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科舉失敗者的逆襲:考不上,就把它廢了!

一個科舉失敗者的逆襲:考不上,就把它廢了!




1


明天就是高考了,有的考生一定很緊張。


但事實上,有人比你們更緊張。


1879年的第一場雪,並沒有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


與之前的年份相比,這一年實在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庄稼人繼續種他的莊稼,生意人繼續做他的生意,考科舉的讀書人,繼續考他的科舉。


當然咯,說起科舉,舉不上的人照樣還是舉不上。


比如

袁世凱

,這是他第二次考場折戟了。



▲ 袁世凱(1859-1916)


雖說袁世凱一向不喜歡章句之學、經史大義,但在那個人人科舉的年代,小袁同學還是做過科舉夢的。


他曾對人說過,如果

「不能博一舉人,則不能瞑目」


對這一年的科舉考試,有過落榜經歷的袁世凱十分重視。早在1877年,在給自己二姊的信里,袁世凱就表決心,要專心備考:



「因下科將至,如再碌碌,弟何以面見人也……所以不敢誤了功夫。」


當時袁世凱身體不好,老是生病,但他卻

「不敢自棄」


「每當病卧思己之功名不就,無不攘背而起,展書味誦。」


抱病複習,可以說,是非常刻苦非常用功了。


在袁世凱的願景里,他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只為換老天開一次眼:



「但不知老天負我不負我乎!」


然而老天終究沒開眼,狠狠地負了他。而再度科舉失敗的袁世凱,原地爆炸了。


他把自己所做的詩文全倒在地上,付之一炬,還憤憤地說:



「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


那意思就是:

垃圾科舉誤我人生。


2


沒有人知道假如袁世凱中舉,他將會有怎樣的人生軌跡。

1879年這出歷史劇里,只有一個名落孫山的微胖袁書生。


感到被舉業拋棄的袁世凱,沒有像蒲松齡等歷史著名老考生一樣,選擇復讀三戰:他也果斷地「拋棄」了舉業,改投軍旅。


▲ 蒲松齡(1640-1715)科舉這棵樹上掛的人,比高數多得多


袁世凱自幼喜歡讀兵書。以前讀書的時候,老師不讓他看兵書,逼他學詞章,他就白天跟老師學詞章,晚上再一個人研究兵法。


如今告別了令自己痛不欲生的舉業,來到了軍隊,小袁同學可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地盤了。


1882年,年僅

24歲

的袁世凱隨清軍入朝平亂,頗有軍功。兩年後,憑藉在甲申政變中的力挽狂瀾,袁世凱被帝國政界大佬李鴻章看上,從此紅得一發不可收拾。

27歲

時,袁世凱當上了「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成了帝國三品大員,總督朝鮮事務,成了這個大清藩屬國的「太上皇」;


37歲

時,在天津小站,袁世凱主持編練新軍,創立帝國的精銳;


41歲

時,由於在戊戌政變中站了太后的隊,袁世凱被賞封為山東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43歲

時,隨著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過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指揮棒。


誰還記得1879年科舉的狀元?但如今天下無人不識袁世凱。

當年的落榜小子,一步步摸爬滾打竟成為帝國柱石。


1900年庚子國變,慘敗深深地刺激了清廷上下。面對這危局,老佛爺娘倆決定對「祖制」動刀子了。詔書里說了:



「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於大易,損益可知著於論語……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難議更張……」


要改制是嗎?袁世凱「報仇」的機會來了。


3


在20世紀最初的那幾年裡,

「中不如外」

是社會上下普遍的認識。換句話說,那會兒流行崇洋媚外:


只要是洋人有而我們沒有的,那就是先進的、需發展的;那些我們有而洋人沒有的,則必然是落後的、應棄的!


本著這樣的認識,在中國延續千年,而外國並沒有的

科舉制度

,不幸中槍。


兩廣總督

陶模

最先上書,請求以

「減額漸停」

的方式廢科舉,興建學堂。

聞此,社會輿論一片叫好,呼籲廢停科舉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儼然戊戌年的事從未發生過一樣。


對此,老袁同學當然喜不自禁。


1903年4月9日,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給帝後上了《請遞減科舉中額專註學校折》。在摺子里,袁世凱說了:



「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學校不能大興,將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遠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於各國。」


一句話,

科舉是萬惡之源,科舉是罪魁禍首。科舉

不廢

,國將不興。


兩年後的1905年,老袁同學又親自執筆,寫了一封奏摺,與張之洞、岑春煊等另外五個封疆大吏一同聯名上奏:



「現在還不廢科舉,過十年再廢就晚啦!」


過了兩天,清廷答覆,准了:



「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隨著一道詔書頒布,盛行1300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驟停。



▲ 科舉沒了就好,不會有人在意那些細節



4


科舉制度在自己的推動下給廢了,曾經的落榜考生老袁同學當然得意。


對此,袁世凱的女兒

袁靜雪

曾回憶說:



「我父親以後經常談論這件事,他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為得意的事。

他說,他是從小就痛恨這種科舉制度的。


然而,隨著科舉被驟然廢除,還有一件讓老袁同學意外的大禮,在清末深刻的社會變革中開始醞釀。


1905年10月15日,清末舉人

劉大鵬

在他的日記里寫道:



「下詔停止科舉,士心散渙,有子弟者皆不作讀書想,別圖他業,以使弟子為之,世變至此,殊可畏懼。」


10月23日,劉大鵬又寫道:



「昨日在縣,同人皆言科考一廢,吾輩生路已絕,欲圖他業以謀生,則又無業可托,將如之何?」


兩個月後,劉大鵬的日記里又出現這樣的文字:



「頃聞同人失館者多,家有恆產尚不至於凍餒,若籍舌耕度歲者,處此變法之時,其將何以謀生乎?」


簡單來說,戊戌年倉促廢除科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在1905年廢除科舉的時候,再次出現了:


年輕人不再讀「書」,而讀書人不僅失去了「理想」,也失去了「現實」。



▲ 劉大鵬《退想齋日記》,敲黑板啊同學們,這是很贊的史料啊!


弊端遠不止於此。



由於配套的政策沒有跟上,科舉制度的廢除在清末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宛如地震一般。


沒了科舉,私塾便失去了存在意義。私塾倒閉後,城裡的孩子尚能進新式學堂學習,而鄉里的孩子卻落到無書可讀的境地,文盲率竟因此大幅提高。


1915年,梁啟超便評論說

「辦現代教育,使得全民不識字」


而那些讀了學堂的孩子,由於學堂風氣西化,他們竟能「議論毫無忌諱,指斥政治得失」,甚至敢言

「排滿」

二字。


一時間,社會上的革命風氣日日漸濃。


這大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5


科舉廢除6年後,當年12歲的孩子長到了18歲,當年18歲的少年長到了24歲。


童年、青春,他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段時光,由於卸掉了科舉的枷鎖,變得自由奔放,無形無拘。


1911年10月10日,一群年輕人在武昌舉起了反旗。一瞬間清廷的統治土崩瓦解。


次年,老袁同學帶人逼宮。


滅亡清廷的社會基礎已經廣泛形成。無奈之下,曾經的科舉狀元張謇,代清廷寫下了遜位詔書。而老袁同學則搖身一變,成為共和第一功臣。


當年的科舉落榜生,不僅滅了科舉制度,還把一個帝國給滅了。


如果1879年的考官能預知未來,他們在提筆欽點舉人的時候,會不會猶豫一下呢?


所以同學們,不要有什麼壓力了。明末袁督師的口頭禪送給大家:


掉哪媽~頂硬上!






很多最愛粉還沒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如果覺得最愛君做得不錯,記得

點個贊

表示鼓勵哦。









最愛君推薦

什麼好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亡一人,亡一城,亡一國
最無力回天的悲情皇帝,除了崇禎就是他了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