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代有大匠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藝術家所造羅怙羅尊者像
明清時期,由於佛教的進一步世俗化,佛教造像藝術在民間也廣泛地開展起來,而且表現得十分活躍。其中,在造像材質上有竹木牙雕、石刻銅鑄、陶瓷燒制等形式,在明清各種形式的民間造像中,不乏優秀的品類,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石叟造像。這尊明代石叟款銅羅怙羅尊者像就是一尊石叟造像的代表作品,也是迄今為止所見體量最大、製作最為精美的石叟造像。
明正德 石叟款銅羅怙羅尊者像正面
此像遊戲坐姿,身軀整體向右後傾斜,姿態自然。頭部刻畫生動逼真,尤為引人注目。頭部呈不規則的長圓形,額頭既高且鼓,宛若中原常見的壽星的腦門;鼻子短小,而鼻翼卻有些寬大。其整體造型非常奇特,也近乎誇張,一眼觀之即可看出,它表現的不是中原人士,而是印度僧人(古代習慣稱「胡人」)的形貌。它的上身穿一件寬大的交領式長袍,長袍之內有一件名為僧祇支的內衣,下身著僧裙,全身被裹得十分嚴實。衣紋大起大落,簡單概括,表現手法寫實而高超,既生動表現了衣服柔軟的質感,又準確表現了衣褶的自然走勢與變化。
銅羅怙羅尊者像背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僧衣的邊緣上都顯現出華麗的白色纏枝蓮紋飾,而在長袍的其他地方也出現有白色的雲紋圖案,這些白色的紋飾和圖案都是用銀絲嵌成的,正是石叟造像的高明和獨特之處。背後以嵌銀絲形式有「石叟」二字篆書款,款字外以嵌銀絲形式的雙線環繞,形成如同印章一樣的方章款形式。造像的底部中央又以嵌銀絲形式寫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篆書款。造像之下配有一個隨形的台座,其形制明顯來源於佛家的禪凳。
銅羅怙羅尊者像款識
由像身銘文可知,此像出自著名民間藝匠石叟之手。然而,遺憾的是石叟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都不清楚,有人說他是福建一帶的僧人,活動於明代崇禎年間。唯見《蘿窗小牘》記載他「善制嵌銀銅器,所作多文人几案間物,精雅絕倫,款『石叟』二字多在底,體兼篆隸,亦樸拙無俗韻。」英國大英博物館也收藏有石叟的銅佛、銅香爐,列為東方最重要的藝術,英國收藏家說石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藝術家」。
銅羅怙羅尊者像底部款識
根據目前遺存的作品,石叟的作品主要有三大特點:其一,用材精良。一般認為是繼承了宣德爐所用風磨銅的冶煉方法,經過了多次提煉,沒有一點雜質。其二,作品造型美觀。整體造型自然流暢,給人以獨特的美感和無限的遐想。其三,書畫與雕塑完美結合。
銅持經觀音菩薩像 首都博物館藏
我們知道,羅漢是一個組合式的供奉群體,常見為十八羅漢的組合式形式,而十八羅漢中的每一羅漢都有其具體身份和來歷。那麼,這尊羅漢像表現的具體是哪一尊羅漢呢?根據其形象特徵,再參照五代禪月大師貫休所畫十六羅漢圖和宋代蘇東坡為此兩組圖畫所作的贊文,我們認為它表現的應為十八羅漢中的第11位羅怙羅尊者。
銅水月觀音菩薩像 首都博物館藏
這尊石叟造像的藝術特點和價值可以歸納為四點:其一,它是一尊典型的明代石叟鑄銅造像。其二,石叟造像一般以小型多見,這尊造像體量超出一般所見,具有明顯的稀有性;其三,這尊造像表現的是人們熟悉的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怙羅尊者。其四,此像銀絲所嵌「大明正德年制」款識極為罕見,而且對於研究石叟造像的時代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由此四點足可看出此像的非凡藝術價值。
原文作者:黃春和文章來源:《收藏家》2017年4月刊《民間代有大匠出 明僧石叟冠群倫——明正德石叟款銅羅怙羅尊者像欣賞》(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天工奇技——明清蘇州雕刻工藝
※「露」在牌子外面的設計,方寸間氣勢如宏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