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今論由旬,有橫通、塞,有豎通、塞。橫者,具約三法:苦、集為塞;道、滅為通。無明十二因緣為塞;無明滅為通。六蔽覆心為塞;六度為通。

豎通塞者:見、思、分段生死為塞;從假入空觀為通。無知、方便生死為塞;從空入假觀為通。無明、因緣生死等為塞;中道正觀為通。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今當以橫織豎,檢校通塞:

如從假入空,破諸見、思,單、復、具足、無言等見,九九八十一思。如斯諸惑,本是污穢,增長煩惱,遮塞行人,那忽取著,謂是、謂非,起諸結業,漏落生死,唯見苦、集,不見道、滅?

既不識見、思中四諦,是事不知,名為「無明」;乃至老死。但構因緣,無明不滅。不滅故,堅著叵舍,唯在此岸,不到彼岸。《大經》云:童子飢時,取糞中果,智人呵之,赧然有愧。失於凈法,是名為「塞」。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若於諸見,介爾起心,知無性實,無常、無主;倒破則無業,無業則無果,是名為「道」。道故有「滅」。

若識四諦,則無無明,亦無老死。因緣壞故,則舍諸有,到於彼岸。

當用此意,歷一一心,歷一一能,歷一一所。若起三塞,破之令通;若是三通,養令成就。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複次,體見即空,能體亦即空。

如羅漢之心,尚名「無漏五陰」;我觀未真,那得非陰?

若計陰實,則結業生死。若不識陰四諦,即是無明。若愛觀空智慧,則不能舍。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用即空意,歷一一心,歷一一能,歷一一所。若有三塞,破之令通;若是三通,養令成就。則巧過見、思之塞,善通三百由旬也。

次、用橫織豎,檢校從空入假觀通塞者,此則易解。於病法、葯法、授葯法,於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明識諦、緣、度。若起三塞,破之令通;若有三通,養令成就。則過無知之塞,通四百由旬。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次、用橫織豎,檢校中道正觀者:於無明、法性、真緣等,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明識諦、緣、度。若起三塞,破之令通;若有三通,養令成就。則過無明之塞,通五百由旬。

若作如此論通、塞者,次第豎論,六地、初地,動經劫數,塞乃得通。《大經》云:「須陀洹者,八萬劫到。乃至支佛,十千劫到。」到菩薩初發心住。此論聖位,何益初心行人者乎?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複次,約橫別論通、塞者:如《大品經》云:「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與薩婆若相應」者,與空相應也。若初未相應,當用諦、緣、度,檢一一心。若有三塞,破之令通;若有三通,養令成就,得過三百由旬。

又云:「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能遊戲神通,凈佛國土。」此是出假之意。若初發心修假,亦用諦、緣、度,檢一一心,破塞養通,過四百由旬。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又云:「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能坐道場,成正覺。」此即中意。若初發心修中,亦用諦、緣、度,檢一一心,破塞、養通,過五百由旬也。

如此說者,雖初心得論通、塞,而三法各別。《大論》引三喻:一則步涉,二則乘馬,三則神通。步馬兩行,須知通、塞;神通無礙,塞不能遮,山壁皆虛,何通可擇?初觀喻步,次觀喻馬,後觀喻飛。三義分張,亦非今所用也。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若豎論三觀:兩觀,當地為通;望上為塞。若後一觀,勝下為通;隔小為塞。橫論三觀,當分為通;不相收為塞。法相淺深,任有通、塞,況復於中起苦、集、無明、蔽等。是故皆塞,無復有通。

若一心三觀法相,即破豎中之通、塞;三觀一心,破橫中之通塞。空即三觀,故破步涉山壁,三百之通、塞;假即三觀,破乘馬,四百之通、塞;中即三觀,破神通之通、塞。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良以一心能即空、假、中者,一切山河、石壁、眾魔、群道,皆如虛空。一心三觀,游之無礙,終不去下陵高,避山從谷。觸處諸塞,皆通無礙,能過五百由旬,到於寶所,是名為通。通本對塞,既觸處如空,則無復有塞;無塞則無通。

若於無塞、無通,起苦、集、無明、障蔽者,非但失於神通,亦失馬步。能破如所破,字為非字;如彼蟲道,偶得三觀之名,是蟲不知是字非字。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若於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皆即空、即假、即中,具諦、緣、度,是名無通、無塞、雙照通、塞。

是為智者,識字非字;亦名良醫,知得、知失。於無生門明識通、塞者,於余法門亦如是。是為初心過五百由旬。應明六即義(云云)。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問:通、塞,得、失,字、非字,為一、為異?

答:此是一意、種種說耳。亦有差別:通塞約解;得失約行;字非字約教。《金光明》云:「正聞、正聽,正分別、正解於緣,正能覺了。」知字、非字,是正聞、正聽;知得、失,是正分別、正解於緣;知通、塞,是正能覺了。雖此差別,同顯一致耳。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問:橫塞,塞豎通不?豎塞,塞橫通不?橫通,通豎塞不?豎通,通橫塞不?

答:一往,然;二往,不然。然者,無明即見、思,何意非橫障?中智治一切,何不通橫、塞?此是一往然義耳。若二往釋者,橫、塞障近,不能塞豎通;橫通力弱,不能通豎塞;豎塞深遠,不作橫障;豎通對當別,不通於橫塞耳。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保持神聖的沉默
顏值高的因與緣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