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微軟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當今伺服器界我主「沉浮」

微軟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當今伺服器界我主「沉浮」

小鹿創萌

聚焦「雲物大智」,提供前沿科技報道。

近年來,智能手機、機器人等設備也大量地進入人們的生活,計算行業對數據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

數據中心作為互聯網的核心,正迅速成為21世紀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現有的數據中心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

貴州騰訊數據中心

此前,蘋果、騰訊、華為、移動聯通電信等等大廠紛紛在貴州部署了數據中心,這源於貴州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溫濕度適宜、遠離地震帶、遠離颱風海嘯等等,如發生動亂、戰爭,山體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證數據的安全。

而今天,微軟將目光沉入萬里之下的深海。近日,微軟宣布,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附近的一片海域,一個集裝箱大小的海底數據中心已經開始運轉。

2014年,微軟的特殊項目團隊開啟了這個名為Project Natick的項目,探索在深海底部建立數據中心的可能。

2015 年 8 月,該項目進行了第一次實體實驗。近 300 台台式電腦計算能力的伺服器,被裝入了一個重達 38000 磅(約17噸)的鋼製密封艙內,完全與水隔絕開。

GIF

為了實時監控艙體在水下的情況,及時發現硬體故障和漏水風險,密封艙的水下系統配備了 100 多種不同的感測器,用於測量壓力、濕度的一些列指標。整個試驗持續了差不多 5 個月,5 個月後,艙體被打撈出水,運回公司檢測。

第一次測試很成功。今年 6 月 1 日,該項目又進行了進階版本的實驗。這次他們把運算能力相當於千台 PC 的伺服器送下了海。如今這個項目已經進入了第二階段,微軟嘗試運用潛艇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新型海底數據中心,為沿海城市提供高速度、低能耗的雲服務。

正在部署的微軟海底數據中心

6月5日,微軟在蘇格蘭部署的海底數據中心正式開始運行,標誌著微軟海底數據中心項目的又一里程碑。在接下來的12個月里,Natick項目團隊將密切監測海底數據中心,詳細記錄功耗、濕度、聲音強度和溫度等各個方面的數據。

該項目最明顯的優勢,是可以利用海水冷卻伺服器達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深海環境的低溫、高比熱容的環境,就像個免費的巨型冷藏室,可以高效解決伺服器的發熱問題。

數據中心的冷熱交換器

除此之外,這個項目還具有多重優勢。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約120英里以內的區域,將數據中心部署在沿海城市的附近水域可以極大地縮短數據與用戶的距離,使AI驅動技術能夠為人們營造更加流暢、真實的用戶體驗,滿足人口密集區域對雲計算基礎設施的大量需求。

目前,Natick項目仍然處於研究階段,需要通過目前階段的實驗,確定在人口密集區域周邊運營集裝箱式海底數據中心的經濟可行性,為這個需求急劇增長的世界提供更便利、更經濟、更快速、同時對環境更友好的雲計算服務。

素材來源:微軟研究院

編審:小鹿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軟南京孵化器 的精彩文章:

在上海被叫停的「車載便利店」試點南京,新消費形態何以行穩致遠?
中國芯!馬雲又有了一個夢想

TAG:微軟南京孵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