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和矯情無關

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和矯情無關

洞察|見解

每晚十點,1000萬人陪你讀洞見。

GIF

作者:憶初

來源:文藝拾趣(ID: smart--mommy)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01

小時候每逢過年,媽媽都會給我們姐弟三人分別做身新衣服。一進臘月就做好,放在衣櫥里,等著大年初一才能穿。

於是,我就天天盼著過年,盼望著能早日穿上那身新衣服。

整個臘月,媽媽忙活著蒸饅頭,炸魚,炸肉,買菜。做完這些,趕年集,買水果,瓜子。大年三十早晨,和爸爸一起貼對聯,放鞭炮。

晚上,爺爺帶著爸爸、叔叔,及孫子們,去家裡的祖墳上舉行儀式,請逝去的老人回家過年。

大年初一,天還沒亮,我和兩個弟弟就會被媽媽叫醒,穿上盼望了整整一個月的新衣服,吃過早飯,跟著大爺家的哥哥姐姐們挨家挨戶去拜年,到了誰家,都會給把糖或瓜子,塞在新做的衣服口袋裡。

我和兩個弟弟通常會比,誰收到的糖或瓜子更多。

現在想想,小時候的春節,是鄭重的,充滿儀式感的。

後來長大了讀《紅樓夢》,發現賈府的春節也一樣是充滿了儀式感的。

從臘月的忙年,祭灶到除舊迎新,全家祭祖,闔家守歲,行禮拜壽,進宮朝賀,甚至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也一樣是充滿了儀式感的。

很多人看到黛玉葬花那一段,覺得很美,現在想想,何嘗不是美在了儀式感?

黛玉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裡拿著花帚,虔誠地把落花掃起來,裝在絹袋裡,寫了葬花詞,然後把花埋起來。

而如今,我們缺少的,恰恰是這種儀式感。

我們的生活多了湊合、粗糙、將就,少了精緻、細密、雅緻。

有人問,儀式感究竟是什麼?怎麼才能讓生活充滿儀式感?

儀式感其實就是對生活的重視,在餐桌上鋪上你最愛的餐墊,精心挑選每一個別緻的餐碟,靜下心來,優雅地吃個早餐。

GIF

02

這使我想到那部由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電影《蒂凡尼的早餐》中,開頭那個經典的鏡頭:清晨時分,紐約第五大道上空無一人,從鄉下來的霍莉穿著黑色晚禮服,手中拎著一個牛皮紙袋,優雅地吃著可頌麵包,喝著熱咖啡……

一頓普通的早餐,被她吃出了儀式感。

有本書叫《遙遠的救世主》,後來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天道》,男主角丁元英被林雨峰拿槍指著額頭時,還能嫻熟自如地擺弄茶道,臉上看不到一絲恐慌,從容地、像舉行儀式般地泡了杯茶給自己喝,彷彿不是置身於槍口之下,而是置身於無人之地。

電影《金剛》中,那隻野獸愛上了一個叫ANN的女子,當四面楚歌時,他還能帶著ANN在帝國大廈的樓頂看日出,天邊的紅雲,美到令人心碎的早晨,ANN甜蜜微笑,左手掩胸,試圖告訴即將倒下的金剛,這太美了,多麼具有儀式感的場景。

以上兩個例子的儀式感未免有些傷感,接下來,我們說點輕鬆的。

如今浮躁的時代,儀式感其實就是一種慢,一種把生活過得精緻的奢侈,一種悠閑的心情,一種不湊合的生活態度。

還是從我小時候說起,那時,印象最深的是夏天的傍晚,伴著此起彼伏的蛙鳴、蟬鳴、角落裡的蛐蛐聲,及雞鳴犬吠牛哞哞,爺爺會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支張桌子,用紫砂壺泡一壺烏龍茶或者茉莉花茶,慢慢地喝。

奶奶則會拿張帆布涼席往地上一鋪,我和弟弟,及嬸子家的妹妹們躺在上面數星星,看誰數的多。

我們躺著數星星的空兒,奶奶會把一大早就放在涼水桶里的「冰鎮」西瓜拿出來,切開給我們吃。

有時我們幾個會做遊戲,滿院子都是花,不時會有桂花、月季花香襲來。棗樹彎曲,麻雀偷駐。

高大的梧桐樹上,有幾個鳥巢。一陣清風拂來,院中各種花枝搖曳如舞,繁星點點。

沒上過幾天學的奶奶竟然找了一塊木頭,劈成木板,找人寫了幾個字,掛在老房子門口,那幾個字我至今記得清清楚楚——老屋聽夏。

聽夏,多麼詩情畫意的名字。每晚爺爺奶奶坐下來喝茶,我們幾個在星空下玩耍,何嘗不是一種儀式?

每天的悶熱中,想想晚上會有如此愉快的時光,熱,也就不覺得熱了。

GIF

03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儀式感缺失和匱乏」的年代,很多人的生活不再精緻,很多事情流於形式,一點點讓生活變得無趣。

認真對待當下,對待每一餐,讓家裡有值得紀念的日子,比如,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那件事情就會變成儀式,值得期待。

就像《小王子》中愛上小王子的那隻狐狸一樣,它對小王子說:

「你在同樣的時間回來比較好,比方說,你在下午四點回來拜訪我,那三點的時候,我就會開始覺得快樂,然後接下來,我就會覺得愈來愈快樂……可是,你如果任何時間都可能回來的話,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在心裡做好迎接你的準備……一個人必須要有一些儀式。」

那麼儀式究竟是什麼,狐狸也給出了它的答案——儀式,是一件經常被人遺忘的事兒,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跟另一天有所不同,讓某一小時跟別的小時也有所不同的東西。

舉例來說,我的那些獵人有一種儀式,每個禮拜四他們都會和村裡的女孩跳舞,所以,禮拜四就很特別……

比如在我們家裡,周六會看電影,周日會郊遊,回來後會做披薩。

因此,孩子期待每一個周末,周末的電影、郊遊,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儀式。

而無論我有多忙,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我都會認認真真地做每一頓飯,用精心挑選的餐具和桌布,會精心擺盤,給愛人和孩子提供色香味俱全的菜,這種認真,也是一種儀式。

儀式感和金錢無關,並非牛排紅酒才是儀式感,儀式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讓內心的美緩緩綻放,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是精緻地對待生活中的日常瑣事。

每天去陽台給花兒澆水,看桂花開了,山茶花結了骨朵,梔子含苞待放,看它們一天天都有新的變化,心裡充滿歡喜。

每天早晨,給先生準備檸檬蜂蜜水。用涼水杯裝好,他帶到辦公室,一喝就是一整天。

有時會煮玉米,加黃油和牛奶,滿室飄香。

雨過天晴,藍天白雲。偷偷溜出辦公室,到樓底下,拍幾張照片,發在朋友圈。

儀式感還是每天晚飯後和先生去散步,偶遇火燒雲,一種不可多得的驚喜。

是睡前看半個小時的書,然後才能滿足地,臉上帶著笑容入夢。

是某個早起的早晨,看見路邊帶著露珠的野花開得燦爛,摘一把回家,放在花瓶里,滿滿的欣喜。

是陽光、空氣、清風、明月、水和食物,是生活中每一個趣味盎然的小確幸。

是選一個時間,一家人在陽台看書,喝茶、或者什麼也不做,就坐在陽台發獃。

生活中,每天都充滿著驚喜和快樂,只要用心,日子可以過得很有趣。一切都很美,我們一直向前,奔向美好的時光。

GIF

04

女人的時光中,有一些是需要用來浪費的。

比如,盛夏,去海邊住幾天,每天什麼也不做,就是看海和發獃,漫步在沙灘撿貝殼。

這樣的時光,是用來滋養自己的。

或者趁孩子不在家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兒,看自己平時沒時間看的書。

買一束新鮮的勿忘我,插在餐桌上。

每一個閑暇時光要過得鄭重又隨意,充滿儀式感。

至今仍然覺得,聽音樂會要穿正裝是音樂史上最明智的決定。

正裝,穿起來並不是那麼舒服,身體上受到某種限制,你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必須嚴肅、鄭重、莊嚴,或許,也只有這樣,才能觸碰音樂的神聖吧?某種意義上,聽音樂會,也是內心一種儀式感的體驗。

很多人生活的坍塌,往往都是從「湊合」、「不在乎」開始的。生活的樂趣被瑣屑糾葛磨的全無,更無從談儀式感。

誰的生活沒有糾結,沒有無趣,沒有忙碌,沒有齷齪? 我也有啊,有煩惱啊,但是我從不訴苦,不喜歡祥林嫂似的,整天訴苦讓人厭。

早飯後出門上班,門口遇到物業保潔人員在拖樓梯,我笑著打了個招呼說:「這麼早啊,阿姨。」

一句話引來她的滔滔不絕,她說:「我是農村人呢,沒本事,只能幹這個,苦啊……」

我以時間緊張為借口,趕緊離開。走到2樓,還聽到她在4樓說:「俺從小命苦……」活脫脫一個祥林嫂,磨沒了別人對她的最後一點同情。

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

婆媳關係,孩子叛逆,偶爾抑鬱,生活本身,是有狼狽和辛苦的,但是,我們仍然要從無趣中尋找快樂,從柴米油鹽中尋找詩和遠方。

就像我的兒子,早餐我給他煎了饅頭片,眼看就要遲到了,他仍然用刀叉,以吃西餐的優雅,一口口把饅頭片切成小塊吃完。

GIF

05

那天準備一個有關日本的PPT,提到日本人的精緻,網上說,日本人注重細節,活得優雅,一個主婦會有好幾條圍裙,做飯用的,澆花用的,打掃衛生用的,都是要分開的。

我開玩笑說:「我很適合去日本生活,因為我也好多圍裙,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都是分開的。不過,我是因為潔癖。」

朋友也開玩笑回我:「你不是潔癖,是毛病多。」

其實我還有好多家居服,做飯時,坐在客廳里喝茶時,睡覺時,都要換不同的家居服。

我是絕對不會穿著做飯的家居服坐到客廳的沙發上喝茶的,也不會穿著客廳的家居服到卧室睡覺。

朋友是個粗線條的人,生活中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她那種生活方式,也是輕鬆愉悅的,是被另一部分人艷羨的。

可見,生活就是自己的一種感覺。沒有對錯,只是理念不同。

也有人會問我「你每天買書,買花,有什麼用?多浪費錢,還不如買點水果吃。」

問這些話的人覺得生活不應該有這麼多沒用的小情調,我卻覺得,花一點額外的錢,換得身心的愉悅,換得一種儀式感,是很值得的。

有人會認為這是矯情,是裝B,其實,就是做了很多無用但有趣的事兒。

一直喜歡看村上春樹的書,喜歡他說過的那句話: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也喜歡他發明的那個詞——小確幸。

他在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寫道,如果沒有這些小確幸,人生只不過像乾巴巴的沙漠而已。

他說他的小確幸是:

一邊聽勃拉姆斯的室內樂,一邊凝視秋日午後的陽光在白色的紙糊拉窗上描繪樹葉的影子;

在鰻魚餐館等鰻魚端來時間裡,獨自喝著啤酒看雜誌;

聞剛買回來的「布魯斯兄弟」棉質襯衫的氣味,和體味它的手感;

買回剛剛出爐的香噴噴的麵包,站在廚房裡一邊用刀切片一邊抓食麵包的一角……

而他的御用翻譯林少華也說了在鄉下的小確幸,是清晨忽然發現自己栽的牽牛花舉起了第一支紫色的小喇叭,中午鑽進黃瓜架扭下一根黃瓜沒洗就「咔嚓」一口,靜靜凝視一片金黃色的銀杏葉曳一縷夕暉緩緩落下……

這些小確幸在我看來,其實都是對待生活的一種儀式感,一些看似無趣的小事兒,卻有不容易被人發覺的樂趣。

王小波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單位有一個印尼人,是穆斯林,每天他會虔誠地跪著祈禱。

會有齋戒月,齋戒月里,每天太陽落山以後才吃東西。

很長一段時間,我不理解他這種行為。後來終於明白,齋戒,做禮拜,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儀式感,是他們生活中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

任何時候,都要盡量把日子過得精緻。

不需要花太多的錢,只要你有一顆詩意的心。

盡量讓人生的每一天都充滿儀式感。

就在這篇文章寫到這裡,即將結尾時,我的先生,拿著一朵剛剛摘下來的荷花和蓮蓬,送到我面前說:

「老婆,我知道你喜歡,路過一個荷塘,專門給你摘的……」

你看,多具有儀式感!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見V 的精彩文章:

《後來的我們》:世間最遙遠的距離,不甘做朋友,不敢做戀人
董卿用眼淚致敬的一個家族故事,你想像不到…

TAG:洞見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