童的肯定和收藏,傳承和思考,這是天津80後青年趙陽一直在做的兩件事。

河東區非遺項目郝記剪刻紙花傳承人尚君,堅持這項藝術幾十年。在他看來,無論是精緻的宮廷鞋花紙樣,還是家家戶戶張貼的喜慶弔錢,剪紙作為一種獨特的東方藝術形式,起源於民間,也最終服務於百姓。

泥人還能穿衣服,這是天津的「芭比娃娃」?津門手藝人張寶義用泥塑記錄人物,與傳統泥塑不同的是他還獨出心裁地為泥人穿上真實的服飾,穿戴整齊的泥人形神畢肖,色彩斑斕,成為獨具一格的「錦彩泥塑」。

錦彩泥塑專指身著真實服飾的泥塑,想要給泥人「穿」上衣服則需要很多的「心思」。如果服飾是套頭的,則要把泥人做成頭部和身體分離開。而系扣或系帶類的服飾,局限性較小,只需要在人物形態上下功夫。

在磁碟上敲敲打打,難道不會碎?古文化街的一間小店鋪里,陳起平以瓷器為介質,用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將繪畫與雕刻在脆弱而堅硬的瓷質上產生碰撞,創作出津門獨一份的瓷刻作品。

陳起平介紹,學習刻瓷一般從釉雕入手,在上釉的瓷器上進行雕刻,這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在釉面上留下不同力度的痕迹,對刀工和細緻程度有著很高的要求。陳起平的工作室起名「清心齋」,而他也真正做到了清心。

利用自然的饋贈,轉化為欣賞把玩的藝術品,這似乎是人類所特有的認知。在天津民俗藝術家魏寶全看來,自己和木頭有著特殊的緣分,這種緣分跟隨了他五十餘年,從他的雙手誕生出的木藝作品將近千餘件,他最喜歡的要數自己雕刻出的形態各異的木壺。

木材和玉石相似,有時候也需要「賭運氣」,一些形狀較為特殊的木壺,很有可能是由於木材的內部出現不規則空缺,所以手工匠人們「將錯就錯」,反而創造出另一種美感。在海河旁的一處居室里,魏寶全將自己的作品、藏品和生活起居歸屬到一起,組成了「慶豐恆民俗博物館」。

除了手工藝,美食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在天津特為尤甚。薛李記酸梅湯是一項區級非遺,第四代傳承人薛立介紹,自家的酸梅湯有超過20種的配料,個頭大小相近,形狀完整是對原材的最低要求,舌尖百轉千回、入喉回味無窮的酸梅湯里可以嘗得出匠人的堅持與用心。

即使酸梅湯的店面已經初具規模,但配比熬制仍舊是薛立親力親為,他坦言,這幾乎成了他和父親的「生物鐘」。一碗酸甜爽口的酸梅湯彰顯著家族傳承,也折射著普通手工業者的敬業樂群和不忘初心的人生態度。

提到天津美食,怎麼能錯過「最強網紅」煎餅果子。天津人吃煎餅果子,抹面醬、撒蔥花、夾餜箅兒,還要用雞蛋「排隊」。羅富蓮經營的煎餅果子店每天的一早一晚都會大排長龍,她說,津老味煎餅果子傳到兒子手裡,已經是第五代了。

無論是綠豆、面醬、香蔥、雞蛋,羅富蓮說,他們都堅持用最好的原料,在她看來,這些小的細節才能成就最終的酥脆美味。做煎餅果子三十多年了,在羅富蓮看來,就像這座城市變化的飛快,但這套煎餅果子,她卻怎麼也吃不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津范兒 的精彩文章:

厲害了!天津大姐自學葫蘆烙畫成一絕

TAG:津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