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飛‖又是一年端午節

馬飛‖又是一年端午節

又是一年端午節

作者/馬飛

端午

 四季故事

四季音色 

00:00/01:45

時光匆匆,一轉眼,又臨近粽子飄香的節日。經常在外漂泊,雖說離家不遠,但由於工作和家庭瑣事纏身的緣故吧!端午節難得與父母聚在一起,今年由於前後兩天沒有課,再加上端午節三天假,有足夠的時間和父母一起過一個團圓的節日。

如今老家過端午節,已經淡化了許多傳統習俗,粽子是從集上買來的,已經很少看見門上掛艾草和柳條的人家了。莊裡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由於假期短,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沒有返鄉,村裡都是些空巢老人和孩子們,過節的氣氛顯得有些清冷。

小時候我們非常渴望過端午節,因為在這一天終於可以吃上粽子和母親親手做的白面「谷裙」了。在過去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沒有白面,我猜測人們就用五穀雜糧擀成餅,然後在餅的周圍做一些裙邊狀的裝飾,再用器皿在餅上按壓一些圖案,這也許就是「谷裙」一詞的原意吧!小時候記得端午節的前一天,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開了,烙「谷裙」是必不可少的,母親心靈手巧,烙的「谷裙」既好吃,又精美。我們老家有個傳統習慣,每家媳婦都要把自己烙的「谷裙」送給關係較好的街坊鄰居和親戚朋友,以此為標準評價誰家的媳婦賢惠。當然那時端午節走親戚的禮品都是粽子和「谷裙」了。因為老家在北方,小時候吃不上大米,就別說端午節吃粽子了。在我上初中的時候,父親調到安徽滁州工作,老爸每年回家過年,總要帶許多大米和白糖,從那時起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母親才會給我們包一些粽子,把大米和白糖攪拌在一起蒸,那種香甜的滋味就是端午節最甜美的味道。雖然小時候生活簡陋,可是我們覺得過得非常快樂。在端午節前夕,我們早早籌劃怎麼過端午節了,首先同學們要自己親手做手鏈,老家叫「花花手串」,同學們從各自家裡拿來媽媽平時縫衣服的細白線,然後用平時寫字用的藍色、黑色、紅色墨水,染成三鐘不同顏色的線,再用樹葉、草葉染成綠色的線,最後把幾種線揉搓在一起,製成五顏六色的粗線,這時就可以做「花花手串」了。天一熱,一節體育課下來我們的手腕也被染的五顏六色。不管怎樣,那時候覺得自己製作的「花花手串」是世界上最美的手鏈。有些愛美的女生還會在端午節的時候,採摘些指甲花,搗碎加明礬,然後塗在指甲上,用塑料紙包裹一個晚上,第二天指甲會變成紅色,顏色艷麗異常,非常漂亮。

老家端午節很少有人在家門口掛艾草,都在自家門口掛柳條,這也許是我們那裡特有的風俗習慣吧!端午節的早上,天麻麻亮,平時關係較好的三五個夥伴約好一大早起去摘柳條。記得我家的房後有一個叫「李家檯子」的地方,溝渠邊有幾顆非常粗壯的柳樹,三個人伸開臂膀剛能合抱,大概有四五米多高吧!一個人根本上不去,只能通過搭人梯的辦法爬上樹。一個人在樹上亂折,不管粗的、細的,只要能折斷的,統統拿下!摘夠了我們會每人抱一大捆,興高采烈地回家。有時我們會一大早,淌過冰冷的渭河到對面去折柳枝。五月初正是王家莊水蘿蔔成熟的時候,我們這些調皮搗蛋鬼,總會有愛順手牽羊的傢伙,拔起人家地里水靈靈的大蘿蔔,倉促擰掉葉子,在草叢中蹭去幾下,然後啃吃起來,嘴角流著泥水,那種滋味,用陝西人的方言來說,味道「嘹咋咧」。

小時候端午節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掏鳥窩,一般掏麻雀窩,端午節掏到的小鳥叫「雄黃鳥」,我也不知道是啥意思,猜測應該是吉祥鳥吧!那時在端午節前後能夠養一隻很有靈性的麻雀,那就是莫大的榮幸和驕傲。於是乎在端午節來臨之前,我們開始瘋狂掏鳥窩,不管是屋檐下,還是在其它比較高險的地方,都會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把小鳥掏到手。如果屋檐下鳥窩太小,手伸不進去,夠不到,我們就找來細竹竿,在最前段從中間劈開一小段,加上一個小楔子,伸進鳥窩,慢慢扭轉,最後來個連鳥窩一起端。在童年的小夥伴中,有一個養鳥訓鳥的能手,一直幼小的麻雀,經過一段時間的馴養,五到十米幾之間距離,他舌尖上放點食物,就可以引誘回來,乖乖的飛在他的手指上。他上課前經常把小麻雀扔飛高高的樹枝上,下課後,我們個個緊跟在他後面,看他怎麼把小麻雀從樹上召喚回來。他在大家的心目中就是個「小英雄」。我沒有他的耐心,小時候養了好多隻小鳥,都沒能把它們馴化,到最後不是死掉,就會「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返」,飛走了!

歲月如梭,白駒過隙,不覺漸入不惑之年。童年的趣事如同流水一樣,流向了記憶的深處,那些曾經的快樂,就好像是一場夢,在特殊的節日漸漸醒來,而且變得越來越清晰。

END

作者簡介:

馬飛,甘肅天水人,著有詩集《白天與黑夜》、《我在南方的棕櫚樹下等你》、散文詩《漂泊》以及散文集《鄉土鄉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耳俗塵 的精彩文章:

楊敏‖春夜靜悄悄

TAG:半耳俗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