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青花瓷 在瓷器中占著重要地位

清代青花瓷 在瓷器中占著重要地位

清代青花瓷 在瓷器中占著重要地位:

青花瓷器是最富有東方民族風情的瓷器品種,它起源於唐代,元代發展成熟後主要為外銷瓷,從明代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佔主導地位,上服務於皇室,下普及於民間,外遠播於世界,無論是在工藝技術、繪畫水平還是產量方面都達到了歷史上的又一高峰。北京作為清王朝十世君王長達276年的都城,皇宮內、外流傳至今的清代青花瓷器,數量之多,品種之繁,是非常驚人的,它們都是來自瓷都景德鎮的產品,不僅時代特徵鮮明,而且燒造脈絡清晰,為世人再現了清代青花瓷器的發展歷程。

清代的康、雍、乾盛世,景德鎮制瓷業達到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鼎盛期,青花瓷是生產數量相當大的品種之一,而且久盛不衰。乾隆後期至嘉慶早中期,其產品有傳承後繼的風格,業內歷來有「乾嘉不分」之說;嘉慶後期至道光期,其產品品質開始滑坡,由精巧向粗率過渡,業內又有「嘉道相近」之論。這塊瓷板雖然缺乏康熙青花「料分五色」的藝術水平,但也不似道光之後的粗糙草率。瓷板直徑47厘米,厚度為1厘米,圓形周整,板面平整,邊沿平滑,底釉潤澤,胎質細密堅緻,製作十分規整,工藝技術在當時應屬上乘。

總之,對清初民窯青花瓷器的鑒定,必須廣泛地接觸清初青花瓷器物,才能培奍和提髙鑒賞水平,也就是說只有這樣,才能得出正確和中肯的鑒定結論,正如古人所說:「操千曲而後曉,觀千劍而後識器」。這話說得很有道理,鑒定青花瓷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我們應遵循這一原則,就要多看,多對比,多分析以識別真偽。清代龔軾在《陶韻》中曾這樣說過青花瓷:「白瓷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見透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無極生。」充分說明青花瓷的藝術魅力。你看,明明筆劃簡潔,卻有一種由內而外的華貴,明明色調單純,卻有一種無法比擬的絢麗,明明恣肆風流,卻有一種漫不經心的從容,明明清盈飄逸,卻有一種溫柔可融的意境……所以說與青花瓷相遇則是一種緣分,當你見到它時,定會立刻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

古玩古董交流交易,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目前65000+藏友已關注加入我們

全球競買會火熱徵集參展項目:

[陶瓷] 高古瓷、元明清瓷器、民國名瓷、現代毛瓷及名家紫砂壺。

[玉石] 古玉、明清玉、現代玉、翡翠、田黃、隕石、雞血石。

[字畫] 歷代名人名家書畫、現當代書畫、各派系名家字畫。

[雜項] 古籍善本、金銀銅器、奇石雕件、文房用品、佛像。

[傢具] 明清各種材質的硬木傢具,以紫檀、海南黃花梨及金絲楠木、千年烏木等

請點擊文章尾末的「閱讀原文」瀏覽展覽詳情。

1. 如果您喜歡微信內容,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 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 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併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清代青花瓷 在瓷器中占著重要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奔跑的麻溜 的精彩文章:

刀幣是什麼古幣
戶部造光緒元寶2018市場價格

TAG:奔跑的麻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