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平洋司令部改名:亞太/印太,一字之差意味著什麼?

太平洋司令部改名:亞太/印太,一字之差意味著什麼?

本文翻譯自2018年6月3日發表於《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上的What』s in a name? Understanding the 『Indo-Pacific』一文。文中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5月30日,美國國防部宣布將「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度洋-太平洋(Indo-Pacific)司令部」。這一舉措體現出的戰略視角與日本政府一致,畢竟是日本政府在十年前最先提出了「印度洋-太平洋」的概念。然而雖然十年過去了,它的具體內容卻還是沒有得到清楚的解釋。如果想讓這一概念具有真正的影響力,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四國的政府就必須擔負起演繹它的責任。

「印太」聽起來像是個新概念,但它已經被提出很久了。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印度國會發表演講時,首先提到了印度洋-太平洋的概念。2010年,由於這個概念貼合「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地緣思維,奧巴馬政府開始使用印太一詞。自2012年起,印太概念一直是澳大利亞外交與國防戰略的框架。

時任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去年10月在華盛頓的演講,標誌著特朗普政府首次採用印太的概念。此後,不僅許多關鍵性政策文件中出現了這個詞,所有的美國官員都開始用印太地區來代指亞太與印度洋地區。上周三剛剛卸任的前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哈里斯上將,曾戲稱他的職責範圍是「從寶萊塢到好萊塢,從北極熊到企鵝」。這次司令部改名,不過是抓緊跟上這句描述罷了。

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是美軍全球六大戰區司令部之一(此外還有三個職能司令部)。也就是說,它需要調動、整合其所負責地區內的所有美軍力量。它還是戰區司令部中規模最大的,負責地區覆蓋36個國家,3000多種語言和全世界的多半人口,編內有37.5萬軍人和文職人員。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在30日的司令交接儀式上宣布了司令部更名的決定,表示「對於維護地區穩定來說,我們與太平洋、印度洋夥伴盟友之間的關係十分關鍵」,並解釋稱更名是為了體現「印度洋與太平洋地區之間日益增長的連通性」。

這幾句話划出的重點是:這一地區戰略的本質是海上戰略,海軍部署與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關鍵。印太地區安全機制的核心要素將會是海上演習和保護航行自由。航行自由對保護海上交通線、維護地區經濟生命線安全至關重要。而以美國、日本與印度為核心的馬拉巴爾軍演,也許是海上演習中重要性最高的。

司令部的新名字不只體現出印度在美國戰略計劃中地位的提升,也代表了印度盟友重要程度的提高。日本有可能是最歡迎印度發展的國家了。印度曾努力在南亞以外的地區擴大影響,因此日本與美國都將印度視作平衡中國的力量,加強了和印度的關係。接替哈里斯上將出任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的菲利普·戴維森上將稱,美印關係的發展「有潛力成為美國21世紀最大的歷史機遇」,而他本人則「一定堅決實現這一點」。

將印度納入美日兩國的安全戰略規劃確實不無道理,但在將印度政府作為合作夥伴的同時,也要看到它的小心翼翼。印度積極強調自己的中立立場,對於一切有悖於其不結盟立場的計劃,也會謹慎決定是否加入。印度與中國確實存在競爭關係,但彼此並不一定是敵對的。

人們看到印太概念涉及的這些利益國家,很容易把它與美、日、印、澳之間的「四方機制」混淆。四方機制已經演變成了一種軍事協調機制,但它畢竟只是一個鬆散的計劃,範圍太小,遠達不到一個真正的印太戰略應有的規模。

「高質量基礎設施合作夥伴計劃」,是日本在印太戰略上的一個探索,力求填上印太地區每年超過1萬億美元的巨大基建需求。這一需求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關注對象。高質量基礎設施合作夥伴計劃是起點,但也只是一個起點。發展印太戰略要做的還有太多太多。

兩國基礎建設投資計劃之間的競爭也反映出了構建印太概念的一個核心影響因素: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對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來說,中國正在挑戰現狀,為了防止地區穩定因此被破壞,必須要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但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政府一定要避免在尋找解決措施的過程中反而成為不穩定局勢的製造者。換句話說,中國目前是在與他們競爭,未來有可能發展為與他們對抗,而憂心忡忡的四國政府絕不能自己就去把這個可能性搞成現實。逼迫其他國家選邊站就是一個肯定會把局面搞砸的舉動。一個以連接兩個大洋為初衷的倡議,決不能在地區之間划上界限。

圖片來源:CNN

編輯/雷家童

翻譯/張可天

校對/董一

排版/易揚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電訊 的精彩文章:

4月17日晨間速遞 一個說道德敗壞,一個說史上最差,科米特朗普再度隔空對噴
巴以衝突:山雨欲來風滿樓

TAG:國際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