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肉桂」古今用藥有區別,你可知道?

「肉桂」古今用藥有區別,你可知道?

許叔微在《傷寒發微論》中說到:「 肉桂厚實,治五臟用之者,取其鎮重也;桂枝輕揚,治傷寒用之者,取其發散也。今人例用之,是以見功寡」。

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使用的肉桂桂枝分別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樹皮乾燥嫩枝,並且功效和臨床運用也是不一樣的,那你知道「在宋代之前肉桂和桂枝是同一種藥材」嗎?其實它們都來源於「牡桂」的嫩枝皮

通常與「牡桂」並稱的還有一味葯,即箘桂(菌桂)。大部分人認為:「肉桂,又名箘桂,牡桂」,其實這種說法有所爭議。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箘桂」和「牡桂」吧。

「箘桂」和「牡桂」是同種藥材?

其實在漢《傷寒論》之前既沒有肉桂之名,也沒有桂枝之名,在《神農本草經》中,只見箘桂和牡桂之名。現多把箘桂和牡桂當作肉桂一同看待。但小真真想跟你說,其實,箘桂和牡桂不是同一種藥材,並且功效主治是有所區別的。

據記載,「箘桂」和「牡桂」最早可見於《神農本草經》,書中又分立為箘桂、牡桂二條。

《本經》謂:「牡桂,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山谷。」

在箘桂條中又這樣記載:「箘桂,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葯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

這兩種藥材雖然性味相同,但是藥效和主治卻各有偏重

植物名

藥用部位

功效區別

牡桂

枝皮

味辛性溫;主上;

主治上呼吸道疾病;通利關節;溫化陽氣

箘桂

枝皮

味辛而不熱;性溫而力緩;善於通利血脈;為諸葯之先聘;補益作用

從上面的描述來看,「箘桂」和「牧桂」的確不是同一種藥材。肉桂為何能包括牡桂和菌桂甚至有「肉桂,又名箘桂、牡桂」的結論呢?

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都是根據現有資料進行推理考證,具體的情況如何還待後期更多的證據來說明。

接著開始進入肉桂和桂枝的話題,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宋代之前、宋代之後和現在的「肉桂和桂枝」在來源、藥用部位和臨床運用上到底有什麼區別。

宋代之前的「肉桂」和「桂枝」

小真真想告訴大家,宋代之前,古人所使用的中藥材「桂枝」,並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桂枝,並且在當時,肉桂、桂枝、桂心其實是同一種中藥材,它們都來源於牡桂的細嫩枝皮。

肉桂一名最早可見於《唐本草》中。

《唐本草》中「牡桂」條下說到:「古方亦用木桂,或雲牡桂……大小枝皮俱名牡桂……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桂」條下也說到:「其牡桂嫩枝皮,名為肉桂,亦名桂枝」。

從這裡我們可以猜測,在當時那個時代,「肉桂」是指植物牡桂的細嫩枝皮,而同時我們也發現,在當時,「肉桂」,又名「桂枝」,又名「桂心」。

在箘桂條下提到:「大枝小枝皮俱是箘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極淡薄,不入藥用」。

由此我們也可以得知,當時箘桂和牡桂的藥用部位也均是枝皮

肉桂

而桂枝最早可見於《傷寒論》中。

《傷寒論》雖然沒有關於「桂枝」的形態描述 ,但是在其方劑中的桂枝名下, 都注有 「去皮」二字 ,要求除去「栓皮」,用它留有韌皮部的枝條入葯。

據《藥典》記載,現在所用的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Presl的乾燥嫩枝,呈長圓柱形,粗端直徑0.3~1cm。

其皮部只有 1 mm 左右,照理來說是無法去除栓皮的。

從這一點我們是不是可以猜測,《傷寒論》的「桂枝」不是現在所用的桂枝?

由上面對於「肉桂」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漢唐時期所用的「桂枝」實指「肉桂」,也就是植物牡桂的大枝或小枝的「嫩枝皮」

由於這種「桂枝」是應該除去粗皮後才能使用的,所以也稱為「桂心」。

植物名

藥用部位

藥材名

牡桂

嫩枝皮

宋代之前並稱為

肉桂;桂枝;桂心

宋代及其之後的「肉桂」和「桂枝」

宋代之後(區分使用)

藥材名藥用部位功效主治

肉桂 干皮、枝皮 治五臟

桂枝 細嫩枝條 治傷寒

由宋代開始,藥材的使用發生了變化。這個時代開始用桂的細嫩枝條作為「桂枝」,肉桂和桂枝這兩味葯也從這時開始被區分使用。

許叔微在《傷寒發微論· 論桂枝肉桂》中說:「仲景桂枝湯用桂枝者,蓋取桂之枝梢細薄者爾」。

這就是採用枝梢細嫩的枝條作為桂枝的明證。過去的干皮、大小枝皮也已不作桂枝而專供肉桂使用了。

漢·張仲景《傷寒論》 、《金匱要略》只有桂枝一葯,藥材尚未分化,功效主治也沒有區分。

「桂枝」既可用於發表(如桂枝湯)

「桂枝」還可用於溫補腎陽(如腎氣丸)

直到宋代,逐步取用細嫩枝條作為「桂枝」使用,「肉桂」和「桂枝」的臨床應用才有了明確區分。

現在的肉桂

我們現在使用的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Presl的乾燥樹皮,主要有「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脈」的功效。

肉桂原產于越南,故有「交趾肉桂」之稱,其中以「清化桂」質量最佳。

「清化桂」又稱為「清化玉桂」,它的皮部細薄,質量較輕,皮部的橫紋明顯,並且皮肉交接處有一條白線,香氣純正,口嘗後會覺得其甜味、辣味濃烈,嚼之化渣,有高山紫油桂的優良藥材商品流通。

(質佳的肉桂皮部細薄,白色層紋明顯)

肉桂的主要藥效成分為揮髮油,揮髮油含量越高的肉桂,氣味越濃烈,這種肉桂相對比較優質。

根據《唐本草》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肉桂是去粗皮使用的。研究表明,肉桂的粗皮部分揮髮油含量較低,去粗皮使用可以讓肉桂藥材的揮髮油含量提高,這種肉桂「助陽散寒通脈」的作用也會隨之增強,具有更好的臨床價值。

(肉桂,去粗皮,氣味濃)

據了解,現在使用的藥材肉桂來源於「箘桂」,而「牡桂」多被棄之不用。

然而,從《本經》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箘桂」的辛溫之性較弱,而通利血脈的作用較強,可作為其他藥物的先導。這與現代所使用的「肉桂」的大熱之性與補火助陽等功效的說法不相符合。

《新修本草》中提到:「葉似肺葉,中三道文……俱是箘桂」。

而我們所使用的肉桂的葉子與「箘桂」的葉子又是相似的,都是「三縱脈」,如果肉桂真的來源於「箘桂」,那古今肉桂的功效為什麼又會有這麼大區別呢?

(肉桂葉子圖)

具體箘桂來源於哪種植物我們無從考證,但是會不會是因為《神農本草經》中的箘桂其實是來源於肉桂的同屬植物,所以才導致不同來源藥材的辛溫之性的強弱有區別。

另外箘桂用的是幼嫩枝皮,肉桂現在用的是樹皮,用藥部位上稍有不同,所以也導致了它們在療效上有一些不同。

更加確定的原因暫時還不清楚,各位如果有更多見解可以留言討論。

中藥品種複雜,名字繁多,這樣就有可能互相混用。就好比「肉桂」、「桂枝」、「箘桂」、「牡桂」這幾種藥材自古便十分混亂,並且,這幾種藥材在不同時代的臨床運用也是不同的,需要引起各位的注意。所以我們在查閱古籍經典時還應多多注意「同名異物」的情況。

審核 | 姚sir 靈貓法師 老王 常山子

編輯 | 念夕

圖片| 任亞風老師 網路(侵刪)

轉載及合作請聯繫【本草真源】後台

具體用藥一定請謹遵醫囑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本草真源 的精彩文章:

仿野生黃芪到底好不好?

TAG:本草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