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鴉片戰爭的真實起因: 又是你不願意看到的

鴉片戰爭的真實起因: 又是你不願意看到的

原標題:鴉片戰爭的真實起因: 又是你不願意看到的


本文由真歷史特邀作者「老南Lee」原創,在真歷史獨家推送,歡迎各位朋友轉發,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第一次鴉片戰爭一般被作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我們以往的史書往往以敘述事件為主,戰爭的過程對國人是很憋屈的,這是中國被英國及列強們入侵和欺辱的開始,是中國近代衰敗的起點。


更令人感興趣的是鴉片戰爭的基本背景,而非具體事件,也就是它深層的起源是什麼?假設沒有虎門硝煙這類具體事件,還會有鴉片戰爭嗎?抑或倘若林則徐禁煙成功大清可以擺脫危機嗎?總之希望透過表面的史料細節觀察背後的歷史邏輯。鴉片戰爭即是起自中英的鴉片貿易,那就要看看中英貿易的歷史。


中英貿易


英國並不是最早接觸中國的西方國家,要晚於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很久,從18世紀中晚期後漸漸地成為中國的主要貿易國,在19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便成為西方列強的老大,壟斷了對華貿易的大頭,一部中國近代外交史也可以看成是中英關係史,近代中國對外貿易史的重頭也是中英貿易史。


英國在亞洲的擴張早期是通過英國東印度公司進行的,把海外殖民擴張的任務交由商業組織去執行,這也是商業帝國的特色。1600年英國女王頒發對印對華貿易的專賣權給東印度公司,隨著東印度公司在南亞的擴張,在1680年代它的貿易到達中國南方,也是歷史的巧合,恰好與康熙收復台灣後解除海禁(1684年)同期,直到1760年代中英貿易受限於廣州體制,大體上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摩擦。


英國當時從中國進口主要是茶葉瓷器絲綢等奢侈品,尤以茶葉為主。中國茶葉在英國很快就流行,成為英國家庭的重要普通消費品,王室和貴族熱衷飲茶引領時髦的生活方式流行,也許更和茶葉帶有提神作用會輕微上癮有關,到19世紀初英國家庭平均收入的5個百分點用於茶消費。


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的茶葉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從17世紀晚期的每年200磅,到18世紀中的每年40萬磅,再到19世紀初的2800萬磅,成為中英貿易的主力品種,為東印度公司和中英雙方帶來滾滾財源。直到與兩次鴉片戰爭同期,英國在印度和錫蘭引種中國茶成功才逐漸部分替代中國茶的進口,優質茶葉比如祁門紅等仍需依賴中國進口。



為了維持貿易平衡,對英國來說就是如何找到對應的商品或貿易方式來支付茶葉進口。


東印度公司用過三種商品,第一個是棉花。形成第一種三角貿易循環, 印度棉花輸出中國,茶葉輸出英國,英製造品再到印度。18世紀中期,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軍事佔領行動展開,向王室大量借款,需要以貿易利潤償還。到了18世紀末,中國對印度棉需求下降,於是要找其他商品。


第二個是美洲的白銀,這是明清以來的傳統貿易品。於是出現第二種三角貿易,英國向美洲輸出中國茶和製造品,美洲白銀到廣州換茶葉,茶再到英國。但白銀貿易受阻於拉美的獨立運動和美洲殖民地的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的誘因是波士頓傾茶事件,扔到海里的就是中國茶。


於是第三種就是印度鴉片。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監製的鴉片質量上乘,超過了土耳其等其他產地的煙土,在中國賣得很好。英國自知鴉片貿易不地道,就藉助英美私船走私,此事常遭傳教士們的道義譴責。

其時中英貿易對英國已經變得很重要,到19世紀初,英國王室的稅收的1/6來自中國貿易,英國原本就是重利輕義的商業民族,唯利是圖的商業抉擇是很簡單明快的。



道光蕭條


嘉道年間,中國經濟發生了長期的衰退,史稱道光蕭條,從銀貴銅賤,通貨緊縮看,道光蕭條很像是一次金融危機,或者說金融危機在道光蕭條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清繼承了明的銀本位制,小額貨幣是銅錢,銅錢和銀的比率就代表基礎貨幣的走勢,理論上的比率是1000:1(1000文值1兩銀),小於這比率表示銀貶值,大於表示銀升值。就對經濟影響而言,銀多銅少,通貨膨脹,銀少銅多,通貨緊縮。


滿清對商業的理解好過明朝,所以在貨幣管理上一直沒有採用固定兌換率,而是用浮動兌換率。18世紀早期一般是700:1或800:1,到了19世紀40年是1600:1——1800:1,再到咸豐年間更漲到2000:1以上。貨幣系統的混亂,引發信用危機使許多錢莊票號倒閉,通貨緊縮效應如現代經濟一樣,使實體經濟衰退,社會危機加劇,是為道光蕭條。


銀價的波動有兩方面因素,一是拉美革命銀減產引起全球銀價上漲。二是中國貿易順差變逆差,白銀外流。


從16世紀到18世紀,中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銀進口國,19世紀第一個十年,尚有2800萬銀元凈流入。其後銀流動反轉,1808年到1856年,平均年凈流出800萬元,高峰時1840年代到50年代年凈流出1700萬元之多。


清廷辯論鴉片政策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從廣州進口的鴉片增加了十倍以上。據估計當時的中國可能有一成人成為癮君子,鴉片貿易是造成白銀外流的直接原因,那時士人普遍把鴉片看成道光蕭條的主因。


雖然後見之明知嘉道年間是清朝盛極而衰的轉折期,道光蕭條也是由一些長期危機因素引發的,但道光君臣急需應對的是引發金融財政危機的鴉片貿易問題,要緊的是此事還關乎帝國安全、軍力,官僚操守,政府行政效率等等重大方面。


19世紀30年代清廷廣開言路,有過相關的政策辯論,溫和派主張使鴉片貿易合法化並課稅,強硬派主張嚴厲禁煙,這以林則徐為代表,道光選擇了強硬政策。這成為後世滿清皇帝對外反應的標準模式,先硬後軟,先戰後和,簽城下之盟,20年後的咸豐,甲午的光緒,庚子的慈禧莫不如是。即使有後見之明的現代人恐怕也不能完全否定他們,其實無論如此選擇,結果都會差不多,開始主戰至少有血性的一面,總不能不戰而降吧,後來又主和說明還有現實的一面。


英國對大清的外交努力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英王派特使四次試圖和清皇接觸和通商談判,只有一次見到乾隆。


第一次,1787年派駐孟加拉國軍需司令查爾斯. 加茨喀特(Charles Cathcart) 攜英王信件覲見乾隆,不幸加氏肺結核死於海上,未完成使命。


第二次, 1792年派資深外交官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為特使,斯當東(George Staunton)為副使,雙使以避免加氏的挫敗。馬氏終於在1793年8月21日至10月7日在北京和承德覲見乾隆,但實質性的通商談判被乾隆婉拒。拒絕的理由除了表面上的「天朝物產豐隆,毋需外求。」 「我中華遠古至今,先王制定法度,流傳後世……無違背古教之理。」 沒說出口更重要的考慮是對西夷的警惕和擔憂,這應該是不無道理的,至於史家詬病的中英的禮儀之爭,磕不磕頭,某種意義上是清廷抗拒開放的借口。


第三次,1816年 阿美士德爵士(Lord Amherst)率團到了北京,嘉慶沒有見他。


第四次,1834年 律勞卑爵士(Lord Napier) 奉命監督開放英商自由貿易,他只到了廣州,求見和致書兩廣總督遭拒,在珠江上與清軍衝突,便退回了澳門,當年在澳門病故。


結語

在經歷半個世紀的外交努力一再受挫後,英國已經對大清失去耐心,決心一戰。失去溝通管道,中英雙方都有不惜一戰的意圖,戰爭不可避免了。只是道光君臣一時還搞不清對手——大英帝國是怎麼回事,也無從想像和推演戰爭的後果。


19世紀初,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殖民戰爭獲勝,1834 年英王室不滿東印度公司債務擴大,國會聽信英商自由貿易的主張廢止貿易專賣權,允許英商不受限制與中國貿易。這就等於認可商業戰爭可以開始。


當時英國已經從對拿破崙的法國戰爭中獲勝, 具備了發動對清戰爭的一切條件, 動機是為英國工業尋求擴展海外市場,中國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統一市場,經濟信條是斯密的自由貿易主義,國際法支持是條約體系,英國具有堅船快炮的近代戰爭力量,所以雖遠程征伐,已經具備不對稱戰爭的優勢。大清不知彼不知己,貿然一戰,結局可想而知。


其時,中英茶葉貿易的份額,已經由於英國在印度引種中國茶的進口替代而減弱,因鴉片貿易而食髓知味,嘗到甜頭的英國自然不可能放手,於是在20年後的中英天津條約中使鴉片(洋葯)貿易合法化,在19世紀的很長時間裡,英國一直以不道德毒品生意在華獲利。


人類對刺激品的上癮和依賴性是悠遠而難以控制的事,所以我們今人也不必苛責兩個世紀前國人中有一大批癮君子敗壞了中國的大事。從現代來看,各國對毒品黑市貿易的管控也是很麻煩的事,所能做的也不過當年清廷討論過的軟硬兩手。以美國之強大對付大小毒販尚且很難,菲律賓式的大開殺戒的超強硬政策最終效果尚待觀察。而不惜以炮艦政策向另一國傾銷毒品的,世界史上大約也只有英中鴉片戰爭一例,這無論怎麼說對英國都是很難堪的事,是抹不掉的歷史污點。


再換個角度,就算是沒有鴉片,中英之間的商業戰爭就不會發生?西方列強會放過中國這塊東亞富庶的肥肉嗎?答案都是否定的,中國這古老的老大帝國與英國之間的戰爭是無可避免的,戰爭的結局也指向中方失敗而被迫開放。

雖然有點命定論的味道,但從歷史看這只是向現代轉型的必經環節,中國在轉型中會伴有世界史上最戲劇化的漫長過程,不會有其他國家比如日本那種幸運,中國史指向會有以數世紀計的過渡期,我們可能作見證人嗎?但願有此幸運,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為鴉片戰爭的失敗而太過沮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真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不堪設想——日俄瓜分中國的密約, 險些成功
「交通銀行」四個大字出於他的筆下,如果不當漢奸,他會是個家喻戶曉的書法家

TAG:我是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