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症臨床辨證及其治理思路和注意事項
小兒厭食症是指長期的食慾減退或消失、以食量減少為主要癥狀,是一種慢性消化功能紊亂綜合征,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1~6歲小兒多見,且有逐年上升趨勢。嚴重者可導致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及免疫力低下,出現反覆呼吸道感染,對兒童生長發育、營養狀態和智力發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發生雖無明顯季節性,但夏季暑濕當令,脾被濕困,往往使癥狀加重。
病因病機
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若先天不足,或餵養不當,或病後失調,均可導致脾胃收納運化失常,產生厭食。
1 餵養不當: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知自節。若餵養中不按時增添飲食,或飲食過於後味滋補,或過於溺愛,亂投雜食;或縱其所好,養成偏食挑食的習慣;或飲食不節,饑飽無度等均可導致脾胃損傷,脾胃不和,從而脾失健運,胃失收納,產生厭食。
2 先天不足: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脾胃本虛,若後天又失於精心餵養,則脾胃虛怯,飲食難進,產生厭食。
3 病後失調:小兒脾胃薄弱,若罹患熱病,泄瀉等疾病,易傷脾氣,損耗胃陰。或用藥不當,過於寒涼,過於溫燥;或病後調理不當,均可導致脾運胃納失健,發為厭食。
診斷
診斷要點
1 有餵養不當,或先天不足,或病後失養病史。
2 以長期(一般指2個月以上)不思飲食,食欲不振或食量減少為主要特徵。
3 除體型偏瘦,面色無華外,一般無其他癥狀精神尚好。
辨證分型
1 脾失健運:食欲不振,甚至厭惡進食,多食或強迫進食後,常脘腹脹滿,噯氣不適,形體偏瘦,但是精神尚好,大便不調,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指紋淡紅,脈滑。
2 脾胃氣虛:不思飲食,甚或拒食,食少便多,大便入水即散,常夾有不消化殘渣,拌面色萎白,精神倦怠,懶言乏力,容易出汗舌淡胖嫩,苔薄白,指紋色淡,脈緩無力。
3 胃陰不足:不喜進食,口乾飲多,常皮膚乾燥,手足心熱,煩躁少寐,大便秘結,小便黃短,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指紋紫,脈細數。
治療
治療厭食以運脾開胃為基本原則,根據不同分型,或健脾和胃,健脾益氣,或養胃育陰。同時治療期間應注意飲食調養,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方能湊效
脾失健運
治法:健脾助運。
處方:補脾經300次,補胃經100次,運內八卦100次,揉板門100次,掐揉四橫紋200次,揉中脘200次,按揉足三里50次,順時針摩腹3分鐘,按揉脾俞胃俞100次,捏脊5遍。
方義:補脾經補胃經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肉板門,揉中脘能消食助運;順時針方向摩腹按揉脾胃俞,能健脾和胃理氣消食;運內八卦掐揉四橫紋可以調中和胃。
脾胃氣虛
治法:健脾益氣
處方:補脾經300次,補腎經300次,推三關100次,肉外勞宮100次,推四橫紋100次,揉中脘2分鐘,分腹陰陽50次,按揉足三里50次,按揉脾俞胃俞100次,捏脊10遍。
方義:補脾經,按揉脾俞胃俞,按揉足三里揉中脘可以健脾益氣,和胃消食;補腎經,分腹陰陽捏脊能理氣和中,補益氣血;推三關揉外勞宮可以溫中散寒,溫陽益氣,推四橫紋可以調中行氣,消食助運。
加減:大便不實者加補大腸,揉龜尾,推上七節骨。
胃陰不足
治法:養胃育陰。
處方:補脾經200次,補胃經300次,揉二人上馬200次揉板門100次運內八卦100次,分手陰陽50次,清天河水100次,揉中脘100次,揉關元100次,按揉脾俞胃俞100次,捏脊5遍。
方義:補脾經,補胃經,按揉脾胃俞,能開胃運脾,揉二人上門能滋陰清熱,分手陰陽能養胃生津,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運內八卦能理氣和中,清天河水能滋陰退熱,揉中脘,關元捏脊能培補元氣,調和氣血。
加減:大便秘結者加清大腸摩腹揉龜尾推下七節骨。
中藥敷貼療法
用藥 藿香10克 佩蘭10克 焦山楂10克 木香10克 砂仁5克, 蔻仁5克,冰片3克, 食醋適量。
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用食醋調成糊狀,貼敷於中脘,肚臍,每日一次。
主治小兒疳積厭食證
注意事項
1 注意飲食營養,加強護理,配合治療。
2 糾正不良習慣。定時進餐飯前勿吃糖果零食飲料,葷素搭配合理,不挑食,不偏食,少食生冷,肥甘滋補之品。
3 胃以喜為補,開胃先從小兒喜歡的食物入手,暫且不考慮食物的營養因素,待患兒食慾增進後,再按營養需求調整。
4 科學育兒,注意孩子情緒變化並適時引導,切勿在進食時呵斥打罵,營造良好進食環境,增強小兒食慾。
5 積極尋找厭食原因,採取針對性措施。
呦呦本草穴位敷貼:倡導綠色療法,拒絕濫用抗生素,為您的寶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TAG:敷貼精品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