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盜墓最怕遇到什麼?

盜墓最怕遇到什麼?


最近在分享有關商朝考古的文章,坐觀君今天來插播一下有關盜墓的文章。



畢竟有人說,考古人有時候就是在和盜墓人搶時間。







作者:尼洋


來源:大象公會









作為盜墓賊,每次前往古代大墓開展工作時,心中最恐懼的是什麼?



在各路盜墓文學和影視劇中,古墓堪稱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除了遍布殺人機關,甚至都不太受自然規律的束縛:





隱蔽機關的攻擊




大型機械的阻擊





遇人即焚的磷石橋





令人癲狂的致幻植物





不明生物的看護




甚至不死武士的守衛




事實上,現實中的古墓不但不奇幻,而且很多常用的防盜手段,在後人看來都接近棄療。




最不堪入目的,莫過於一些古墓中的嘴炮攻擊,如 1980 年發現於山東濟寧的一塊漢代墓門,壓檻石上刻有一百多字,詛咒盜墓者斷子絕孫。





碑文內容:諸敢發我丘者,令絕毋戶後。疾設不詳者,使絕毋戶後……




1957 年西安郊區發掘的一座隋代貴族少女墓的石棺上,更是言簡意賅地刻著「開者即死」四個大字。





李靜訓的石棺及其上方的刻字




這種威脅的結果可想而知,敢於盜墓求財者,不太可能被幾句蒼白的罵街嚇退。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墓葬,才能真的讓盜墓賊膽寒?




想像中的機關重重



事實上,古人雖然不可能像《鬼吹燈》《盜墓筆記》那樣,把陵寢建設成為人類技術與妖術的殿堂,但他們也還是為抵禦盜墓賊想盡了辦法,並非完全寄希望於嘴炮。




當然,古人畢竟技術有限,即使今天看來較合情理的機關手法,在歷史上都根本無法實現。




如文藝作品中常見的萬箭齊發的自動弓弩,在《史記》《後漢書》等史料中都有記述。但在真實的歷史上,要製造出此類僅僅依靠間接接觸,甚至聲控的組合機械設備,就很不現實。真實的考古發掘中,也從未遇到過此類機關。







相比之下,古墓中真實存在的攻擊機關往往非常樸素,比如像電影《小鬼當家》中的鬼馬兒童一樣,在墓道中撒「釘子」。





1985 年考古學家在成都青龍鄉發掘的一座漢代磚室墓中發現的銅蒺藜




相對厲害的,也就是民國時期的報紙記錄的,有盜墓賊掉入墓室中的陷阱後,「屍身被錐尖穿爛」。




不過,傳說中的中華古墓防盜神技「伏火」,就並非毫無根據了。




根據描述,裝備了「伏火」的棺木一旦打開,火焰便會「從隙內噴出」,殺傷敵人。







在真實的考古發掘中,確實出現過類似的現象:





出火的大致過程是,當某醫院工程進行到露出木槨頂上的白膏泥層的時候,施工人員用鐵釺向下穿了幾個孔,孔里就噴出一股涼氣,一接觸火種即燃燒,火焰的顏色類似酒精燈,明火無煙。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




不過,將其視為是有意設置的防盜墓手段,完全是後人的過度解讀。




和民間說的「鬼火」一樣,「伏火」只是墓內的屍體和其他有機物在腐爛的過程中產生的燃點較低的磷化氫和易燃的甲烷,在與外部壞境接觸、或遇到明火的情況下被點燃。由於甲烷質量較輕,在空氣中的擴散極快,密閉的棺槨一旦被打開,遇火就可能出現「火從隙內噴出」的非凡景象。




此外,墓內灌注大量水銀、揮發毒氣來抵禦盜墓的方法,也只有秦始皇陵這種 bug 級別的墓葬才可能採用。一般情況下,盜墓賊們並不用擔心毒氣的威脅。







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殺傷盜墓賊的方式,還有「儲水」和「積沙」。




所謂「儲水」,指的是在墓室中灌注大量的水,盜墓賊一旦打開墓室,便會面臨如電影《閃靈》般噴涌而出的儲水,而被活活淹死。




不過,這種手段對墓室內部的密閉性要求極高,在現實中顯然也難以實現。




相比之下,手法近似、只是改水為沙的「積沙」策略,倒是相對可行,而且在考古發掘中也確實有過類似的發現。




1950 年,在河南輝縣的一座戰國時期的高規格墓葬中,考古學家就發現了疑似「積沙」的遺迹,墓內在槨室兩側和鄰近墓道的地方都以大石砌牆,牆內則填滿了細沙。




不過,「積沙」並未保住這座大墓。盜墓賊不但進入了這座大墓,而且沒有觸發積沙即盜走了墓內的大部分隨葬品,其墓室還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總體來看,中華防盜古法的效果都不出色:由於歷代盜墓賊的頻繁光顧,我國現存的古代大墓絕大多數都已經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盜掘。





考古發現的部分西漢大墓被盜掘的情況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在發掘秦公一號大墓時,考古學家揭開最表面的耕土層後發現歷代累積的盜洞多達 247 個




事實上,古墓防盜設備對賊人的殺傷力,可能還比不上盜墓賊自己因為工作能力有限所造成的失誤。




考古發掘中,不時發現莫名死在盜洞里的疑似盜墓人,看起來也並非是被防盜機關擊斃,而更可能是死於通風不善造成的缺氧,或者是不合格的盜洞坍塌後被困。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盜墓者遺留的工具和兵器







古墓防盜如此不堪,難道中國古代的盜墓賊,只要不忌憚挖墳掘墓的道德壓力和法律風險,就真的只有升棺發財的喜悅,而完全用不著害怕任何東西嗎?







惹不起,還是躲不起



很大程度上確實是的——

一大證據是,古人早已意識到,如果想在精心打造的地下陵寢里安享萬年,與其費盡心思打擊盜墓分子,還不如讓他們根本就找不到自己。




隱匿墓址的做法,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如西漢早期的南越王趙佗,就吸取前人陵墓位置明顯的教訓,精心隱藏自己的陰宅,令後人不知其處。三國時期的吳國將領呂岱試圖盜掘趙佗陵墓時,便「費損而無獲」。





或許是因為繼承了爺爺隱匿墓址的策略,考古學家在1983年偶然發現趙佗之孫趙昧的墓葬時,其墓也未曾被盜掘過。




此外,墓主還可以設置「疑冢」或者「虛墓」。




傳說和歷史文獻中均有不少「疑冢」的故事,然而最著名的曹操「七十二疑冢」,真實性卻十分可疑:從考古發掘所見「曹操墓」相對寒酸的狀態來看,提倡薄葬的曹操似乎不太可能設置疑冢,更不要說一搞就是七十二個。





即便如此,曹操墓也還是沒有逃脫多次被盜掘的厄運




不過,從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來看,「疑冢」在中國古代應該確實存在。




比如有學者就認為,1965 年遼寧北票發現的一座「墓中無人」的北燕大墓,很可能就是一座虛墓。





雖然棺槨內沒有屍骨,但通過隨葬的刻有「范陽公章」「鎏金銅印」「大司馬章」「車騎大將軍」的四枚印章等文物發掘者還是判定這座墓的主人就是北燕大將馮素弗。




但無論是隱匿墓址還是設置虛墓,都不是長久之計。因為盜墓賊們的行動,並非每次都是有明確目標的針對性盜掘。更多的情況下,他們都是在古代遺存分布密集的區域內,廣泛探尋。





即使隱藏於地下的墓葬有時也會在地表顯露出痕迹,比如位於墓葬上方的植被就往往會因為墓葬區域相對肥沃的土壤而更加茂盛





可以很快向地下鑽出極深鑽孔的洛陽鏟是近代盜墓賊用來判定地下是否存在古墓的重要工具




所以,光靠躲也不保險,一旦通過鑽探或者其他參考信息確定了墓葬的位置,盜墓賊們當然就會想盡一切辦法進入墓室。




好在,雖然不能用酷炫的機關暗箭從容地擊退盜墓賊,但嚴防死守還是可以做到的。

只要財力足夠雄厚,就可以通過升級陵墓的封閉系統,來拒絕盜墓賊的訪問。




普通的夯土和磚牆結構,肯定無法達到要求。改用巨大的石塊來封堵,顯然效果最佳。




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利用巨石封堵墓道、墓口就已經成為最普遍的防盜墓手段。





徐州後樓山漢墓墓道填鋪石板示意圖





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墓道塞石情況





徐州馱籃山西漢楚王墓墓道塞石殘跡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墓室外圍的堅固程度,很多大墓還會充分利用地形直接在石質的山崖上開鑿墓穴,盜墓者只能通過墓道進入,只要墓道及墓室入口處足夠堅固,就足以阻擋住絕大多數的盜墓賊了。





開鑿在崖壁上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墓




除了以大石阻塞的慣用方法以外,有些大墓,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墓,墓道還會用融化的鐵水澆鑄成鐵壁,進一步升級封閉性。




一些防衛嚴密的大墓,還會在墓門處設置各種石質和銅質的頂門機關,以保證墓門在關閉之後就無法再被輕易打開。







不過,即便成功打造了如此龐大的防盜工程,還是不能保證陵墓就一定不會慘遭毒手。




比如徐州北洞山楚王墓,雖然在墓道里堆滿巨石,墓門處還設置了頂門機關,但還是在考古人員 1986 年正式發掘之前就已多次被盜。墓道上層單體就有數噸重的塞石已經被擾亂,塞石縫隙間散落著各種小件文物,考古學家還在部分塞石的前端發現了盜墓賊為便於拖拽而鑿出的牛鼻環,墓門也被盜墓者成功打開。




不過,中國古墓的主人,也並非完全不能讓盜墓賊心頭一沉。




據《水經注》記載,漢魏時期,一個名叫張詹的將軍在其墓碑背面刻下了這段話:





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後人,幸勿我傷。




意思是:

我的墓里什麼都沒有,各位就別進來了。




如果張將軍言行合一,他的墓大概就是盜墓賊最怕碰到的情況——折騰了半天,最後一無所獲。




不過,這一次,張詹並沒有讓敢於風險投資的盜墓團隊失望。 他的墓葬最終還是慘遭盜掘,而且墓中的真實情況其實是:





金銀銅鐵錫之器,朱漆雕刻之飾爛然。有一朱漆棺,棺前垂竹簾,隱以金釘……






參考文獻:


王子今,《中國盜墓史》,九州出版社,2007


楊愛國,《先秦兩漢時期陵墓防盜設施略論》,《考古》,1995.5


劉尊志,《西漢諸侯王墓封護及相關問題淺析》,《中原文物》,2012.5









今天的文章算是一個小插曲。對於盜墓和考古類文章或書籍,坐觀君還是很感興趣的。以後還會根據情況分享一些。




接下來,關於商朝的考古和歷史這個長篇系列,還有好幾課需要分享,繼續和我一起去感受久遠歷史吧。

想看更多中國歷史,點擊公眾號底部「看往期」菜單,或者在公眾號回復「中國」。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我







還想了解我?點「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為啥伊朗總遭鄰國嫌棄?
中興事件之痛

TAG:坐井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