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分水嶺腦梗死分類

分水嶺腦梗死分類

專業醫學影像公眾號「鼎湖影像」

圖片來源:radiology assistant

近日查看後台,發現後台有兩位朋友檢索關鍵詞「分水嶺腦梗死」WSI臨床常見但是對於部分影像專業住院醫生或醫學生而言認識稍有不足,特檢索文獻做了以下總結,如有相關問題或文章內容錯誤請留言討論。

分水嶺腦梗死(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是指相鄰2條或3條腦動脈供血區或基底節區深穿動脈供血的邊緣帶局限性缺血造成的梗死,其發病率佔缺血性腦血管病的10%。傳統上將分水嶺腦梗死主要分為皮質型分水嶺梗死(Cortic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皮質下型分水嶺梗死(InternalWatershed Infarction,IWI),同時有皮質型和皮層下型分水嶺區梗死則為混合型(mixed type)

其中皮質型又分為皮質前型(AWI)和皮質後型(PWI。前者為ACA和MCA之間的梗死,後者為MCA和PCA之間的梗死

大腦分水嶺梗死的分型(BMC Neurology, 2017, 17(1):166. )

皮質下型分水嶺梗死(IWI)為大腦動脈深部和淺部穿支動脈之間邊緣帶的梗死,可分為:部分IWI(P-IWI,即半卵圓中心的單一或串珠狀梗死)和連續IWI(C-IWI,即側腦室旁的條帶狀梗死)。

小腦和腦幹的分水嶺梗死:

小腦分水嶺梗死主要見於小腦上動脈和小腦前下動脈的交界區,皮質梗死影響小腦半球,皮質下梗死則累及小腦白質。

腦幹分水嶺梗死可以位於基底動脈的旁正中穿支和小腦動脈供血區域之間,累及後內側的腦橋區域。

機制:分水嶺腦梗死的發病機制仍有爭議,血流動力學變化造成的低灌注和動脈內小栓子脫落造成的微栓塞假說,均得到神經病理及生理學研究的支持。還有研究認為是兩者的共同作用削弱了血流清除栓子的能力導致分水嶺腦梗死的發生。

臨床特點:與局灶性腦梗死相比, 分水嶺腦梗死病人一般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病史,IWI有更高比例的大腦中動脈或頸內動脈狹窄或閉塞, 更容易表現為玫瑰花形梗死, 相比而言CWI病人更容易伴發小皮質梗死。分水嶺腦梗死臨床表現取決於梗死部位及程度。

皮質前型臨床表現為以上肢為主的中樞性偏癱和偏身感覺障礙, 可伴有額葉癥狀,優勢半球受累表現為皮質運動性失語。

皮質後型以偏盲最常見, 可有皮質感覺障礙、輕偏癱等, 優勢半球受累有經皮質感覺性失語, 非優勢半球受累有體像障礙。

皮質下型可累及基底核、內囊及側腦室體部等, 主要為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

小腦型則多表現為輕度共濟失調和意識障礙。

參考文獻:

1.Li Y, Li M, Zhang X,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degree of cerebrovascular stenosis in different types and subtypes of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J]. BMC Neurology, 2017, 17(1):166.

2.殷萍,馮加純,王守春.分水嶺腦梗死的發病機制及Willis環血流代償對其的影響[J].中國腦血管病雜誌,2008(03):102-106.

3.馮梅,張旭,童巧文,楊曉凱,柯將瓊.分水嶺腦梗死病因診斷及其治療探討[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3,21(02):172-177.

4.唐鐵鈺,劉一輝,蔡玉建,符長標,張新江.分水嶺腦梗死的臨床和影像學特點[J].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2013,7(02):829-831.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鼎湖影像 的精彩文章:

昏迷、爭吵、欠費……影像科特殊事件怎麼處理?這14個寶貴經驗一定要看

TAG:鼎湖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