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夏日讀史,冬日讀經,讀史使人長智慧

夏日讀史,冬日讀經,讀史使人長智慧

不論在東方和西方,人們都把智慧視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須臾不可分離。那麼,智慧從何而來呢?

歷史典籍正是智慧儲集的寶庫,不論哪門學問,只要在一定的時間中演進,就會留下它的發展軌跡,從而進入歷史的視野。正是因為史學薈萃了人類一切智慧的言行和功業,所以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美國歷史學家喬治·伊格斯說:「既然歷史是以過去這個廣漠無垠的領域為對象的,它就存在於一切人文科學中,因此它就是一個綜合者,一個管弦樂隊的指揮。」這樣一個包羅萬象、總括萬殊、具有高度綜合性和基礎性的學科,毫無疑問也是培育新知和智慧最肥美的土壤。

中國史學在傳統文化中是一門輝煌的學問,天文地理、文治武功、士農工商、文採風流、生產經濟、物性事理、風俗民情、修身節操,無不羅列其中。它不僅以浩如煙海的資料為外國史家所稱羨,更以巨細無遺的求實精神獨步世界史壇。

歷代治國安邦的能人志士都重視運用歷史經驗創功立業。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執政的周公就教誨年幼的成王以史為鑒。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即命陸賈闡述古今成敗之由。後趙的創建者石勒目不識丁,但他深知學史的重要性,還在戎馬生涯中就令左右誦讀《漢書》。宋太祖出身行伍,讀書不多,但他強調宰相必須是讀書人,以通曉史書者為優選人才。唐太宗酷愛讀史,稱史書使他「神交千祀之外」,感慨「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

中國史書並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教科書,也是哺育民族智慧的教本。古代的啟蒙讀物《蒙求》《三字經》《幼學瓊林》《龍文鞭影》等,都用韻文把列朝盛衰的典故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給孩童歷史方面的啟蒙教育。

歷史記述的是發生在往日的事件和言行,但對現實和未來又有所啟示和引導,從而又超越過去的時限,匯入現實生活的浩浩長河。我們的先人就是在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中改造自己、改造社會的。所以,中國歷史不是一潭死水,它一代一代被人們重新認識,不斷深化和更新歷史見解,源源不斷地滋養中國人。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的更新,人們的眼界大大拓寬,需求的信息也日漸多樣,但史學因自身性質仍然有其重要時代價值。

歸根結底,史學是一門認識世界的科學,它運用特定的社會記憶(歷史資料),把已經消失的人物和社會現象再現出來,發掘潛藏在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聯繫。而人類社會正是陳陳相因的有機整體,某些帶有實質性的東西不可避免地反覆出現,所以古今異時、環境有別的社會現象又具有某種共性,使今人有所參照。所謂鑒往知來,就是通過對往事的鑒別、篩選、提煉、概括,抽象成規律性的認識,以幫助人們深刻地理解現實、科學地預測未來,這是人類更高層次的認知活動。

對個人來說,讀史是進行創造性活動必須具有的思維訓練。聰明睿智的特色就在於,只需要看到或聽到一點,就能長遠地考慮和更多地理解,這種能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來自歷史知識培育的歷史感。任何現象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具有進退、延伸、變異的連續性,被我們耳聞目睹、所感所知的只是發展長河中的一段。歷史感不僅要求把具體問題放在具體的環境中去分析,還向人們提供從長遠、宏觀的視角對這一事態的發展進行全面系統整體的考察,從而見微知著、高瞻遠矚,立足方寸、運思千里,見人之所未見,從而有所突破和前進。

讀史也能讓人深刻體會到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中國歷史與倫理道德水乳交融,古人以立德、立言、立功為人生理想,史書尤以立德為先,德高才能望重,身為平民的愛國志士、高風亮節的楷模都能在青史留名。那種蘊藏在歷史智慧中的樂觀進取的人生追求、務實求真的理性態度、捨我其誰的獻身精神,以及種種寬容仁厚、公正廉明、急公好義、剛正不阿的美德嘉行,古今推崇、有口皆碑。

充溢史書的大量人物不是神而是人,以實實在在的智慧言行體現道德崇尚,這是中華民族內在傳續的精神力量。先人們那些超越常人的見解、出奇制勝的創造、機敏應對的韜略、解頤醒世的良言,閃耀智慧之光,朗照歷史的穹宇。採擷這火種,燭照在案頭,千古之智就會奔涌在眼前,源源不斷地激活你的思緒和才情。

讀史讓我們神遊在這樣的智慧氛圍中,益智增德,如沐春風,何嘗不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作者劉志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穀雨:草色青青柳色黃,歲月匆匆與春別
「訥言」的智慧,做個「會說話」的高手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