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更是中國饋贈給世界的禮物

中醫更是中國饋贈給世界的禮物

大清都亡了,依舊相信中醫的究竟是些什麼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也許你信任中醫,可能只是做不到知行合一。

也許你不信中醫,但未必不久的將來也不信。

我覺得信中醫,不過是或遲或早時間維度上自律、自我覺醒的格局問題。

中醫(舊醫)和西醫(新醫)存在差異並不意外,文科生、理科生還經常互看不慣呢。

也有不少人批判中醫無據可循,不科學。

談到科學精神,難道不該是懷著好奇心、探索欲、協作民主、懷疑批判精神和開放的心態,去改革創新、實踐求真求證,為人類社會謀福利嗎?

而不是畫地為牢、故步自封,就這樣安於現狀了;

反之,一味地厚古薄今、因循守舊也是不可取的。

我接觸下來,中醫其實更像是一門生活中多維度豐富的經驗學。

而經驗,不可量化。

談起經驗,也就像是做中餐和西點之分,下過廚愛烘焙的朋友們應該會了解,蛋糕點心的製作烘焙教程里,各種配料都精確到幾克,烘焙時長和溫度都是固定值,別的甜度都可以從心所欲調配,按照流程做就好;

中餐,簡單點,就拿炒青菜舉例好了,千人炒菜千種口味,開多大火、放多少油、多少青菜、幾克鹽,在起初學習的時候,也不會有人這樣教你吧?就算網上教程里也寫著「適量」、「少許」的量詞,全靠用心拿捏這劑量;完工的菜只因晚盛出來,水分蒸發了不少,這菜就黃了咸了;另外,未打霜和打過霜的菜燒出來的口感又是不同的...

經驗靠的是心得和積累,是每次實踐總結後的升華。

「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

——張介賓《類經·序》

中醫學博大精深,廣涉旁通,還與武學、道學、哲學、科學、易學、佛學等都存在一定的共同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

醫學本該沒有門派之分,中醫只是醫學的一個分支。

通過路徑去學習逐漸掌握中醫學內容,了解幾千年的國粹文化,保持身心健康亦能救死扶傷,是功不唐捐的。

古人修身養性多高見,上古時代,人們大多懂得養生之道,能夠取法於陰陽變化的規律而起居生活,並加以適應調和,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形體和精力都旺盛,能夠協調統一,就能夠活到人類自然壽命的期限。

「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

「百病好醫,心病難治。」

學醫的根基和醫者的本身在於好的德行與踐行,

中醫不止靠技法,更靠心法;

不止治病,更是治人。

學好中醫不僅可以治人、自治而不求人,還可以通過修身修心,成就人生的其他事業。

中醫,本就該是流淌在血脈里的通識。

西醫的精密儀器可以輔助拓寬我們視野,認識自然界許多肉身凡胎認知所不及的領域,所以,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就更相信也更依賴於現有精密儀器去觀察。

戰爭年代,外傷、槍傷等使西方醫學治療創傷有了天資。

你要是問我遇到一些事關生死的意外急症、心肌梗塞、腦血栓等心腦血管疾病,是選擇西醫?還是中醫?

那我當然是勸您去選西醫,性命攸關,刻不容緩,手術、急症都離不了西醫。

西醫比中醫強在先進的技術,具有指哪打哪短平快立竿見影的療效,屬於病患被動著照顧自己。

現在慢不下來的工作生活模式逼人成長,也讓很多人更熱衷於吃「現飯」。

中醫西醫思維上存在差異,但在治病救人的目的上卻是殊途同歸。

醫學本該是沒有界限,「西醫微觀精確,中醫宏觀準確」,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醫學系統。

中醫西醫,對因投醫。

總結下來就是:急性病、意外傷、外科手術看西醫;慢性退行性疾病及亞健康狀態應採用中醫養生調理+營養上的充其所缺。

中醫在整體論上更勝一籌,它能兼容並蓄,不斷完善系統、規整理論,歷時千年的發展,不只是中國國粹瑰寶,也是中國贈給世界的禮物。

我也是在機緣巧合下接觸到了中醫,除了對醫術感興趣外,更是對中醫蘊含的人生哲理感興趣,也越發覺得滲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真理大體上是貫通的,摘自《黃帝內經》里最喜歡的一句座右銘,與君共勉,感受一下古人智慧的鋒芒: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時間長廊的那頭,把勤勞和智慧匯聚成的光芒投射向未來,不疾不徐,靜等著後人探秘中醫的前世今生、挖掘其中的礦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用電先生 的精彩文章:

TAG:用電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