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玉雕題材: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玉雕題材: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玉雕題材: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白玉仙人乘搓四方佩 北京保利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山水,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性格。或許,等到世事看盡,我們仍要向山而歸。有一些詞,你一聽就知道它和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要具體說是一種怎樣的聯繫,絕大部分人只能曖昧地化作三個字——不好說,山水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早在千年前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每個國家都有山有水,可是只有中國,山水融入了我們的性格,成為了我們的境界。

作者 上海玉雕大師 葉屹東

讀懂多少山和水,就讀懂了多少中國。一山一水,一天一地,一陰一陽,中國在其中靜靜醞釀。我們說「天人合一」,其實就是浸潤在山水之間,感受天地的精神,而大山,往往成為我們精神的依歸。

古時士人功成身退,就是隱寂于山林,現代人總以為是歸隱是失意的象徵,事實上,這反而是士人的最高追求——在與自然的共處中,尋得最高的自由。

辛棄疾老年時寫詞,平生一事無成,什麼能讓他歡喜?也只有眼前的青山而已,「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李白寫詩,也有「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名句。山與人,成為了彼此的知音。

作者 上海玉雕大師 葉屹東

一次,子張問孔子:「仁者何樂于山也?」孔子答,山「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天地萬物,黎民百姓,就在這裡耕田,讀書,採菊東籬,戴月荷鋤。這是仁者的包容。

孟子曾總結,「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一生愛好名山,登高而望遠,「小天下」而能胸懷天下。這是仁者的境界。孔子晚年依然處處碰壁,他悵然曰:「泰山要崩塌了嗎!樑柱要毀壞了嗎!哲人要凋零了嗎!」不久,他就去世了,泰山是孔子一生的仰望,泰山亦是孔子信仰的象徵。

明末清初 白玉雕子岡款八駿圖牌 中國嘉德

清 白玉雕太平有象牌 中國嘉德

人生,就在山與水之間。如今,山水更像是我們的一種鄉愁,一種回不去的寄望。但我們的人生,始終烙印在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恆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

作者 上海玉雕大師 葉屹東

我們年輕時可以觀海弄潮、擇流而居,到了老年有了靜定心態,則不妨在山地落腳。從結果來說,山包容著水,因此我們從水中體味的智慧,也是仁者的智慧。也正因山水的特殊文化寓意,它也成為玉雕題材中最為常見的一種。

清代 碧玉經文牌 北京保利

來源:中華玉網 作者:華玉緣

如有爭議請聯繫本號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唐集韻 的精彩文章:

匠心獨運 花鳥田園

TAG:漢唐集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