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何嘗不是一款超大型的遊戲

學習,何嘗不是一款超大型的遊戲

學習是什麼?這還用問,學習就是語文、英語,數理化,史地政啊。好好完成學校的課程,拿個好分數,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唄。

有多少家長在這麼想,或者潛意識裡面在這麼要求孩子!

但其實......

1)學習是什麼?

但學習是什麼?學習就是人們掌握各種本領的過程。

孩子3個月開始翻身,6個月開始坐起,8個月開始爬,12個月開始學走路,學說話。

孩子開始學著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拉臭臭。

孩子開始問10萬個為什麼,魚會不會閉眼啊;馬一直站著,怎麼睡覺啊;天上的星星那麼亮,摘一個下來啊。

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開始和同齡孩子一起遊戲,一起玩耍,這其實也是學習,學習各門學校的課程,上各種興趣班,這當然也是學習啦。

活到老,學到老,我的老媽70多了,成天還學著微信,網購,琢磨一道菜怎麼做好。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學習,都是學習。只是,在我們父母眼中,常常把學習看的那麼狹隘,彷彿就是上課,考試,升學,把學習和遊戲、玩耍隔離開來。但偏偏越想讓孩子學習好,越想讓孩子少玩遊戲,就越陷入和孩子無休止的爭鬥。

不妨,跟著我,一起來仔細看看學習這款生活的實景、大型遊戲。

2)是什麼驅動孩子在學習?

生理驅動:嬰兒期各項技能的發展,主要的因素是孩子的生長需求,當他們具備了更強的能力,就有強烈的意識去模仿大人,發展自己的技能。

我在電梯里,遇到小朋友的時候,一般不自己去摁樓層。我會問:「小朋友,幫叔叔摁下6樓,謝謝。」

因為,我太多次看到,奶奶帶著嬰兒車裡的寶寶,摁下樓層,孩子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非要奶奶摁滅了他自己來嗯。

當孩子生理上具備了這種能力,他就有強烈的意識去展現自己的這種能力。

好奇心:孩子6,7歲前,是好奇心最強烈的時候。他們腦子裡總是有些大人看來莫名奇妙的想法。

「為什麼從來看不到馬兒躺下來,他們不睡覺嗎?」,孩子問出這個問題,媽媽們肯定會一籌末展。

上網查查資料吧,我曾經查過,現在又忘了,下面的答案是剛查來的:「馬都是站著睡覺的。不過,更讓人驚奇的是,馬在24小時里可以睡73次覺,不過每次都只是合幾分鐘眼,最長絕對不會超過五分鐘。」

有個媽媽曾教過我更好的辦法:「孩子對馬有興趣,我就會給他買關於馬的繪本,帶他去公園裡看馬,和他一起上網查馬為什麼不睡覺。」

太牛了,孩子只是問了一個問題,這媽媽能讓孩子知道各種各樣的馬,看到活生生的馬。還能讓孩子知道:「馬站著睡覺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大草原上,時刻要躲避猛獸的襲擊才養成的這個習慣。「

我相信,這一定還會激起孩子對大草原的興趣。「什麼是草原啊?「

好奇心是推動孩子學習的重要動力,即使對於成人,好奇心也是讓我們探索、學習新知識的源動力。

幸福感:孩子再長大一些,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幸福感,也可以說是成就感,開始成為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

幸福感的來源是個人和其他同伴的對比,或者是自身前後的對比產生的。

優越,進步能帶來幸福感,而差、退步則讓人喪失幸福感。

假如我們從普通職員晉陞成經理,我們會自豪,充滿成就感。而假如我們從經理又變回了普通職員,我們可能要從這個公司憤而離職了。

對孩子也一樣,他的成績從中等到上等,孩子滿懷成就感,會更努力的學習。而如果成績從前幾名掉下來,父母如果處理不好,孩子則可能一蹶不振了。

進取心:幸福感源自外在的認可,而進取心則來自個人的內心。驅動孩子學習的將不再是成績、排名,而是個人的興趣、愛好,學習是自己的樂趣,是為自己成長的付出。

很小的孩子就具備進取心的驅動,他們做事的出發點是基於自己的興趣,能從中感受到快樂。只不過,現在的教育環境更多的是幸福感驅動,而非進取心驅動!

父母驅動:父母驅動可以說是幸福感驅動的一種,父母的讚賞和認可是對孩子幸福感滋養非常重要的一點。

單獨把他列出來,是因為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常常起的是反作用。

孩子小時候包辦他們的穿衣、吃飯,長大了卻責備他們能力差;

指責、訓斥孩子卻不知疏遠了親子關係,損傷了孩子自信;

強制孩子必須怎麼做卻忽視了孩子的興趣和感受。

3)孩子為什麼喜歡電子遊戲

曾經和一個初中生聊過遊戲。

「你們最近都玩兒什麼啊?「

「農藥啊,特火,我們班同學都玩兒這個。「

「好玩嗎?」

「當然,好多種模式,達成成就就能換鑽石,一對一,三對三,五對五,我現在還在單挑,有時間了也組個戰隊。武器特別酷,什麼泣血之刃、三聖之力,我特喜歡呂布的方天畫戟……說多了你也不懂。「

我確實不懂,跟聽天書似的。不過,他願意和我聊就挺好。

「我有點不太理解啊,花時間不說,又費眼,又耽誤學習,有那麼大吸引力?「

「有成就感啊,我在我們班裡玩的最棒,別的同學羨慕的不得了。「

「要是玩的不好是不是你就不喜歡了。「

「不是啊,好玩。我們班那小蔡,姓蔡,玩的也最菜。昨天,升了一級就巴巴的和我來顯擺。我玩的也不行,組個戰隊就牛了。「

「我大學那會兒也玩過遊戲,玩的時候也特上癮,通關之後就沒啥興趣了。「

「不會吧。您也太老土了,農藥咋通關啊,一個賽季連著一個賽季,不可能結束的。「

「你玩遊戲,父母不管啊?」

「怎麼不管啊,天天看著我,回家就把手機沒收了,只能偷著玩,要不然我肯定早就組戰隊了。「

「學習你要有這勁頭就好了。「

「沒勁,不和您聊了,剛還覺得挺好的。和我爸媽一樣,說不了三句就說到學習上了。「

我又上網搜了下那款遊戲,如孩子所說,場面宏大,造型炫酷,就像是電影大片。

再想想我自己玩遊戲,也是一玩兒就不願意停下,拿了高分還想更進一步,拿了低分也絕不服輸,繼續從頭來過。我大概體會到了孩子喜歡玩遊戲的原因。

炫酷,新奇:現在遊戲做的真是炫酷,光看畫面就夠震撼、不被吸引才怪;

社交需求:大家都玩兒,我要不玩兒都沒共同話題,多尷尬啊;

成就感:拿到高分,那感覺就一個字,「爽」,比別人玩的溜,牛;

持續進步,堅持不懈:遊戲吸引的並不僅僅是那些高分選手,玩的差照樣樂此不疲。每一局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說不定,再努力點,我也是高手了。過關、再過關,這感覺真的不錯。

現實替代:現在的遊戲,集合了孩子學習的所有驅動,好奇心、幸福感、進取心,而孩子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價值觀。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在虛擬世界中都可以找到,孩子喜歡玩遊戲也就不足為奇了。

4)現實世界中那些驅動都哪去了?

孩子並不僅僅是對遊戲這麼著迷。曾幾何時,孩子對任何事情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每獲得一項新的技能就迫不及待的去試,去展示;取得一點進步就歡欣鼓舞。為什麼,慢慢的只對電子遊戲有這種熱情了呢?

好奇心被扼殺:

孩子問魚兒會不會眨眼,卻被父母一頓奚落,「魚在水裡,怎麼眨眼啊。」孩子問為什麼三條腿的凳子能放穩而四條腿的不行,父母不去探究為什麼,只是簡單的告訴孩子,「書上就那麼說的,肯定沒錯。」

成就感很艱難:

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讚賞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但到了學習學習這一環節,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卻很高,或者潛意識裡要求很高。孩子得了99分,我們會不經意的問:「都誰考了100啊?」

孩子成績進步了,卻得不到我們的讚賞,「離前邊同學差距還很大啊,繼續努力。」

興趣和學習的無意識剝離:

我們習慣按有用、沒用去要求孩子學什麼,卻可能忽略了孩子的興趣。

孩子本來很喜歡數學,但強制孩子學奧數,把小升初當指揮棒,讓孩子慢慢的感覺到,這是一項工作,和樂趣無關;

孩子本來很喜歡彈琴,我們卻以通過鋼琴10級為目標,幾年之內通過算成功,通不過則算失敗。

正是我們父母在養育上點滴不足的積累,把孩子在現實世界中的學習驅動一點點抑制,轉而去虛擬世界中尋找滿足感。

5)學習,何嘗不是一款大型遊戲?

但學習何嘗不是一款更大的遊戲呢!

孩子能拿到一個好的分數,就像是在遊戲中拿到高分;

孩子小學一年年升上去,難道不就是遊戲裡面的過關嗎?

孩子學鋼琴能彈出一隻漂亮的曲子,孩子難道不為自己的成績驕傲嗎?

那父母又何必過分的強調學習的目的性呢?嘗試發掘學習中的遊戲性,把困難的事情用遊戲的方法,遊戲的心態呈現出來。孩子會從中體會到快樂,而把學習當成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學習的動力和自覺性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對學習抗拒。他們,起初是對學校生活充滿好奇的,學到新的知識也會很快樂。

我們做父母的,請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樂趣,孩子問為什麼,我們認真的想一想,查一查,和孩子共同學習;

孩子的成就感非常重要,我們不要去打擊,而是去一點點滋養。儘可能發現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的進步。

孩子考出了高分,鼓勵他,「你考得真好,堅持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孩子數學好,而語文差,不要去過分強調語文差,多強調孩子的數學好。」你數學那麼棒,肯定是很聰明的,讓我們想想,語文有什麼好辦法能提升一些?「

孩子有了進步,及時的肯定。「嗯,不錯。成績比上個月進步了不少,你的方法見效了,繼續堅持。」

保護孩子的興趣:學習真的沒必要那麼功利,學習時間也不是越長越好。孩子喜歡出去玩,每天給孩子一些自由的時間去玩兒。孩子喜歡某個學科,適當的多花些時間在這個學科上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不妨借鑒些遊戲的方法:考試就是過關,學習就是打怪。「這個數學怪還是蠻厲害的啊,得多花點時間才能把他搞定。」「恭喜你,升入初中,又跨入了一個新的人生節點」……

孔老夫子曾經曰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什麼意思,知道怎麼做,不如擅長怎麼做;擅長怎麼做,不如喜歡這麼做。

讓孩子喜歡上學習,請從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幫助孩子體會學習中的快樂開始!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父母心緒 的精彩文章:

焦慮,讓我們的家庭教育無所適從 之成人的焦慮

TAG:父母心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