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精華50句,古文和作文全都有了!

《論語》精華50句,古文和作文全都有了!

文字轉載自「古典書城」

應鳴工作室整理推薦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如今社會,仍具現實意義,對高中學習古文和積累作文必用材料都很有價值,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為謀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謀划了。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就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呢?」

15.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裡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鄰。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形容一個人,像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牆一樣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對這個人比較失望了。

23.聽其言而觀其行。

評判一個人的時候,要看他說的話,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形容人聰敏又好學,能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

25.三思而後行。

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誇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28.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就像浮雲一樣不確定。

3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個小群體里,一定有可以作為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於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3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3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泛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並且聯繫實際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36.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3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39.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40.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為別人做事有沒有儘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這是每天必須反省的三件事啊!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42.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過去的的事已經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

44.以約失之者鮮矣。

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並且不斷溫習,是件愉快的事情,有遠方的朋友來做客,是件讓人快樂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呀!

46.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人學習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

4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願付出生命。才是大人物。

4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會根據言論推舉選拔人才,也不會因為某人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

4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情。

5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孔子與《論語》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穀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

《論語》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係,僅可當作頁碼看待。

學而第一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第二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里仁第四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公冶長第五 (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

子罕第九 (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鄉黨第十 (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先進第十一 (主要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

顏淵第十二 (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憲問第十四 (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季氏第十六 (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陽貨第十七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迹、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及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子張第十九 (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讚頌)

堯曰第二十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以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圖片來自網路搜索,致謝!版權歸原作者。】

王清銘老師公眾號做有情懷、有溫度的自媒體

只做文學☆只做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并州詩苑 的精彩文章:

TAG:并州詩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