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最能考的省份:碾壓過江浙,經常包攬前三

中國最能考的省份:碾壓過江浙,經常包攬前三





福建,可以說是東南沿海最低調的一個省份,低調到只能在北方人的搞笑發音

(我是胡建人)

以及

廣東人的食譜

(不吃胡建人)

里刷刷存在感。




然而,如果有人膽敢因此看輕福建人,那就應了一位長者的那句話:你們啊,too young,too simple!



在某些方面,福建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比如說,考試。




說起考試,科舉時代,大家都有個成見,總是認為江浙一帶,尤其是江南,蘇州、杭州、常州等地,肯定是最牛的。




是,江南科舉之牛,全國無敵。明代近四分之一的狀元,清代半數以上的狀元,都產自那裡。曾經有個蘇州人,在跟同事聊家鄉特產,其他人都是荔枝烤鴨湯圓牛肉丸,他倒好,高調地口吐兩字:狀元!



福建人低調得多。

論科舉,他們其實不比霸氣側漏的江浙弱,某些時候,還碾壓全國,一枝獨秀。

但他們就吃虧在低調上,所以人人都知江南科舉強,沒人懂得福建考試好。




福州中山紀念堂,原是福州貢院所在地





1




福建人能考的歷史,可以直接上溯到兩宋時期。那是整個科舉史上,福建人最高光的時刻。




南宋紹興八年

(1138)

,全國錄取293名進士。其中,

狀元黃公度,福建莆田人;榜眼陳俊卿,福建莆田人;探花陳修,福建福州人。




福建人包攬了前三名,堪稱完美。在唱名報名次的時候,連宋高宗都很八卦,問黃公度和陳俊卿:

「卿土何奇?」




意思是,你們福建莆田人厲害呀,那片土地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黃公度回答:

「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

誇了一下家鄉物產,沒提民營醫院和假鞋,一看就是個吃貨。陳俊卿一聽,狀元老鄉的答案並不咋滴,便接著說: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宋高宗聽罷,連連點贊:「公度不如俊卿,陳俊卿應該是狀元才對呀。」




莆田,黃公度讀書石雕像




輪到第三名陳修。宋高宗一看,一個滿頭白髮的糟老頭走了出來,詫異不已:「你便是陳修?」陳修沒有直接回答,張口吟誦

「蔥嶺金堤,不日復廣輪之土;泰山玉牒,何時清封禪之塵」,

到動情處,潸然淚下。




這是陳修「高考作文」中寫過的兩句話,宋高宗對此印象深刻,據說還曾親自抄寫一遍,命人張貼在大殿上。




確認過眼神後,宋高宗跟陳修拉起了家常。當得知陳修已經73歲,終生未娶,宋高宗當場就從宮中選了個30歲的宮人賜給他。事後,有人開陳修的玩笑,編了兩句打油詩:

「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

可見,福建人的努力刻苦,不中舉不罷休的精神,比後世山東人蒲松齡強多了。




到了宋孝宗在位時期,福建人又創造了一項紀錄:

連續四屆科舉的狀元,無一例外都是福建人。




總之,整個宋代,福建人變著花樣,在科舉考場上稱王稱霸。根據《福建通志》記載,

宋代福建進士共7043名,排名全國第一。



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

兩宋共有進士28933名,算下來,福建一省就佔了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比位居第二的兩浙東路,整整多了2000多名進士,形式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當時人不無誇張地說:「龍門一半在閩川。」吹捧福建人和四川人考試功夫一流。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2




要知道,在唐代,福建雖偶爾有冒尖的人考出來,但總體來說,科舉成績被中原考試大省、考試強省甩了不止幾條街。




到了宋代,福建人怎麼突然都像吃了補腦丸一樣,這麼能考了呢?




這其實跟唐宋之際,全國經濟重心的轉移有很大關係。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後,原來的邊遠弱省,人口湧入,得到開發,一舉躍升成為納稅大省之一。這說明福建的經濟上去了,經濟上去了,教育自然跟著往上走。




梁啟超就曾用大白話說過這個樸素的道理:

「無論什麼時代,沒有幾分的經濟獨立,就無從講起教育。孔子若要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哪裡還有功夫去敦詩說禮……地方上越富庶,教育越振興,人物自然越多。」




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必須提到。

福建人脫穎而出,真真切切是考試製度公平性改革的受益者。




唐代的科舉考試,說得好聽點叫「公薦」,由當時的朝堂大人物推薦,說得不好聽就是「走後門」,貓膩太多。所以,唐朝的進士,基本控制在中原的世家大族手裡。連陳子昂這樣有才有財的人,都要在長安城裡炒作摔琴,才能成名。可想而知,一個南方人要在長安城考個好名次有多難。




福建人比四川人陳子昂更慘。比起四川,福建更加遠離政治文化中心,交通更加閉塞。當時一個福建人,要到京城考試,混個名聲,入仕為官,簡直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想。




福建好不容易出了個進士歐陽詹,是因為他得到了著名宰相常袞的推薦。即便如此,在獲得官職前,歐陽詹在京城活得相當悲劇,孤單貧寒,窮困潦倒,估計褲子都沒得穿,時常連門都出不了。身為福建人,也是蠻悲涼的。




感謝偉大的宋代。宋代最大限度放寬了科舉應試者的資格限制,對福建等新開發地區一視同仁,不搞地域歧視。最關鍵的是,禁止唐代的「公薦」制度,全憑考試成績錄取。

宋太祖一眼洞穿「公薦」制度很容易「因緣挾私」,遂下令廢止了這項不公平的制度。




走後門、攀關係搞不過你們,但憑實力、拼成績,who怕who啊?從此,福建人的春天來了。



宋代科舉






3




那麼,兩宋三百年間以成績吊打全國其他省份以後,福建人在考場上的表現又如何呢?




客觀地說,正如驕傲的蘇州人所吹噓的,江南特產狀元,明清兩代的考場,由江浙人唱主角。但是,

福建的科舉實力仍然杠杠的,在許多方面獨佔鰲頭,碾壓江浙。




在明代,福建的進士數退居全國第五,排在南直隸、浙江、江西和北直隸之後。很多人光看這個排名,就說福建人不行了。其實,除了這個指標,還有很多指標可以證明,福建人民很行。




比如人均進士數。

數據統計,明代福建每萬人平均擁有進士13.26人。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我來告訴你們福建這個數據有多牛。就拿進士總數全國前四的省份來對比:南直隸每萬人平均擁有進士3.66人,只有福建的零頭;浙江是6.65人,已經很不錯了,但也只有福建的一半;江西是4.64人,北直隸是5.65人,還要好好努力呀。




可以看出,

福建的人均進士數不僅高居全國榜首,而且是遙遙領先。打個比方,這個領先的幅度,跟中國國乒隊領先世界是一樣的。




我們知道,明代進士有一、二、三甲之分。最牛的進士,當然是一甲進士,只有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一甲進士之爭,成為衡量各省科舉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明代福建一共考出了33名一甲進士,排全國第四,低於南直隸、江西和浙江。但是,如果算人均一甲進士數的話,福建又是一騎絕塵,無人能敵。




福建每百萬人平均擁有一甲進士19.4人。這個數據,是南直隸的3.08倍,江西的2.11倍,浙江的1.94倍,看來不服不行。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宋高宗時期福建人包攬科舉前三名的「盛況」,三百年後重現。

明宣宗宣德五年

(1430)

,狀元林震、榜眼龔錡、探花林文,都來自福建。






4




比過了省,再比比縣。縣是明代最基層的行政區,負責培養和輸送科舉人才。縣的科舉實力可以讓我們更微觀地對比省份差距。




你知道明代有多少個縣,考出了200名以上進士嗎?




答案是:9個。其中,福建、浙江分別有3個縣,南直隸有2個縣,江西有1個縣上榜。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如果這還看不出福建有多牛,那麼更牛的來了。在這個榜單上,

莆田、晉江兩縣,分別考出494名和366名進士,是明代全國進士最多的兩個縣。

你看,都是福建的。




論平均進士數,來自福建的晉江、閩縣、莆田,竟然包攬了全國前三。晉江人能考試,恐怖到這種程度:平均每萬人擁有進士54.6人。

什麼概念?按照這個概率,最愛君住的小區,至少有30名進士,可以組個進士方陣參加小區春晚了。




閩縣、莆田、晉江三個縣分屬於福州府、興化府和泉州府,從地圖上看,恰好是福建東南沿海一帶沿線而下。再加上最南部沿海的漳州府,構成了明代福建省內一條科舉人才高聚集帶,當時福建乃至全國最能考試的人,就都生在這裡,住在這裡。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憑什麼最能考試的人都聚集在這裡,這是歷史的偶然嗎?




福建人說,顯然不是偶然,是必然。




前面已經說了,一個地區的科舉水平與經濟有很大關係。同時,與文教、風氣,關係更直接。這些面海的地方,人多地少吃不飽,想要出人頭地,唯有科舉一途,形成了重教的民風。




那個年代,圖書印刷、流通遠遠沒現在這麼方便,很多人想讀書,但發現找不到書來讀。

福建人的幸運在於,宋代以來形成的全國最大的圖書印刷、批發市場之一,就在福建境內的建陽。

莆田等地的藏書樓,很多很多。家族讀書科舉的傳統,可以影響好幾代人。




明代全國有2000多個進士家族,福建一省佔十分之一。最牛的是,全國唯一的「七代進士家族」,就在福建,是來自莆田縣的黃壽生家族。

在200多年間,這個家族直系八代中,有三代中解元、七代中進士,家族傳承的力量可見一斑。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福建人真的有理由驕傲。






5




科舉制的最後一個朝代,福建人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一聊到科舉,江蘇、浙江人言必稱明清兩代,尤其是清代。因為清代是這兩省對其他省份形成全面碾壓的朝代。在此之前,江浙並無明顯優勢,在很多指標上反被福建吊打。




江浙在清代的牛,某種程度上反襯出福建的雄風不再。




清初,科舉省份被分成三等,即大、中、小省。福建被列為大省,但在大省里排名最末,全國第六。這個定位,比被列為中省的山東好,但比起福建自身在宋明兩代的表現,無疑是衰勢已顯。




清代科舉省考的錄取名額是規定好的,即鄉試中額。

鄉試中額的分配,也就是每次省考各省能錄取多少人參加國考

(會試)

。這個分配,可以反映一個省在全國的地位。




乾隆九年

(1744)

,各省中額基本確定下來,福建每年鄉試可以錄取85名,排在全國第六。不過,江南、湖廣的名額雖然比福建多,但它們實際上各包含了兩個省,若按單省計算,福建實際應排在全國第四。




可以看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福建的科舉大省地位仍然不容動搖。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就全國府州層面來考察,

福州府在清代的進士數,排名全國第三,僅次於杭州府和蘇州府這兩個勁敵。實力也還是相當強悍的。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福建全省最終干不過浙江、江蘇等省,主要是自身原因。明代福建那條沿海科舉人才聚集帶,除了福州保持強勁優勢,其他各府已經相對沒落。




數據說明一切。

福州府在明清兩代,進士數均高居省內第一位。但是在明代,它與第二的泉州、第三的興化差距不算大,也就多個100多名進士;到了清代,這個距離就拉得很大了,它竟然整整比第二的泉州多了500名進士,比第三的漳州多了600名進士。




而曾經輝煌無比、創造許多全國紀錄的興化府

(今莆田市)

,在清代的科舉數據已經慘不忍睹,僅有66人中進士

(明代是537人啊)

,勉強躋身全省第五,連閩西的汀州府

(今龍岩市,以及三明市部分)

都不如。




可以想像,如果不是泉州

(晉江)

、莆田等傳統科舉強市的相對衰落,福建仍然保持三地並進的態勢,而不是福州一地獨挑大樑,那麼,清代全國科舉的局面肯定會被大大改寫。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話說回來,泉州和莆田,尤其是莆田,怎麼突然間科舉就弱了呢?




「罪魁禍首」其實還是經濟。最愛君前面說了,經濟發展,科教才能興盛。但還有後半句話沒說:

經濟太好了,賺錢太容易,也會把整個地方風氣帶到錢眼裡,科舉無用論就會流行起來。泉州、莆田就是後者的典型。




泉州早在元代就經歷過一次科舉的大衰落。原因是,那時的泉州太繁華了,是全國最大的貿易港口。貨如輪轉,生意興隆,大家就不喜歡讀書了。清代的泉州,當地風氣和價值取向,也有這種轉變。




當然,比起莆田,泉州的轉變還沒那麼明顯。清代的莆田在科舉上一落千丈,跟明清比,簡直不敢相認。

一個主要原因是當地重商觀念盛行,更多人選擇去經商貿易,對讀書科舉產生了巨大衝擊。




直到現在,莆田、泉州老闆仍舊土豪,但要跟他們說起他們祖上其實盛產學霸,我相信他們不是丟給你一隻百元名牌鞋,就是送你進一家瑪麗醫院吧。





很多最愛粉還沒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如果覺得最愛君做得不錯,記得

點個贊

表示鼓勵哦。




參考文獻:


劉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何炳棣著,徐泓譯:《明清社會史論》,台灣聯經出版社,2013年


郭培貴、蔡惠茹:《論福建科舉在明代的領先地位及其成因》,載《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戴顯群:《明代福建科舉盛況與科名的地理分布特徵》,載《教育與考試》,2013年第5期


李世愉:《試論福建在清代科舉中的地位》,載《教育與考試》,2018年第1期














最愛君推薦

什麼好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漫畫 | 多少狀元無人識,五個「學渣」天下知
一個愛民如子的國家, 為何慘遭歷史淘汰?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