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設計的適合性

設計的適合性

昨天與同事討論王受之的一篇設計相關的演講,其中王教授講到一個觀點,說到:設計與藝術的區別在於一個是「for you」一個是「for me」,深以為然(演講內容見此)。而對於什麼是好的設計我有一個個人觀點:沒有最好的設計,只有最適合的設計。

近年來的生活和工作經驗來讓我對於這一點的體會越來越深,以致於有時候我常常會在特定條件下將「適合」作為一個取捨設計的更重要的標準,而犧牲掉一些看上去「更cool」的設計。我並非不喜歡cool設計:雷蒙·羅維的可口可樂瓶身設計、菲利普.斯塔克榨汁機、深澤直人的CD播放器、原研哉那些精妙的日用品再設計... ...總讓我為之觸動,甚至在知道一些設計故事後更是對他們的精妙設計拍案叫絕。

好設計的原則

德國頂尖的工業設計師 Dieter Ram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eter_Rams)總結過如下「好設計"的十大原則:

好設計是有創意的

好設計讓產品可用

好設計是美的

好設計讓產品容易被理解

好設計是不唐突的

好設計是誠實的

好設計是不過時的

好設計貫穿到每一個細節

好設計關心環境因素

好設計是儘可能的無設計

雖然Dieter Rams講的是工業設計,但是這些原則之精鍊以我認為幾乎是通用的於絕大多數設計領域。而越是經典通用概括性的高的原則,越是需要被再解讀,同時也越容易被曲解。

譬如說好設計是有創意的,好設計是美的。那麼什麼叫有創意,什麼叫美的設計?

ID公社《美的感知力》(http://www.hi-id.com/?p=2644)在提到如何辨別「美」的時候,通篇以斯蒂芬.喬布斯的"Taste"來分析,Taste直譯為「口味」,而文章中將這個Taste稱為:美的感知力,又將這種感知力分解為兩種能力:鑒賞力和欣賞力。

「鑒賞力和欣賞力兩者關係既可以相互支撐,也會相互的剋制,比如當鑒賞力的意圖很強的時候,勢必會蒙蔽欣賞力的自由發揮,鑒賞力需要欣賞力的支撐,否則這個鑒賞就真的成為了鑒寶一樣的技能性行為了」

所以,這種美的感知力我理解是一種個人能力,而這種能力的來源還是對人性深層共性的感知,但是這種非人類繁衍剛需以外的美感感知力,是及其細膩和容易被左右的,為什麼這麼說?

大家都知道在時尚界,每年都會有一個流行色,那大家是否知道流行色是怎麼來的?——「每一年國際三大流行色組織TCCA、CMG、ICA,都會通過委員會開討論會,參會人員一般包括全球著名的權威色彩研究機構Pantone的人,CSI(做紡織色卡和流行色的機構)的設計師、時尚圈裡有話語權的一些人,這些人就會帶著自己在上一年的經驗與對未來流行趨勢的判斷過來提案,一起商討制定並發布未來一到三年的顏色趨勢。」(來源:https://www.jianshu.com/p/7f620fdd5bbd)

顏色是有限的,但年限可以說是無限的,流行色呢?是被一小撮人「商討」出來的,先不去討論每年的流行色是否「合理」但起碼可以結論:每年對流行層面的美感是「變化的」不受普通人左右的,當然也可以說多彩本來就是普適的。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麼對美的感知力,是否也是變化的呢?如果是變化的那麼隨什麼而變化呢?

設計是隨著「you」變化的

我理解王教授說的「藝術與設計的區別之for me&for you 」,也許這個me可以翻譯為「我」,而這個「for you」的「you」絕對不是簡單的直接譯為「你,你們」,我理解這個「you」就是變化的,它可能是目標受眾,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一群人,也可能是一個特定的環境。

當你是for you設計時,就一定要搞清楚,「you」是什麼?有什麼特性,「you」有什麼要求。當我對設計這個for you的理解越來越豐富時,再回首去看一些傳世的經典設計作品,真的不見得是「設計」,可能是「藝術」,起碼是非普適性的「設計」。

搞清楚為誰設計

以美國著名工業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為阿萊西設計的榨汁機為例,這款產品一經推出就驚艷了世人,打破了傳統榨汁機的一貫庸俗的形象,章魚樣式的造型,給人一種陌生化的審美感受,充滿曲線美,在汁水順曲線而下時,感受到自己本質的力量...

更多的分析和讚美設計界已經有各種解讀不再贅述了。好了,試想一下你媽每天都有大量的水果要榨汁,而她最愛喝的就是蘋果汁,讓你去買一台榨汁機,你給她花近千元(正版代購RMB920)買回來了菲利普.斯塔克設計的榨汁機,我保證她打不死你,為什麼?你媽的榨汁需求是方便快捷乾淨的榨果汁,而這個榨汁機只能榨橙子類的汁,而且還還是半手動的,別跟我說什麼造型曲線美,感受本質力量,我只想讓你感受一下我掃帚把的力量...

搞清楚設計的目標是什麼

產品設計做久了,經常會陷入可用-好用-好看-情感化的升級圈裡去,但是往往忘記掉了在可用之前還有一項設計的價值是什麼的思考。《集裝箱改變世界》一書把集裝箱定義為20世紀最偉大的設計之一,如果純粹從設計的Taste去評判這個設計,真是乏善可陳——一個四四方方的鐵盒子,要美感沒美感,要設計沒什麼設計,更別談設計的情感化了。我幾乎沒有在任何講設計的書里針對集裝箱這個產品做過設計分析。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四四方方的盒子,使得全球貨物運輸的成本降低了90%以上,使得全球的分工有了可能,使得資源能在全球範圍內流動配置,如果從這個產品的最終創造的價值來看,這項設計發明,你能說它不是好設計嗎?

搞清楚設計的資源有多少

我們有時候會過分關注問題,以至於經常會忘記自己有多少時間以及多大能耐去解決問題。

我相信這一點講出來必然要引發一波爭論:如果先關注有什麼資源,有多少時間,再去看能解決什麼問題,那社會還能進步嗎?問題還能被解決嗎?不要限制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

這個先後關係的確應該是先去思考問題是什麼,最好的解決方式是什麼,而這個觀念過於深入人心以致於很多時候設計者在做具體事情的時候到了只管殺不管埋的地步。而這個觀念在進行單一產品設計時,還是很好使的,但是一旦進行複雜的系統性設計,這種做法和思路是非常危險的:低效且浪費資源。

木桶理論大家都知道,決定一個桶能裝多少水的永遠不是最長的那根木板,而是最短的那根。

在軟體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就像是一個巨型的造盛水木桶的工程,並且這個木桶的深度是可以無限加高的,多根木板齊頭並進,而這裡的設計不再是指狹義上「交互設計/視覺設計」,而是指廣義的產品設計,整個系統的設計,包含從產品定義到測試用例設計的全鏈路過程,但是由於軟體開發中,各個工種的差異性大,因此就需要設計者不斷的去平衡各塊木板之間的差距,這個時候就要根據目標受眾去做「適合的設計」了。

適合的設計不一定要不過時

前面講到好設計的十個原則,其中有一點是好的設計是不過時的,但我說根據當下環境和條件的適合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但是有個悖論是:如果適合當下情況的設計就是好設計的話,但當下情況若是變化的,那麼這個設計終將過時。walkman是一個好設計吧?但是這些設計都是在當時那個時代下技術條件限制下最好的設計,但依舊是解決聽歌的問題,現在若再有人設計一個walkman,可能造型比原版好看100倍,誰會定義它為一個好設計甚至為它買單?

設計常常只談了for you而不談why for you,其實是誰驅動設計誰就來回答這個why。不得不承認,設計多半時候是和商業綁在一起的,商業的本質就是發現需求,創造價值,滿足需求,獲得回報。商業綁定設計就必然要要創造更大的價值,獲取足夠多的回報,因此只要談設計就不能說「不計成本的設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說只有最適合的設計,沒有最好的設計。

也許適合的設計不能像菲利普斯塔克的榨汁機一樣流芳百世,也許不見得偉大,但是若是能想集裝箱一樣創造足夠的社會價值,推動社會更快的進步,何樂而不為呢?

歡迎大家通過留言我一起探討本期話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立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賢樹白話 的精彩文章:

TAG:賢樹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