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流行文化誤讀的林徽因

被流行文化誤讀的林徽因

林徽因。(圖/網路圖)

全文共1981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文 / 何蘊琪

編輯 / 謝曉 張何莞爾

每個人都在有意識無意識地尋找楷模,每個時代的文化都在尋找能夠代表當下方向和價值觀的文化偶像。當下大眾文化層面所形成的女性偶像裡面,楊絳和林徽因是兩個巨大的符號,分別地,在這兩個符號身上,人們放進了對當代中國知識女性的期待和塑造。楊絳先生早前以百歲高齡辭世,造就了完滿的一生。在她身上,人們更多寄寓的是對「傳統」知識分子女性「美德」的傾注。相夫教子,忍耐苦難,品格高尚,壽終正寢,這些價值觀在中國文化裡面一直具有很高的意義。與丈夫不同領域但幾可並駕齊驅的才華和著述,對人生獨特的體悟與認識,這是傳統以外,或說在五四以後才出現的對女性形象的正面表述。

林徽因與梁思成。(圖/網路圖)

那麼林徽因呢,她給當代文化帶來的是什麼?今天,是林徽因114周年誕辰,我們應該怎樣去懷念她?從大眾文化中被過濾抽取的民國才女形象,除了成為青春電視劇消費的符號,除了被「完美愛情」所定義——被民國才子徐志摩傾慕,被丈夫建築學者梁思成疼愛,還有一生為之不娶的仰慕者金岳霖——這些被大眾文化包裝的故事背後,還有什麼可以活在我們的記憶里?在這些典型的當代文化對"林徽因"這個歷史人物的消費裡面,呈現的是很"輕"的形象。這和歷史真實的場景和質地其實有著巨大的距離。

"你是人間四月天",這可能是林徽因給屬於她的大眾文化最早的定調。青春的,浪漫的,詩意的。這是她發表於1930年代的一首新詩。但是很少有人提及,林徽因開始新詩寫作的背景,是在1931年,當時林徽因年僅二十六歲,已經經歷了喪父之痛(父親林長民曾任段祺瑞政府司法總長,於1925年兵敗去世)。當時她與梁啟超長子梁思成結婚,開始了建築研究,在1930年到1945年之間,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十五個省份,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物。這個工作在戰火紛飛,交通不便的中國意味著什麼。

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築。(圖/網路圖)

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對"民國"的想像,都過濾了歷史場景中真實的衝突——每一天人們都在面對挑戰,民族內部的衝突,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衝突。槍林彈雨,背井離鄉,是最根本的基調。在這種環境下堅持學術研究特別是田野調查的學者梁思成和林徽因,每天的生活場景是什麼?他們成就的是一種什麼質感的生命?這是通過愛情肥皂劇來了解"民國才女"林徽因的觀眾很難理解的。

就在這個田野調查時期,林徽因開始正式發表詩歌作品。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

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篇鵝黃,你象;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詩歌的質感是輕盈跳脫的。充滿了少女的喜悅,靈動,有人認為包括這首詩歌在內的一系列早期作品,受徐志摩影響,但從質地而言,如詩中詞語所言,較之徐志摩的情詩,更為」天真莊嚴」。這個時期的林徽因,如前文所述,已經經歷喪父之痛。她不是一個專門寫愛情詩的少女作家。

林徽因還沒有赴美國攻讀建築之前,就是新月社成員,但她真正的作品是在回國且結婚以後,在1931年四月開始發表。曾和林關係密切,同為新月社的徐志摩同年年底死於空難。

另一首寫於多年後的《哭三弟恆》,是在痛失愛弟的三年之後,1941年,日軍利用惡劣天氣突襲成都空軍基地,林徽因的三弟,飛行員林恆在冒死登機抗敵時被擊中,壯烈殉國。1944年林徽因寫了這首詩。

啊,你別難過,難過了我給不出安慰。

我曾每日那樣想過了幾回:

你已給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樣,獻出你們的生命;

已有的年輕一切;將來還有的機會,

可能的壯年工作,老年的智慧;

可能的情愛,家庭,兒女,及那所有

生的權利,喜悅;及生的糾紛!

你們給的真多,都為了誰?你相信

今後中國多少人的幸福要在

你的前頭,比自己要緊;那不朽

中國的歷史,還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後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為何我還為著你哭?

只因你是個孩子卻沒有留什麼給自己,

小時我盼著你的幸福,戰時你的安全,

今天你沒有兒女牽掛需要撫恤同安慰,

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你死是為了誰!

此時的林徽因再不是攜同丈夫專註研究和文學創作的建築學家和女詩人,她的文字已經因為過於激越的感情喪失了詩意。國讎家恨,這僅僅是片段的記錄。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圖/網路圖)

林徽因的家族中為義捨命者不僅僅是父親和弟弟。林長民的堂弟林覺民,就是《與妻書》的作者,是同盟會會員,二十四歲參加廣州起義,英勇就義。家族的影響,可以理解為林徽因一個本質的傾向。她並沒有成為一個革命者,但看似普通實則意義重大的學術研究,是她和梁思成留給文化斷裂的中國一份寶貴禮物。

浮在大眾文化表面的"一代才女"的真實人生和更多值得提取的思想資源,也許是我們還需要加以學習的。今日中國女性面臨的時代挑戰,已經不是戰亂和民族興亡,但也許同樣沉重,物質的道德的兩性課題的,沒有一樣真正輕鬆,當豎起一個精神偶像的時候,她背後的價值更值得我們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就狠狠點贊留言吧~

歡迎分享到您朋友圈。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是個局 的精彩文章:

TAG:文藝是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