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壽寧西部一座600多年歷史的小山村

壽寧西部一座600多年歷史的小山村

追尋我那消失的村落

碑坑頭村

文/圖 吳通華

一個村莊的變遷史,其實就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縮影。解放初期,壽寧縣僅幾人或幾十上百人居住的自然村就有900多個。這些自然村的歷史多數都比較短暫,幾十年上百年。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城鎮化及青壯青年外出打工,在自然村居住的人口越來越少,目前已有400多個自然村消失在歷史塵埃中。

遠離塵囂在壽寧西部最高峰之一王將尖(海拔1322米)的山腳下有一個小山村,因處在碑坑村西北那條小流域的上頭,於是被稱為碑坑頭村。從史料中記載中表明,早在明朝時,碑坑頭村就有人在此居住,建了五六座茅草屋,從那時至今有600多年歷史。

碑坑頭村現有26戶126人,森木面積有6000多畝,粗灣、樓外坑、樓後等地保持著大片原始森林,林木種類有200多個。在清朝道光年間,吳氏始祖吳思興(1820-1871)從碑坑村遷往碑坑頭東坑頭山場挖粿(蕨菜根),住山寮,數年後在碑坑頭購田建房,與其兄長吳思權一同開墾荒地,築牆建屋,繁衍後代。

在明朝時期,壽寧銀礦業發達,閩浙等地礦工們在碑坑頭的山上開採銀礦,留下30多個銀坑洞。在粗灣山場的山崗上,有些銀坑洞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足見這裡的地下埋藏著銀礦。

在清朝時期,碑坑頭村農田開墾已有一定的規模,約有500多畝,先民們在里拓荒狩獵,一些地主到此買了農田收租。至今保存的一份清康熙年間的「執照」見證當年胡、練兩姓人家因田地糾紛的一段歷史。

據說,當年慶元赤壁山村人練嘉慶向碑坑頭胡氏購買農田山場,僱人種地。誰知胡氏人家不守信用,強橫霸道,收取銀子之後次年又將農田土地拿回去種植。練嘉慶忍無可忍,一怒之下,用大炭在宣紙上畫了一張圖形,拿著契約,告到了京城,結果驚動了康熙帝。康熙帝責成浙江、福建、廣東三省布政司、按察使司一同審理。糾紛案件最終得到判決,胡氏人家受到處理,碑坑頭農田、山場歸練嘉慶使用,規定每年交納政府稅銀貳錢貳分陸厘。

我曾想,一件普通的民間糾紛能引起皇帝的重視嗎?或許是出現了人命案才會欽定三省聯審,亦或純粹是一起普通的民事糾紛。從「執照」中可以看出,清朝中期是高度重視農業生產,也體現當時官府體察民謨,關心庶民百姓的疾苦。

碑坑頭村現今保存土木結構民房12幢。王將峰兩條山脈分支延伸到村中,似鳳形。村人說,兩條支脈中,一條是公的,一條是雛的,因此人丁興旺。屋的布局也各有講究,均為坐乾亥向巽已(西北向東南),大門取艮寅延年或坤申生氣方向,符合易學理論。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早在民國期間,村民們苦於兵匪,曾多次遭受土匪洗劫,群眾的豬、牛、羊等被搶走。

當年的祖輩們為何不選擇搬遷到大地方去而來到這偏遠的小山村?是不是很傻啊?小時候,我曾多次這樣問過父親。父親無可奈何地說:「兒子,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窮人在大地方怎麼個活啊!在這深山裡,遇到饑荒年代,春天可以采野菜、冬天可以挖蕨根,總不至於餓死吧。」是啊,在父親的眼裡,只要有山有水,就可生長萬物,就是人類可以居住的好地方。有了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才讓一代又一代的山民們得到生存,延續。

碑坑頭村的土地是肥沃的,只要種下一粒葵花子,結出的葵花盤就有斗笠那樣大;只要種下一粒南瓜子,結出的南瓜就似臉盆那般大……碑坑頭村屬於高山氣候,非常適宜高山蔬菜種植。在改革開放之初,碑坑頭村達到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荒山荒地得到開墾,人口增加到130多人。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隨著花菇市場的萎縮,價格下跌,村民們陸續外出打工經商或開超市,居住在村裡的群眾越來越少,農田土地漸漸荒廢了。2008年9月,隨著村莊的最後2位老人——我的父親與母親離開了村子,從此再也沒有村民在此長期居住,自然她就湮沒在我的視線中。

碑坑頭自然景觀奇特,有眾多的瀑布群,村對面的三角岩、葡萄石為世間少有。距村莊2里處還有明朝時期的一個山寨遺迹。

來源:縣政協《壽寧古村落》

2018端午節,壽寧人都要吃這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壽寧在線 的精彩文章:

壽寧又一個賞杜鵑美景的好去處,周末約起來!

TAG:壽寧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