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貿易談判風雲變幻 農業牌如何打?

中美貿易談判風雲變幻 農業牌如何打?

?擴大農產品進口規模可能一定程度對國內農產品帶來衝擊,如何將對外貿易和國內農業政策銜接非常重要。面對變來變去的川普總統,作為短期策略,農業或許可以作為一張牌打,長期則亟待儘快推進農業改革

(如果按2018年度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增加至40%計算,那麼其總值可能達到350億美元。圖/視覺中國)

《財經》記者 降蘊彰 王延春 焦建/文 王延春/編輯

「似乎一切又回歸原點。」內蒙古赤峰銘淳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幺瑞啟顯得有點焦慮,他對《財經》記者說,一方面擔心大豆的價格波動,另一方面不知道自己正準備擴大牛的存欄,到時候會不會受到進口牛肉的衝擊?

他的合作社有近萬畝地,今年鄉里宣講種大豆的補貼政策,於是他將往年種土豆和胡蘿蔔的上千畝地拿出來試種大豆。「我一直在關注,進口的農產品數量多了,會不會讓相關農產品價格走弱?我還有6000多畝的雜糧地呢。」

美國以農業為籌碼,寄望通過中國多買農產品,縮減美中貿易逆差。6月2日至4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率團訪華,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展開第三輪貿易磋商。中美雙方沒有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也沒有提供細節。

6月7日,商務部舉行例行發布會,路透社記者向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求證:根據《華爾街日報》消息,在剛剛結束的中美談判中,中國提出,「如果美方放棄新的進口關稅,中方願意購買近700億美元的農業製造和能源產品。」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回答稱,「中美雙方在上周末的磋商中,就一些具體的貿易合作領域,特別是農產品、能源領域進行了深入、具體的探討。中方願意在相向而行的前提下,擴大自美進口。」

據悉,在羅斯率領美國代表團來北京之前,美國農業部已經徵求農業企業的意見擬定一份產品清單,列出了可以迅速增加產量、出口到中國的農作物產品。認為今年中國可能將多進口40%的美國農產品。而5月中旬,美國農業部副部長泰德·麥金尼帶隊訪華,曾與中國相關部門洽談了農產品貿易合作事項,並邀請部分中國農業官員、種養殖協會負責人和部分農業企業商討進一步推動中美農業貿易合作。

5月29日,美國政府宣布要對中國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關稅,突然的反轉令市場憂慮中美爆發貿易戰的危險加大,美豆和玉米價格等農產品的價格再次震蕩。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玉米和大豆市場多頭獲利平倉拋售。

國際市場震蕩

5月29日,美國白宮宣布加征25%的關稅,促使投機基金入市拋售。國內部分壓榨企業重啟對美豆採購後也陷入尷尬。美豆期價走勢重回弱勢,4月4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包含大豆在內的106項進口商品採取加征關稅措施,導致美國大豆期貨價格突然大跌,一個多小時內最大跌幅超過了5%。前兩周,因為中國加征關稅暫時叫停,美豆又一度由降轉升。近期美豆震蕩之勢,不僅使國內壓榨企業的採購預期充滿不確定性,也攪動國際大豆市場充滿變數。

豆粕現貨和期貨價格月內相繼出現一定幅度上漲。由於並非是市場自然調節,而是作為談判的籌碼,人為因素帶來的實際變化尚不明確,「目前還不知道具體進口量,進口哪些品種,不好判斷」。一些貿易商選擇通過相關金融工具對沖價格風險。

據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由5479.8萬噸增加到了9552.6萬噸,增加了4072.8萬噸,增幅高達74.3%。中國大豆的86.5%來自進口,其中美國大豆佔比達34.4%。採訪的專家分析,預計下一步農產品品種進口總量提高最快的可能是大豆。

在中美磋商擴大農產品進口之時,5月14日至19日,歐盟委員會農業與農村發展委員霍根帶領70多個歐洲企業組成的商務代表團訪問中國,推廣來自歐洲的食品和農產品。而同時,巴西的農業機構也來華遊說中國農業企業,希望中國擴大農產品和畜牧業產品的進口。《財經》記者從中糧集團獲悉,就在劉鶴副總理訪美期間,中糧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趙雙連在北京先後接待了巴西農牧業和食品供應部部長布萊羅·馬吉、阿根廷農業產業部部長艾特切維埃萊,商討的話題均是在大豆、肉食進口等方面繼續擴大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問題。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美國農業牌一打出,立刻攪動國際大宗商品市場。

「這是我們的機會,」俄中地區發展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魯斯塔姆·捷米爾加利耶夫在莫斯科經濟論壇上表示,中國宣布對美國進口食品採取加征關稅措施,這將有助於推動俄羅斯成為中國糧食市場的主要供應國。據俄新社報道,這家主要投資農工和農業領域的基金公司,不久前曾與前往莫斯科訪問的中糧國際總裁會談,商議農業投資和貿易事宜。

多位專家分析,如果中國下一步對美國農產品加大採購,巴西、阿根廷對華農產品出口可能會首當其衝出現下滑,此次巴西、阿根廷農業官員與中糧集團商討加大大豆、肉食等進口合作,很明顯,是在與美國方面競爭中國市場。

過去兩個月,中美貿易摩擦不斷變臉,巴西、阿根廷等大豆市場亦不斷反轉,當中國宣布對美國產品徵收高關稅時,巴西大豆價格攀升;當宣布中國可能增加美國農產品進口時,中國買家重返美國市場,巴西大豆基差報價開始走低。當5月29日美國又突然宣布對中國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之時,巴西大豆升水報價飆升。「現在市場觀望情緒濃厚。」黑龍江綏遠一位做農產品貿易的人士表示。

據了解,自2012年起,中國大豆的市場需求激增,不僅巴西、美國是進口大豆主要來源國,中國還從俄羅斯、阿根廷、烏拉圭、加拿大、烏克蘭等國家進口大豆。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前三大的大豆進口國巴西、美國和阿根廷,進口量分別為5093萬噸、3285萬噸、658萬噸。

不僅是大豆,國際玉米、高粱等價格近來也是震蕩不斷。比如高粱,2018年2月4日,商務部決定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受到「雙反」政策影響,4月開始,中國進口商採購美國高粱的進口量寥寥無幾,而美國高粱進口受阻帶動澳大利亞高粱需求增加,使得澳大利亞產高粱進口成本趨於高位。但5月18日商務部終止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後期美國高粱的進口將逐步恢復。恢復高粱進口,未來會否對國內玉米價格形成利空壓力?

與大宗商品相連的飼料和畜牧業市場也是風雲變幻。據了解,美國寄望中國擴大牛肉、豬肉的進口。2003年底,美國牛肉和牛肉產品被檢測出「瘋牛病」,中國頒布了對美國牛肉的進口禁令。2017年6月中國正式向部分符合條件的美國牛肉開放市場。

歐盟也在積極推動牛肉出口中國。目前愛爾蘭和法國將拿到中國的「許可證」,比利時、德國等國家的申請正在受理中。由於中國的肉類消費總量超過美國和歐盟的總和。歐盟也希望從中國市場中分一杯羹。

農業產業鏈觸動

為預防加征關稅,導致國內肉類價格上漲,豆製品消費增加,4月27日中國相關部門召開專題會議,在吉林、黑龍江等多個省市,政府部門紛紛下發緊急文件,要求農戶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由於收購價上漲,加上國家加大補貼力度,我們這裡不少合作社將玉米改種大豆。」一位黑龍江合作社負責人表示。據了解,中國大豆種植面積已連續三年增加,預計今年大豆產量將達到1580萬噸,為2006年以來的新高。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是中國大型食用油企業,大豆壓榨產能全國排名第三,該集團運營副總監任波告訴《財經》記者,與對主糧進口實行配額限制不同,大豆屬於沒有配額限制的農產品,中國民營、私營食用油企業選擇進口大豆的渠道較多,其外,全國大豆播種面積在逐步提高,2018年受大豆補貼政策激勵,在2017年1.17億畝的基礎上,僅東北地區就擴種大豆1000多萬畝。

擴大進口對國內農業產業鏈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目前各路評估並不充足。「一個環節出了好效果,其他環節未必都好。農業貿易的變化帶來的代價是被轉移出去了。」一些農業領域的專家擔心。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常清告訴《財經》記者,中國大豆、棉花、高梁等農產品每年需求量不斷攀升,進口增加對國內產業鏈影響不大。

但是一些豆農擔憂,大豆等農產品擴大進口,農民收入如何實現持續增長?美國2017年向中國出口的大豆是3285.4萬噸,美國政府對本國豆農的補貼比中國豆農補貼高出許多。這樣的補貼品種湧入勢必會衝擊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的種植。

《財經》記者了解到,現在中央財政每年對整個「三農」的支出在1.5萬億元左右,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大約是每畝90元,核算下來,現在中國政府對農民直接補貼只佔農民收入的3%左右,而歐美國家高達40%。

東方艾格分析師、中華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馬文峰認為,短期內,如果中國大量進口農產品,可能會導致中國農產品的滯銷加劇,農村地區的經營性收入相應下滑,這樣就會危及中國農村社會穩定。

馬文峰進一步分析,近年來,中國國內農產品生產供應充裕,但由於產銷無法有效銜接,農產品流通成本過高,導致各類農產品農戶價格與終端消費價格的差距在5倍-10倍,有的甚至高達20倍。一方面農產品滯銷爛在農田裡,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卻是城市農產品價格高得普通城市居民難以承受。「中國國內農產品跨地區的流通程度遠遠超過漂洋過海的成本,這是導致國內農產品的競爭力遠遠低於國外進口農產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增加農產品進口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怎樣?對下游大豆加工企業、飼料企業和畜牧業的市場產生什麼衝擊?有待根據談判確定的具體品種和數量進一步評估。

加快推進農業改革

有專家建議,近年來大豆進口量不斷攀新高,這次貿易談判或許可以成為重振國產大豆行業的契機。「中國可以提升進口轉基因大豆的關稅率,從而改變現在大豆結構性矛盾,強化中國大豆國際市場定價權。」

原來中國是大豆出口第一大國,但由於大豆的出油率低,許多榨油廠更喜歡進口出油率高的轉基因大豆,這種非轉基因的國產大豆逐漸被擠出市場,。

但是,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翁鳴並不同意這種思路,他認為,美國農業生產效率高,價格具有競爭力,加之中國耕地有限,靠自給自足並不能滿足國內大豆需求,中國每年大豆進口量相當於節省了5億畝耕地。以食用豆油為例,在十幾億人食用油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人均使用量年消費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2.6公斤增加到目前的22公斤。「這樣大量增加的需求下,我國進口大豆是必須的、難免的。」翁鳴說。

對於加大農產品進口可能給中國農產品價格、農民收入帶來的衝擊,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等專家表示,中國需要把握好農產品進口的規模和節奏,區分品種、建立貿易的彈性機制,同時加快中國農業結構調整,推進中國農業轉型升級,以此來提高農業競爭力。

馬文峰建議,有關部門應加速農村及中西部地區物流設施建設,大幅度降低運輸燃油的價格和道路收費,同時加快大數據物聯網在農產品交通運輸管理中的應用,以此來切實有效降低中西部農產品及其他產品運抵沿海消費區及自有貿易區的運輸成本,從而打通農業產業的物流梗阻。

在很多專家看來,中美貿易談判打農業牌,或許是加快農業改革的機會窗。翁鳴告訴《財經》記者,中國的農業問題關鍵還不在進不進口,中國農業目前仍處於低水平階段,距離現代農業差距頗大,無法與歐美競爭。中國目前還沒有縱向的農業支撐體系,而美、歐、韓、日等國家和地區的農業都建立了完備的支撐體系,農民種植面積、銷售多少,各個層面的農協、農會都會統計核算,而我們的農業體系還停留在層層下達文件的行政管理體系而不是生產組織體系。

因此,擴大農產品進口規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國內農產品帶來衝擊,但外部壓力或許有助於倒逼國內農業結構調整,倒逼農業改革。

北京大學國發院教授盧鋒對《財經》記者表示,承諾採購農產品的做法可能帶來一些麻煩,如何將對外貿易和國內農業政策鏈接非常重要。川普政策變來變去,國內的農業領域壓力積累,應思考如何打好農業這張牌。「作為短期策略,農業作為一張牌可以,但是長期需要儘快推進農業改革。」

(本文首刊於2018年6月4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雜誌 的精彩文章:

樂視「內容生態」破產後,互聯網電視如何打破僵局?
特斯拉Autopilot又出事故,自動駕駛真的還不安全嗎?

TAG:財經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