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真人版周慕雲 百歲劉以鬯和太太的故事

真人版周慕雲 百歲劉以鬯和太太的故事

香港作家劉以鬯8日在東區醫院逝世,享年99歲。他的作品《酒徒》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香港電影亦因此與劉以鬯先生拉上關係。《酒徒》與《對倒》啟發了導演王家衛執導拍攝電影《2046》、《花樣年華》。劉以鬯在2011年獲特區政府頒發銅紫荊星章,表揚他對香港文學作出的貢獻。

王家衛嘆大師離世:戰後南來作家在港時代的終結

劉以鬯先生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作品包括小說集《酒徒》、《對倒》等現代主義作品。他早在40年代已擔任上海《和平日報》編輯,又創辦懷正文化社。1948年隻身來港,曾任多份報紙(《香港時報》、《星島晚報》、《快報》)副刊編輯。1985年1月創辦月刊《香港文學》,曾提拔不少作家,如西西、董橋、也斯等。

《酒徒》與《對倒》啟發了導演王家衛執導拍攝電影《2046》、《花樣年華》,王家衛還稱,他對劉以鬯的認識就是從《對倒》這本小說開始。

王家衛今早於社交網貼《酒徒》書影,附上《2046》黑底白字序幕:「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悼念劉以鬯先生。又稱:「很惋惜。劉老師的離去象徵了戰後南來作家在香港異地開花之時代的終結。香港為這一代的文化工作者提供了一席之地,容他們在此開花結果。再一次對相繼離世的饒宗頤大師,林燕妮女士以及劉以鬯先生這些前輩致敬。」

真人版周慕云:劉以鬯

王家衛在《花樣年華》片尾字幕中,就寫上「特別鳴謝劉以鬯先生」。當年電影開拍前,王家衛帶了梁朝偉見劉以鬯,介紹說:「這個就是你要演的人。」結果梁演了一個「花弗版」老劉,引來劉太抗議:「我老公其實唔風流。」

「為報館寫的文章,都是娛樂別人。」劉以鬯在當年的訪問中形容,年輕的他是部寫稿機器,高峰期每日寫1萬字,「那時雲吞面3毛半一碗,我寫1000字可買10碗」。他慨嘆做報人爬格子掙錢,卻不能娛樂自己,報紙刊出的都是愛情武俠小說,自己最愛的嚴肅文學卻得不到大眾賞識,只好借「喝醉的老劉」來控訴香港社會膚淺,點出知識分子為生活妥協的矛盾。

走過鑽石婚:未嘗24小時有過分離

劉以鬯和太太走過60年的鑽石婚,未嘗24小時有過分離。在所有訪問中,劉太太都溫婉地陪伴在劉先生旁邊,嘴角永遠掛著微笑。

並非每一位成功的作家背後都有賢淑能幹的妻子,劉以鬯遇到羅佩雲,堪稱才子遇到佳人,演出了一出新版的香港文壇神仙眷侶的好戲,他們的故事曲折纏綿,跨越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而且歲月悠悠,歷經半個世紀的時間考驗,感情愈久彌堅。

2007年有指劉以鬯和老歌星顧媚曾情投意合,關係更去到談婚論嫁的階段。在那一段時間內,劉夫人始終保持了沉默。一直到當年《天堂與地獄》再版時,劉以鬯先生在太太的支持下才在序內寫下了一段擲地有聲的文字:「五二年赴星馬報界工作五年,五七年回港,同年與佩雲結婚,甘苦共渡五十載,未嘗二十四小時分離,適逢獲益重出本集,順便作為我倆金婚紀念。」

劉以鬯年輕時

劉以鬯和羅佩雲的愛情馬拉松故事本身已經夠精彩,劉以鬯於1948年離開戰亂中的內地來到香港,入了報館當編輯。因為處理編務不合老闆的意,被炒了魷魚,於1952南下來到了新加坡,依然受聘於報館。

1956年,認識了羅佩雲,影響了他的一生,將他的生命真正完全地改觀。當晚劉先生本來想到咖啡店喝咖啡,但當地朋友約他去看現代舞表演。那個舞蹈團來過新加坡兩次,一早票就被搶購一空,非常旺場。羅佩雲就是那舞蹈團的當紅女主角,劉以鬯遇見了他生命里的最愛。

年輕時候的劉太太

一個是紅透東南亞的舞蹈演員,一個是在報館打工的小編輯兼窮作家,似乎不太相配,但在新加坡他倆拍拖、熱戀十個月,愛苗迅速茁壯成長。

隔年,劉以鬯和羅佩雲返港後結婚,開始了「未嘗二十四小時分離」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除了少數幾次,劉以鬯單槍匹馬外,離港參加文學活動和旅遊、在港出席各種講座,劉先生和羅佩雲幾乎都是形影不離,出入皆雙,甚至港九來去送稿,他們也一起同行,送稿後一起吃午餐或晚飯。

從60年代到80年代,是劉先生勇敢拼搏的時期,他又編報,又寫13個專欄,一直到他1984年創辦《香港文學》才中止他寫稿的生涯。一個自稱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系做得辛苦,但無捱過窮」,以鬯夫婦在70年代尾以十多萬元一次過付款方式購入太古城樓花,這與劉夫人羅佩雲的能幹精明太有關,她在背後的強大支持是功不可沒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港薈 的精彩文章:

混血兒黃秋生笑看身世:吃牛排和飲湯,我都喜歡
最容易發生外遇的竟是這5個職業

TAG:香港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