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快報》:書法非常道為何王羲之寫字能入木三分

《新快報》:書法非常道為何王羲之寫字能入木三分

2018年6月3日《新快報》「 收藏周刊 」 王世國專欄文章

八公山人六尺整紙狂草《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東晉時,京城建康(今天的南京)的北郊有一座山丘叫覆舟山,毗鄰玄武湖。晉成帝司馬衍年幼即位,他每年都在覆舟山上的地壇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祭祀土地神。年輕的皇帝司馬衍本人也是當時的書法名家,據記載,他深知草意,草書寫得很好,勁力外爽,古風內含,看起來「若雲開而乍睹旭日,泉落而懸歸碧潭。」

晉成帝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每次去北郊祭祀時,總是先讓王羲之將祝辭書寫在木板上,然後令雕字的工匠拿去將祝辭雕刻出來。那一天,當工匠用刀雕刻王羲之書寫的祝辭時,他發現王羲之書寫的字跡線條圓勁,幾乎筆筆中鋒,筆墨滲透進木板有 「三分」(一厘米)那麼深,大為驚嘆。消息傳出,於是人們都感嘆王羲之書法筆力雄健,入木三分!

不過,早年王羲之的書法甚至還比不上庾翼、郗愔。但他在大器晚成之後,曾經寫信給輔佐朝政的庾亮,庾亮又將信拿給弟弟庾翼看。庾翼看了十分佩服,並寫信給王羲之說:「我過去有張芝章草十紙,當年因西晉南遷過江時十分倉促狼狽,竟丟失了。常嘆息妙跡永絕!忽然見到您答家兄的書信,煥若神明,頓時就像是見到張芝的墨跡一樣!」

【八公山人語】

在紙張大量使用之前,古人便常用竹簡和木牘來寫字。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記載:「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斷木為槧,柝之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牘。「如今傳世的就有戰國時期秦朝的《青川木牘》和漢代《居延木牘》,而且數量巨大,有萬枚之多。甚至在紙張早已產生很久的晉代,人們仍然習慣使有竹簡木牘來寫字。直至東晉時期,短暫建立桓楚帝國的桓玄,下令禁止使用竹木簡,這才使紙張開始大量使用。

中國書法向來注重風骨和筆力,並以此為審美標準。因為書法的點畫線條通於自然之道,骨力勁健正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表現。初唐以後,曾有人攻擊王羲之的書法是柔美姿媚,如唐代張懷瓘就批評王羲之的草書 「有女郎才,無丈夫氣。」 其實,這是對王羲之書法的誤解。

這則故事就說明,王羲之書法不僅妍美漂亮,而且雄健有力,寫起來是「入木三分」,其中奧秘就在於中鋒行筆。這是書法筆法的不二法門。王羲之書法的啟蒙老師衛夫人,很早就對王羲之的楷書有這樣的評價:「咄咄逼人,筆勢沉洞精,字體遒媚」。「遒媚」二字十分恰當地概括了王羲之書法的最本質的審美特徵。「遒」即是駿爽峻利,緊潔生起,不松不垮,不敗不懈;「媚」即是風度氣韻,令人悅目動心,但又不是搔首弄姿,裝模作樣。

(噹噹網和各大新華書店有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家八公山人 的精彩文章:

《新快報》:書法非常道王羲之也有癖好
《新快報》:書法非常道書法造假的高手

TAG:書法家八公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