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現代社會分工明確,效率提升,人的生活壓力卻在不斷變大?

為什麼現代社會分工明確,效率提升,人的生活壓力卻在不斷變大?

這應該是一個偽命題。首先我承認,現代人壓力山大,我也身在其中,感受分明。可是,我們能說「人的生活壓力在不斷變大」嗎?匆忙之下,人容易犯錯,直覺也常常會騙我們。我們不忙急著回答,先看一下這張圖:

近處的青草,可以分辨草葉,遠一些的樹木,可以分辨枝椏,再遠的樹,連枝椏也分不清楚了。——愈近的事物,我們看得越清楚,愈遠的事物,我們只能看到模糊的輪廓。在歷史的時間長河裡,也有類似的規律。當代生活中的種種苦惱,我們體會深切,而對社會分工之前自然經濟時期的人們的生活,我們僅有模糊的概念。對於我們大多數非史學專業的人而言,對古人生活的印象基本來自影視劇、文學作品和主觀想像,而這些都是失真的。只有從史書、碑刻、古代字畫、考古文物中,才能窺見真實的歷史。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是著名英國歷史學家,主要研究中國歷史,美國耶魯大學歷史教授,他編寫的《追尋現代中國》是一部整合了大量歷史資料的史學巨著。

幾個世紀以來(明朝),不論是中國的北方還是男方,小農都顯現了他們勤苦耐勞和遭受了不虞之災所帶來的巨大損失的情況下謀求生存的能力。遭受旱澇災害時,有各種互助方式,借貸,賑濟等能幫助他們及家人渡過難關。也許去做些零活,如當看門人、灌溉工或縴夫等籍以度荒。小孩也訂立或短或長的契約,到富裕人家做家僕。女孩子則可能被賣到城裡,甚至最終淪落妓院,但至少她們能夠保全性命,家裡也可以少一張嘴吃飯。所謂「勤苦耐勞」其實是「生活艱辛、逆來順受」的褒義表達罷了。小孩子也要訂立契約做家僕,想一想現在小孩子的生活,高下立判吧。這是沒有戰亂、疫災的安定時期。如果趕上瘟疫災害,景象更糟糕。

現代人生活壓力變大的錯覺,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人變得「矯情」了現代人不再為溫飽發愁,基本的生存問題解決了,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生理需求滿足之後,人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其實就是飽暖之後,各種慾望膨脹,有了「求而不得」的煩惱。現代社會裡,人們接受的信息多而且雜,開始苦惱於「生活沒有樂趣」,比起早先生活窘迫的人們,現代人普遍變得矯情了。遠的不說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餓死的人有三千多萬,考慮到當時的人口基數,這是一個嚇人的比例。W*G時期,朋友反目,親人成仇,電影《歸來》里陸焉識的女兒告發自己的父親,和自己父親劃清界限,這在當時非常普遍。那時的生活壓力,我們都沒有經歷過。

2.心理學的出現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說:「心理學有一個很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的歷史。」19世紀中葉,由於實驗方法的引進,心理學才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9世紀末,現代心理學誕生於德國。此後,才逐漸有了面向普通大眾,關於情感、性格、情緒、壓力等的心理研究,有了焦慮症、抑鬱症這些名詞,有了現代人面臨著各種各樣生活壓力的研究結論。古時沒有心理學,但不代表那時沒有焦慮、抑鬱,沒有生活壓力。如果拿古人和現代人做個對照研究,壓力更大的,恐怕不是我們現代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舊放映機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身上的六大疑團困惑後人數千年

TAG:老舊放映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