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紳士風度與女權主義矛盾嗎?

紳士風度與女權主義矛盾嗎?

「我們所記錄的時代。」

這是學通專欄的第9篇文章

GIF

參賽戰隊:北師大大興附中 你說的都隊

成員:張元雪 陳寵兒 杜語歌

撰稿:杜語歌

當你在百度搜索欄中鍵入「女權主義」這個詞時,會跳出636萬個相關詞條。從最初的男尊女卑社會到現在,女權主義漸漸開始受到大眾的廣泛支持。但關於女權主義的矛盾在日常生活中依舊存在,並且對於這些矛盾,我們誰都不知道到底該如何界定對錯。

我弱我有理

有一次整個年級一起換桌椅時,幾位「柔弱」的妹子攔住了一位男生。她們覺得桌椅太過沉重,所以打算讓男生幫她們搬下樓。最初男生拒絕了,雖然幾張桌子並不多,但是把每一張桌子都從三樓搬下去的話,可是要往返好幾趟。

「幫女生搬桌子都嫌累,憑本事單身你可真棒。」

「這麼重的活讓女生干,你還算是個男的嗎?」

吐槽一番後,幾個女生拉起桌子,在樓梯上一節一節往下扯。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男生把這幾張桌子都搬下去了,搬歸搬,男生可是有話要說:「我只是有點聽不慣她們的話,不幫女生幹活兒就不是男的了?我搬幾張桌子沒什麼,但是用「男生就該干累活兒」來定義性別也有點太過分了吧。一人搬一套桌椅下樓是很公平的事情,男生的力氣確實要大一些,看到了兩個人搬一張桌子的女生也會幫忙。但是直接甩手一扔,一句『你是男的』就能把活兒推給別人,這種和『你是女的就應該在家帶孩子的性別歧視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後來我把這次的採訪轉述給別人聽,他嗤之以鼻:「一點紳士風度都沒有,讓讓女生怎麼了?搬個桌子這麼多意見。」

這就是大家口中的「紳士風度」,這就是女權矛盾在生活中的最好例子。

「紳士風度」or「田園女權癌」?

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在少數。就好比男生女生一起出去玩男生就應該請客的觀點,,有人認為這是「紳士風度」,也有人認為這是「田園女權癌」。所以它至今依舊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解釋。

百度搜索紳士風度,百科裡有一條:「在古代西方,人們認為女性接受男性的尊重與保護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人們把它稱為紳士風度。」女性天經地義地接受男性的保護,顯然是一種性別歧視的做法。但如果把它當作一種紳士風度來講的話,這只是一種古典的禮儀罷了。

禮儀不是法律,沒有強制性,是一種大家默認的、並沒有明文規定的「規則」。雖然規則是人制定的,可以更改,但是如何更改才能不與女權主義相矛盾?人心裡的規則又該如何更改?女性可以拒絕「紳士風度」,但這難免會引發一場讓男性覺得「熱臉貼了冷屁股」的尷尬。男性也可以不做,但這又免不了因為「不知禮節」而遭受白眼。某種程度上,紳士風度只是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禮儀,如果用女權主義的視角來審視,紳士風度,恐怕談不上天然的正當性。但哪怕是一個支持女權主義的男性,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紳士風度,他們自己恐怕都會糾結不已。這樣說來,對於這種與誇耀「你今天真好看」一樣自然的禮儀,好像沒有錙銖必較的必要。

GIF

女權主義,是機會與義務的平衡主義。女性有了上學的機會,那麼理論上他們就應該可以自己搬桌椅。女性有了工作的機會,那麼理論上他們就應該堅守崗位。基於生理原因,有些女性搬不動桌椅,有些女性在生理期無法工作,但這應該是因人而異的個體情況,紳士風度或者說對女性的照顧該不該陽光普照到每一個女性身上?恐怕把選擇權交給女性,比一刀切來得更好。但如果女生把紳士風度變成所謂的「性別優勢」,這不僅是在壓迫男性,也是在歧視自己。認為自己無法與男性擁有相同的獨立生存水平,所以想要投機取巧,擺出一副我弱我有理的樣子。都說槍打出頭鳥,但如果一個人「我弱我有理」成功了,這隻鳥兒不僅沒有被打死,反而撿到小米吃,就會有一堆人鳥兒飛下樹來,最終被養成「家雞」。

不想離開籠子里的食物,卻想振翅高飛。或是因為太想振翅高飛了,連個「窩」都不想要。這就是如今女權主義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而紳士風度與女權主義的矛盾就是此問題的重要表現。

娘,錯了嗎?

但是在這之後,我還有另一個問題要問:你有說過一個男生很「娘」嗎?

我不知道正在閱讀文章的各位有沒有說過,但是如果電視上出現了一個很好看的男生,我的七大姑八大姨一定會強烈吐槽:「這還是個男的嗎,娘里娘氣的。你們這些小年輕就喜歡這些男不男女不女的小白臉。」因為我不知道說過這種話的人是不是覺得全世界的男性都應該力能扛鼎、八塊腹肌。所以想在這裡弱弱地問一句:「你覺得所謂男性,應該長什麼樣?」

我得到的大部分回答是:「和女性有所區別。」

而當我們給了女性一個柔弱的、優柔寡斷的、需要受到男性所保護的刻板印象。那麼對男性的印象中,就需要去彌補這些缺點。如今就是這樣,在大多數人的眼睛裡,男性的角色似乎應該是強大健碩,理性而沉穩的。他們應該扛起重擔,應該努力地為家庭付出,撫養長輩並且成為一個嚴格的父親。

總的來說,就是作為一個男性,他們不能「娘」。

當他們因為害怕而躲開了一個隊友差點傳到臉上的球,就會有人這麼嘲笑他:「怎麼慫的跟個娘兒們一樣。」

《奇葩說》「受到欺負應不應該懟回去」這一期里,肖驍也說過:「小時什麼樣的人容易受欺負,就是想我和姜思達這樣『娘娘的』小男生啊,但是我們又做錯了什麼呢?」

所以說「娘」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呢?可能他們只是比起其他人來,承受能力稍微差了一些?可能它們看上去並沒有那麼高大威猛?甚至他們可能只是化了個妝、喜歡護膚,亦或他們只是像肖驍和姜思達那樣聲音不是那麼低沉渾厚罷了。

請允許他們軟弱

因為「娘」,一些男生最終成為了大眾所詬病的「反面教材」。而這些男生不是某個人,不是某些人,他們有可能是任何一位男性。

他們可能是採訪認識的一位高三學長,一模考試因為成績不理想回家大哭了一場,結果被母親拎起來就是一頓罵:「哪有小男生整天哭哭唧唧的,沒個男孩子的樣子。」

GIF

又或許是朋友的父親,朋友與父親如此疏遠的原因,就是從小當她犯了錯誤時,朋友的父親總是充當「唱白臉」的角色。雖然她的父親也只是一個四十齣頭、第一次當父親的「老男孩」罷了。但是在朋友的記憶里,他總是嚴厲而不可靠近的。因為在很多父親的觀念里認為:用他的努力把孩子送上更好的學校,或是為其鋪出一條花路,這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所應該做的。正所謂「嚴父慈母」,但到底為什麼是這樣呢?沒有為什麼,因為父親的父親也是這樣。

作為男性,他們不能軟弱,不能不堅強;不能害怕,不能哭,不能「不像個男人」。因為如果他們這麼做了,就會有一個人大力地摟住他的脖子搖晃他:「嘿兄弟,來條士力架嗎?」

這正是老舊的「男權主義」社會對男性所實行的壓迫。就像Emma Watson在聯合國演講里所說的那樣:「性別平等也是男性應該關心的議題,因為到目前為止,儘管對孩子來說,父親的存在非常重要。但社會上對於父親角色的重要性遠低於母親的角色。我們因該停止為彼此定義。我們是誰?我們可以更自由,這就是He For She運動的意義所在。我希望男性們也可以參與其中,這樣他們的女兒、母親、姐妹可以擺脫偏見,他們的兒子可以被允許脆弱、平凡,成為更真實更完整的自己。

別再定義性別

許多父親,在自己還未真正學會該如何做一個父親時,就已經下意識地擺上了一副嚴肅而不可靠近的臉。他們必須這樣,因為大多數人都在這樣,所以他們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就像曾經的女性,她們需要成為淑女、大家閨秀,更需要成為一名賢妻良母。因為這是在男權主義社會下對女性的定位。他們與她們都沒有認真的想過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社會要求他們與她們變成這樣的人,所以他們與她們就成為了這樣的人。

或許如今這種定位發生了什麼改變?並沒有,事情沒有向Emma Watson所說的那樣發展。因為在如今社會演變的過程中,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似乎都沒有更多的選擇權。男性仍然受到傳統觀念的壓迫,他們依舊為如何才能不「娘」而苦惱著。雖然看似女性已經有很多的自主權了,但其實不然。就像一個盤點近百年來中國最受歡迎女性的變化視頻中顯示的那樣,這些女人有時是會洋文的「大腳」女人,有時候是長得十分健壯扛著鋤頭正準備下田種地的女人,也有燙著捲髮,塗著烈焰紅唇身形、豐滿的或是精明幹練的女性。她們誰都沒有更自由,她們都不過是某一時期我們對女性的定義而已。

GIF

就像如今人們認為的成功女性,她們不應該被家庭所「阻礙」,不應該小鳥依人,不應該成為全職太太。她們應該落落大方,需要為工作付出全部,達成很多成就,最終成為職場的「女強人」。而無論是小鳥依人還是想成為全職太太的女人,最終都被大眾用「綠茶」或是「田園女奴」的稱號代替了。不用說就能明白,這種成功女性必須成為事業上的「女強人」的定義並不符合自由的標準,只是符合了男權主義社會中「男性化」的標準罷了。在這種社會下的男性和女性並不是更自由了,關於他們的概念,只是被重新定義了一遍而已。

到底什麼樣的女權主義可以讓性別不被定義?可以擺脫「大眾審美」,擁有自己的選擇權?對於這個問題,好像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這場關於女權主義的爭論還遠未結束,如果把女權運動比作一場球賽的話,那麼它也剛剛進行到前半場而已。許多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這場比賽,我們還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當所有人都可以拋棄性別定義時,當沒有人會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遭到白眼和嘲笑時,當男性有權選擇軟弱,女性也有權選擇為事業拼搏的時候。

這場球賽,才真正取得勝利。

規則說明

組織已經決定了,你來寫學通專欄

往期專欄

人販子了解一下?

性教育,只給需要性的人?

當社會大佬紋上小豬佩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通社 的精彩文章:

舊友重逢,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TAG:學通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