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5年的考察之旅:我會記得

2015年的考察之旅:我會記得

2015年8月17日從上海前往洛陽,2015年9月10日下午從太原返回長春,長達23天的考察之旅正式結束。這一路去了很多地方,洛陽,鞏義,天水,蘭州,西寧,敦煌,嘉峪關,寶雞,西安,太原,看了很多石窟、博物館、壁畫,也領略了很多平日里很少見的西北美景和風土人情。然而現在當我寫下這篇文章,開始回憶這一路的旅程,腦海里閃現的卻全都是那一張張虔誠的臉,有同學的,遊人的,僧人的,但更多的是那些普通民眾在瞻仰他們的信仰時候的臉,表情端正肅穆,認真又虔誠。而我也似乎能透過這些臉龐穿越漫漫千年的時光看見那些同樣虔誠的臉龐,在雕鑿,描繪,塑造這些遺留下來的瑰麗的奇蹟。

其實,我只不過是想講一講我對那些湮沒無聞的工匠們的一些想法。美術史書上有許許多多各朝各代的畫家,書法家,藝術理論家,卻僅有少數的名工名匠的名字通過文獻記載以及石刻或工藝品的題刻流傳下來。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工匠人數眾多,地位低下,雕鑿石窟也只不過是別人出錢他們出力,就如韓愈《師說》里提到的那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百工之人」是為「君子」所不齒的。所以,他們即使人數眾多留下名字的卻很少,是否在古代人眼中文人墨客更多傾向於「藝」,而工匠更傾向於「術」呢?

可是,如今較久遠的朝代留存下來的藝術作品都是石窟塑像壁畫類的,少有文本作品留存至今。而這些卻恰恰都是那些湮沒無聞的工匠們一點一點塑造出來的。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是一座獨立的山峰,山體上也沒有樹木遮蔽保護,那些工匠又是怎樣一點一點將這座平平無奇的山峰雕琢成大大小小埋藏無數精品的石窟的?裡面陳放的一座座寶相莊嚴,造型優美的佛像又是如何一點點的塑造出來的?塑像身後那些繁複美麗的花紋,絢麗多彩的顏色又是如何歷多年滄桑風雨而猶存的?洛陽的龍門石窟,在一處綿延低緩的山坡上,在堅硬陡峭的岩石上鑿出的巨大威武的佛像,造型獨特的花紋服飾都是工匠手下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還有鞏義的石窟寺,造型準確,構圖場面宏大的帝王出行圖;蘭州的炳靈寺石窟,其中塑像造型優美獨特,壁畫顏色艷麗;更不用說敦煌的莫高窟壁畫藝術屹立千年,讓多少人趨之若鶩。或許其中一些作品也並不是那麼精美,但不得不說是他們的辛勤創作記錄了他們那個時代的藝術歷史,他們的藝術也更加貼近勞動人民的生活,他們的美術也具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即使那些石窟都是皇家或富貴人士出資修建來供奉他們自己的信仰,但那些精美飄逸,繁複眾多的壁畫,形態優美,栩栩如生的塑像都是確確實實由工匠們細心描繪和雕塑的。

而這些又不由得激發了我更多的聯想。他們在描繪這些千古絕倫的藝術精品時是怎樣的心情?他們是否也懷著對信仰的無盡虔誠?對神佛世界的無限嚮往和遐想?或是對艱苦生活的無奈和厭棄?還是僅僅是被僱傭的麻木勞作?又或是對自身工藝的自信和對創作的滿腔熱忱?或是多依據自己的情感理想與審美愛好來作?而這些我都無從得知,那些故事都早已被黃沙掩藏。可是,我也曾記得看過一篇文章里寫過這樣一個觀點,大意是不快樂的工匠們是創造不出藝術的。大到埃及金字塔小到毫秒不差的精緻鐘錶,都是一樣共通的道理。所以,我想相信他們是快樂的,即使他們地位低下,生活艱苦,但他們在工作創作時他們是快樂的。而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在觀看這些歷史的遺作時覺得這些藝術作品賞心悅目吧。

在這裡又不得不說他們雕刻和繪畫的題材,即他們信仰的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大多都是普通人民大眾處在被統治階級,而他們的生活可想而知,畢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而當人民處於深重的苦難之中尋求解脫時,正好佛教教人們把現實看作虛幻的東西,對困難遭遇要忍辱苦修,以期來生獲得善報或者死後進入天堂,信仰佛教能讓他們稍微從苦難中掙脫出來,更尋求內心世界的安寧。這也使得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一直隨著中國歷史不斷發展直至今天。於是石窟中的壁畫大多繪有佛教本生故事畫,佛傳故事畫等題材故事,眾多塑像也都是佛像為主,歷朝歷代都有作品留存。

他們的信仰使他們有無盡的力量來用藝術表達他們對信仰的虔誠,而正是這些信仰使得古代的藝術得以留存,我們也可以從中尋找歷史的遺迹,他們的信仰也隨著時代更迭一直流傳下來。那些藝術作品永遠留存在那裡,正是那些作品讓我在這一刻想起他們,也讓我們在暑假裡前往瞻仰他們的藝術。或許有一天他們的這些偉大的藝術作品會被時光消磨殆盡,但卻會一直留在我的回憶里,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將持續一生,我也會通過這些作品永遠的記得他們。時光會讓堅硬的石頭消散成灰燼,但是歷史卻永遠記得哪裡曾經有顆堅硬的石頭。

歷史記錄了時間,時間又會讓歷史消亡。藝術也是如此。但總有人會記得,那就夠了。

而那些匠人,我記得。

【一角編】by 阿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角編 的精彩文章:

TAG:一角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