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清一代,漢臣中此人榮譽勝過張廷玉,但論成就除了不貪一無是處

有清一代,漢臣中此人榮譽勝過張廷玉,但論成就除了不貪一無是處

道光時期有兩位重要的大臣,一個滿臣穆彰阿,另一個漢臣曹振鏞。這兩人當政期間,凡事得過且過,他們最大的本事就是和稀泥,抱著無過就是功的心態領導百官,以至於朝政荒廢,死氣沉沉。

曹振鏞是安徽歙縣人,他的父親是乾隆朝戶部尚書曹文埴,這對父子雖然名滿天下,但終其一生都無過人的政績。尤其是曹振鏞,位居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這樣的要職,連一件像樣的事都沒辦過。要說曹振鏞有什麼特別之處,除了不貪外,給後人留下的「珍貴遺產」就六個字:「多磕頭,少說話。」

曹振鏞小時候很有志向,他和妹妹一起讀書,曾誇口要以後要當宰相。妹妹見他太狂妄,說他滿口胡言,兩個便打賭,妹妹發誓若哥哥真的做了宰相,她願終生不嫁,出嫁為尼。

後來,曹振鏞果真做了宰相,原本是兒時戲耍之言,不料他妹妹性情剛烈,真的兌現了誓言出家為尼。曹振鏞為了表示內心的愧疚,還捐錢在家鄉歙縣雄村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尼姑庵,叫慈光尼庵,供他妹妹修行。

曹振鏞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中進士後,歷任翰林、學政,一步步向上爬上了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道光即位時得以重用進入中樞,成為了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並在這個位置上一坐就是14年。

有清一代,三公三孤一般都是在大臣死後追贈的,可是曹振鏞之下生前就獲得了太子太傅這個榮譽。道光帝為了表彰他的「功勞」,還賜給他雙眼花翎,繪圖紫光閣,准在紫禁城城乘轎。他60、70、80大壽,道光帝都曾下旨恩賜。道光帝出巡塞外時,留曹振鏞在京城主持國事,成為有清一代代君行使職權的唯一宰相。

因此,在歙縣老家就有一種說法:「宰相朝朝有,代君世間無。」他死後道光帝特下長詔表彰他的功勛,謚文正,入祀賢良祠。可以這麼說,除了配享太廟之外,曹振鏞該有的基本都有了,身後榮譽就是雍正朝第一紅人張廷玉也望塵莫及。

儘管曹振鏞獲得的榮譽很多,但他的作為確實不多,就連《清史稿》中對這位重臣的評價也只有寥寥幾句。可在做官上,曹振鏞又是成功的,他的學生十分佩服老師的為官之道,請教他做官的秘訣。曹振鏞坦然地說:「沒有別的,只不過多磕頭,少說話而已。」

曹振鏞就是靠著這「六字」真言,小心翼翼,揣摩皇帝的心思。在道光帝面前,他從來不會提出相反的意見,他很討厭後輩年輕氣盛,他的門生有不少是當御史的,他都不厭其煩地再三告誡他們不要多發表意見,不要彈劾官吏。

曹振鏞還曾向道光帝建議,對臣子的奏章,選擇其最小的錯誤加以譴責,使臣子感覺到天子能明察秋毫,道光帝聽從了他的建議,對奏章中極小的錯誤必嚴加斥責,動輒罰俸、降級、革職。這樣弄得朝野震驚,謹小慎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敢輕易發表意見,就算是上奏,也是報喜不報憂,撿好聽的說。

在曹振鏞的引領下,那些平庸之輩、善於溜須拍馬者官運亨通,有真才實學、敢於發表正確意見者受到壓抑排斥。造成這種惡劣官風的根源,正是曹振鏞「多磕頭,少說話」的為官哲學。

自嘉慶以後,大清官場不僅腐敗成風,更加嚴重的就是這種務虛不務實的做事風格。官員不作為,只是一味地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這種嚴重的怠政行為使得大清這個國家機器幾乎停擺。為官如果是這樣,其實比貪腐更可怕,後果也更嚴重。道光皇帝和他所寵信的大臣就是這樣一步步將大清帶入深淵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國每逢危亡時刻,必將國旗倒掛,國民就會主動拿起武器保家衛國
對於前朝皇孫,大臣們主張斬草除根,可趙匡胤的處理方式讓人敬佩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