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建文帝削藩做錯了嗎?為什麼削藩會失敗?

建文帝削藩做錯了嗎?為什麼削藩會失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元璋之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建文帝。

朱元璋在位時期,將自己二十多個兒子全部封到各地做藩王。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時候,這些藩王個個手上都掌握著兵權,已經逐漸出現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建文帝即位後,在和他的心腹大臣黃子澄、齊泰等人商議過後,決定開始削藩。

不過,建文帝削藩的行動很快就引起了藩王的激烈回應。其中,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號起兵對抗,史稱「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戰爭歷時三年(1399年-1402年),最終燕王朱棣率領軍隊攻下帝都應天府(今南京),成功篡奪了皇位,是為永樂皇帝。

對於上述這段歷史,許多了解明史的人想必都不會感到陌生。那麼,建文帝削藩做錯了嗎?

從戰爭結果上來看,建文帝削藩肯定是錯了。但是,建文帝的錯誤並非錯在削藩,而是削藩的過程中昏招頻出,最終才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首先要說的是,削藩本身並沒有錯,藩王實力日漸壯大,對中央皇權的威脅就與日俱增。借用西漢時期晁錯的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少;不削,反遲,禍大。」作為維護藩王權益的代表,朱棣同志在成功篡位當上皇帝之後,第一件乾的大事就是把藩王們手中的兵權削的乾乾淨淨。由此可見,削藩其實是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可是,為什麼建文帝削藩會失敗呢?這其實有好幾個原因。第一個給建文帝挖坑的就是他的祖父朱元璋。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是讓朱家子孫遍布天下,對外可以幫助中央抵禦外來入侵,對內可以對朝廷中的權臣形成壓制,反過來權臣也可以對藩王進行制衡。原本這樣的設計並沒什麼問題,可是朱元璋為了讓朱允炆即位後不會受到權臣挾制,就把所有的權臣都給幹掉了。這樣一來,權臣是沒有了,可是藩王的權力也沒人來制衡了,那麼皇帝就成為藩王主要的對手了。

第二個給建文帝挖坑的還是朱元璋。由於他殺光了功勛卓著的名將,結果導致在「靖難之役」中,建文帝手中無將可用,最後只能任命李景隆這樣的坑貨帶兵上戰場。結果擁有壓倒性優勢兵力和更好裝備的明軍在戰場上卻屢戰屢敗。

第三個給建文帝挖坑的就是他自己。他的第一個昏招就是將朱棣在南京的三個兒子全部放回到了北平,幫朱棣解決了後顧之憂;第二個昏招就是任命李景隆這個中看不中用的坑貨為大將軍,雖然當時他手中可用的將領不多,但隨便挑一個都很難找出比李景隆更差勁的人了;第三個昏招是太過信任黃子澄、齊泰。這兩位老爺子忠心有餘,能力不足,讓他們大談儒家典籍是沒問題,可指望他們在軍國大事上運籌帷幄,那就好比是盲人摸象了。

此外,建文帝的一句「至理名言」成為壓倒他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那就是:「勿讓朕擔負殺叔之名。」你不想擔負殺叔之名,那就讓你叔去擔負殺侄之名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本有三次機會像漢朝那樣削藩
此地堪稱第二個中國,他們也是炎黃子孫,如遇戰亂還能撤到中國!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