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大數據和區塊鏈的加持下,他要用物聯網解決供應鏈金融難題

大數據和區塊鏈的加持下,他要用物聯網解決供應鏈金融難題

2004年,宋屹東獲得了中國軟體行業協會頒發的20周年中國軟體傑出貢獻獎,同台領獎的人還有江民科技的創始人王江民、金山軟體的創始人求伯君、四通利方的創始人王志東……

宋屹東當年38歲,時任清華同方軟體的CEO,在外人看來,他已然功成名就。

而事實上在軟體行業浸淫數十年的時間裡,他逐漸看到了瓶頸和制約。「清華同方是個非常好的企業,但是從兩千年後開始,整個軟體行業的增速開始減緩。」在這種環境之下,作為管理層的宋屹東想做一些新的事情,卻發現企業規模化之後需要牽扯的資源太大,想要變革必須推倒重來。

慎思之下,2008年他離開了工作了十幾年的清華同方。

在清華同方的那幾年,宋屹東錯過了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次浪潮,「因為我們當時做的主要是面向to B的軟體系統定製,一個單子幾千萬時;對to C這種流量變現的邏輯不太理解。」

而後看著新浪、Chinaren等互聯網公司拔地而起,宋屹東也在思考,能不能把互聯網的這種模式套用在物品上?

宋屹東這麼想並非偶然,事實上中國最早的身份證信息查詢系統的開發正是出自他之手。在2004年之前,是無法通過身份證查到很多信息的,當時國家成立了全國公民身份信息查詢中心,設立了20多億的項目規劃,宋屹東帶領著團隊只花費了1500萬就做好了。

在把目光瞄向物聯網的同時,宋屹東也逐漸發現了在傳統行業中物品交易流通時的痛點。

首先傳統金融服務難以滿足大宗商品領域的融資需求。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17年中國金融統計數據來看,傳統行業中產能過剩行業的大宗商品領域,受國家政策影響信貸總量持續下降。2017年12月末,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下降1.7%,降幅比上年末擴大0.7個百分點。2017年,全國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減少269億元,同比多減55億元。

由於風險把控過於嚴格,傳統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業務逐漸收縮。很多經營狀況良好,但資產規模有限的企業仍然被擋在銀行門外,造成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然而在傳統企業中,動產是當中一大塊被忽視掉的資產。和不動產相比,動產的物權穩定性價值都處在一個不確定性當中,也不具備公共性,失去金融價值。但是動產是企業最多的資產,在企業的經營就是圍繞動產展開的。

但由於缺少相關技術管理手段,在物品交易流通環節,企業之間無法確認動產以及貿易金融業務真實性背景。

比如企業在交易或者融資需要質押相關貨物時,由於質押憑證不唯一、質押憑證與質押貨物沒法有效對應,往往造成重複質押的局面,導致了企業交易當中的單據缺乏信用。

人為道德風險因素的存在和缺乏強有力倉儲貨物風控監管手段都導致當前業務無法有效監管質押物;貨物憑證與實物無法建立一一對應關係而使得同一倉單在多機構重複質押貸款,導致倉單信用基礎喪失。

另外在供應鏈融資的自償性和流程性上,銀行也由於缺失交易環節所產生的商流和物流信息,使其與企業之間財務信息不透明。這種信息不對稱,也造成銀行難以進行精確的風險管理,進一步加深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宋屹東認為,供應鏈領域的業務背景真實性取決於供應鏈業務鏈條上每個環節的作業指令執行和作業結果單證的真實性,原有的IT系統難以跟蹤類似信息,更無法解決全鏈條上下游的多方企業主體間的線下業務。因此需要全新的結合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手段對傳統的線下場景部分業務進行有效作業執行的接入和管理。

針對行業痛點,感融科技研發了一套軟硬結合的智鏈雲物聯網金融科技服務方案,實現從貨物的出庫、運輸,到簽收、入庫、出庫銷售,做全流程作業流、數據流的閉環捕捉。

「我們通過互聯網加確認手段,讓動產在整個的交易交割和就供應鏈和物流的過程中具備了金融角度上確定性的同時,動產就具有重大的資產價值。我們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行智慧供應鏈和金融風險管理創新。」宋屹東解釋到。

據了解,感融系統由三部分構成:

一是前端設備的智能硬體,為不同的業務場景和貨物配備不同的硬體。

前端硬體主要分四類:一類流體,感融採用閥門和流量計來進行管理的;第二類是大宗的低值的散貨,它的特點是對成本敏感,對誤差不敏感,感融採用間接管理;第三類為高價值的單體,感融採用單獨管理的舉措;第四類是可以被規約化的散貨,這種是用智能集裝箱、智能托盤、智能中轉箱進行集約化管理。

感融在這個基礎上目前已經構建了大宗倉儲管理、車輛管理終端以及貨物監管追溯終端的成熟服務產品。

大宗倉儲管理是通過在倉庫現場建設物聯網感知系統,實時感知貨物的物理狀態與貨值變化情況,並生成物聯網倉單,在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形成動態倉單登記;

車輛管理終端掌握車輛銷售過程中的狀態、位置、車輛資產真實性校驗,推送資產風險與金融風險的告警信息給質押銀行和監管方;

貨物監管追溯終端監測貨物的物流和運輸狀態,監控貨物保存、開箱、位置狀態,提供貨損告警,防止貨物被拆包、丟失與盜竊。

二是相關工作人員的APP,利用APP與智能硬體結合使得每個供應鏈環節的工作人員能線下操作業務作業或遠程查看貨物狀態。

三是後台的管理雲平台,綜合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以及區塊鏈等技術,載入公共資料庫、規則引擎以及大數據分析引擎等分析服務工具,為客戶提供開展業務的數據管理與服務支持保障,可用於監控和建立作業規則,管理動產狀態和人員作業。

在感融這套交互系統中,APP是面向人的業務交互操作入口,物聯網終端設備則是面向物的智能硬體,簡單、便宜、成本低廉,智能硬體的使用、投放與維護便捷,可跟隨客戶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與流轉使用。

感融在技術上運用物聯網+區塊鏈+AI+大數據,讓供應鏈上的動產和作業場景化自主協同,並分布承載和傳遞業務與信用,實現透明、真實、可信的業務流與數據流。實時感知貨物的物理狀態與變化情況,並推送資產風險與金融風險的告警信息給質押銀行和監管方。用了這套系統之後,資金方可以動態監測資產情況,根據實時情況做動態授信。

感融的客戶主要有三類,包括供應鏈核心大企業,為其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為銀行和監管提供資產穿透和風險監控服務;B2B電商平台也可將其用於管理線下客戶資產,讓線上數據和線下資產狀態一體化。

目前感融團隊約有50人,主要人員為研發、產品、運營和銷售。宋屹東從2008年開始思考用大數據+區塊鏈的方法切入物聯網,幾年間歷經研究院以及組建團隊、通過銀行系統的風控測試和評估,終於在2017年將產品上線得以商用。從最初上線一個月營收幾千塊到月營收逼近百萬,感融只用了短短几個月的時間。

感融科技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搭建物聯網的過程中也引起了行業外的注意。在外界看來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都是已被證明的未來,只不過目前還都處在空談概念的階段。感融則在概念之外,有效的將其與物聯網這個實際的應用場景結合。

這也是感融科技也在不久前通過層層選拔,進入了微軟加速器·北京第11期創新企業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微軟加速器每年從報名的千餘家初創企業中選拔出優秀者最終進入加速器進行培訓,並為它們配置發展所需的充分資源,打造『資源聚合、生態共享』的開放型平台,成功幫助成長型創新公司對接市場、研發、客戶、融資和合作夥伴資源,將技術與行業應用緊密結合,從而幫助這些公司更快更好的發展壯大。

可以預想到的是,在獲得微軟加速器的幫助後,感融對於推動物聯網技術解決企業供應鏈難題方面將會更加得心應手。

談到自己天命之年又重新披甲上陣時,宋屹東表示自己在做職業經理人的那段時間錯過了太多風口,現在看到了新的技術變革下的風口,也為此準備多年,值得為此去做一次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獨角獸「雲知聲」將發布全球首款面向IoT的AI晶元,性能提升超30倍
中興董事長公開美國制裁事件全過程;恆大成FF最大股東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