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要垮不垮的來了

要垮不垮的來了

真鄉土|最黔江

鄉土黔江 本期推出吃貨系列

要垮不垮的來了

前兩天,高窗老師在他的公眾號里連續寫了兩篇妙文,第一篇《吃垮一家麵館的各種方式》,第二篇《有家賣速食麵的,就從來沒垮過》。幽默詼諧,妙趣橫生。

(高窗老師的這幾篇文章,請看本期公眾號第一條、第二條及第四條分享。編者注。)

要說黔江本土文章寫得好的,有意思的,多了去了(唯獨我不算)。不過能讓我連續讀了幾遍,念念不忘的,只是因為高窗老師這兩篇文章下筆獨到,對吃貨或者在外地懷念家鄉的吃貨,有著不可阻擋的殺傷力。

第一篇寫的是一個他認為是被他吃垮了很多次的麵館,不停的換老闆換招牌,不停的換著花樣與他發生故事。雖然幾次麵館的味道或是服務都不怎麼樣,但賺不賺錢只有那些老闆才曉得,好不好吃只有他才曉得。讓人叫絕的是結尾突然給賣雞雜的阿蓬記打了個廣告,讓人措不及防。

第二篇寫的是濯水碼頭的速食麵——綠豆粉。說來也是,綠豆粉製作工藝雖說有那麼一點點複雜,但吃起來簡單啊。在濯水古鎮,從船上或是車上下來,一腳踏進青石板街上的綠豆粉館,剛一坐下來,老闆將粉從筲箕里甩進鍋里,分分鐘一大碗色香味俱全的綠豆粉就端了上來,真和速食麵有得一拼。這種相當受歡迎的本土速食麵,從濯水碼頭開埠至今千百年了,硬是沒開垮過。

有人在文章留言里問高窗老師,你頭天寫了老開垮的店,今天又寫了開不垮的店,明天你寫啥。高窗老師回復說,明天寫要垮不垮的。

我還就當真了。於是期待著他第二天更新。結果他說有可能去打牌,不寫。

我當時想,我也來蹭蹭熱點,寫篇要垮不垮的吧。

動了心思,躺床上想了半夜,寫個啥子要垮不垮的好呢。一翻朋友圈,有人在曬粽子。對了,就是它了。

稻草捆的粽子。感謝網友董肖供圖。

今天是農曆的四月二十五,離端午節還有十天。這要垮不垮的粽子,還真就要來了。

在所有的食物當中,很少有粽子這樣與一個節日緊密相聯的:說到端午節,就想到吃粽子;提起粽子,就想到端午節。這足以證明,有著幾千年傳統的粽子,是不得垮的了。

也是。端午節在漢文化里,是愛國詩人紀念屈原的。到了黔江周邊的土家山寨,山民們不見得都聽說過屈原,他們把這個節日過出了別的意義。

以前的風俗,端午節要接未過門的兒媳婦到家裡一起吃粽子,用這個機會讓未婚夫婦相處,也提前拉進家人之間的感情。這種端午節的風俗充滿了浪漫和溫馨的氣息。

還有,應該還有不少人還記得那句童謠「巴山豆,角角長,巴心巴腸欠我娘。娘又遠,路又長,哥哥留我過端陽」嫁出去了的小媳婦,在春天的耕種忙碌難得的閑暇,在這一天被接回娘家吃粽子,和家人團聚。

這種背景下,包粽子過端午節,是有著神聖的儀式感的。不管家裡來的是未過門的兒媳婦也好,還是嫁出去的姑娘客也好,都是客人。主人要充分展示自家的賢惠能幹,客人參與包粽子也要展露自己的心靈手巧,那粽子一定是不能包垮的。

有方言歌謠說:「粽子粑粑四隻角,外頭捆和草索索。一轉捆起它要垮,兩轉捆起不梭脫……」

稻草也好,棕葉子也好,看似脆弱,只要掌握了手法,用對了力度,看

似要垮的粽子,還真不容易得垮,只有等到煮熟了剝開,糯米才會換另一種方式和我們見面。

只不過對於我這種動手能力不強、至今不會包粽子的人,是不好意思在這裡描述包粽子的技巧與門道的,那還是轉移話題,說說別的。

來自高山的粽葉。鄉土黔江讀者供圖。

在我們家鄉很多人的記憶里,唯獨只有家鄉的白粽子最好吃。就算年輕一代長大了遠走高飛到天涯海角,走過不同地方的路,嘗過不同餡料不同口味的粽子,仍對家鄉的白粽子情有獨衷念念不忘。

與外地某些地方包粽子所用的蘆葦葉不一樣,與很多地方包粽子所用的普通竹葉也不一樣,灰千山上的粽葉生長的環境獨特,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土質、光照條件,葉片寬大、厚實,色澤青翠,沒有灰塵穢氣的污染,我們真的不一樣。

就算你要抬杠,說我吹得天花亂墜它也只是粽葉,不能當飯吃,我承認。但你得相信,當很多不簡單的因素聚合在一起時,意義就不一樣了。這本身就自帶光環的粽葉,到了山下的鄉村,和出產貢米的良田裡生長起來的本地糯米相遇,他們的結合,肻定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節頭天晚上,這些青蔥翠綠的高山粽葉和白凈閃亮的本土糯米,不加任何餡料,被一雙雙巧手穿上節日的新衣,繫上同樣長在出產貢米的稻田裡的稻草,包成了一個個粽子。

等到五月初五那天早上,把粽子放入鐵鍋,加入清洌甘甜的山泉水慢火煮熟。

煮粽子的過程,也是一種懷著期待、充滿儀式感的過程。當端午家宴的其他菜也炒好,端上桌時,粽子也熟了。揭開鍋蓋,香氣撲鼻,口水就忍不住流出來了。

這一刻,粽子理所當然是端午節餐桌上的主角。

解開稻草,剝開粽葉,蘸少許產自山上的岩蜂蜜,或是黃豆炒熟磨細的豆面,舌尖上傳來了香甜軟糯的味道,耳邊是家人親切溫暖的鄉音,心裡也充盈著那份來自山野最純正醉人的清香。

家鄉的粽子。鄉土黔江讀者供圖。

粽子沒有被包垮,吃的時候卻要剝垮掉。我把它稱為要垮不垮的,恰不恰當,也就這樣了。

小時候,大人告誡我們說,吃粽子的時候,剝下來的粽葉就算不心掉到地上,也要撿起來,千萬不能用腳踩。這到底是為什麼,大人不說,我們也懵懵懂懂不敢問。

當天沒有吃完的粽子,可以放灶孔里烤了吃。粽葉燒焦,粽子烤黃,另一種清香也讓人無限神往。

並且,武陵山區周邊的人們,對過端午節吃粽子是很有感情的。其他地方過一次,我們除了五月初五,在五月十五還得再過一次,稱為「大端陽」。看看,不以紀念屈原為借口,想吃粽子,只要喜歡,就名正言順的再來一次。

說來也怪,平時吃粽子,沒有端午節的那種氣氛,找不到那種感覺。還有,在外地他鄉,粽葉不一樣,糯米不一樣,水也不一樣,就算是白粽子,也品不出家鄉那種清香。

畢竟,這要垮不垮的白粽子,只屬於家鄉的端午節,不像阿蓬記的雞雜和濯水的綠豆粉,天南海北,一年四季,都能吃出久違的家鄉味。

貓耳洞吊腳樓。鄉土黔江讀者供圖。

END

編後語

在這篇文章還沒寫完的時候,看到高窗老師的公眾號更新了第三篇有關飲食的文章《大地上那些被你們吃掉的花》。不管是黃花菜、南瓜魚還是陽雀花,都在去年夏天我的那篇《生如夏花》里提到過。但與高窗老師妙語如珠行雲流水的文風相比,我的這篇《要垮不垮的來了》文字失色不少。管他狗尾續貂也好,濫竽充數也好,把高窗老師的文章分享給大家,讓大家一樂,就足夠了。

作者簡介

隨風飛揚,男,80後,重慶市黔江區馬喇鎮人,土家族。鄉土黔江公眾號創辦者,馬喇鄉音群公益活動主要發起人之一。長年從事工程管理行業,愛好業餘寫作,有部份作品發表於紙刊及網路平台。

鄉土黔江公眾號有關過端陽吃粽子的文章鏈接:

鄉土黔江——

最接地氣的原創文學類公眾號,

為你呈現武陵山區原生態的

生活之美。

如果喜歡,

請點贊、轉發!

原創| 真實 | 鄉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土黔江 的精彩文章:

又是蕨苔滿山坡

TAG:鄉土黔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