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流產的毛蔣會晤:1942—1943年國共關係再考察(五)

流產的毛蔣會晤:1942—1943年國共關係再考察(五)

原標題:流產的毛蔣會晤:1942—1943年國共關係再考察(五)



本文共1450字丨閱讀全文需要2分鐘

(三)


1943年5月20日,在延安,毛澤東的俄文翻譯師哲將一份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季米特洛夫的電報交毛,電報內容是通報共產國際主席團決定兩天後宣布解散共產國際,為此徵求毛和中共的意見。毛澤東看後興奮地說:「我就主張不要這個機構。」


共產國際之所以主動解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斯大林面對蘇德戰場上的巨大壓力,迫切希望英美儘快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而向英美所做的妥協。6 月 10 日,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7月9日,英美聯軍在義大利西西里登陸。


共產國際的突然解散,打破了國共兩黨之間保持了兩年多的相對平靜狀態。對毛澤東和蔣介石來講,共產國際的解散,都是求之不得的意外驚喜。

面對共產國際的解散,毛澤東不但沒有失望,反而是信心百倍。一方面通過精兵簡政和大生產運動,邊區政府的經濟壓力減輕;二是通過整風運動,確立了毛澤東的絕對領導權;三是共產國際的解散,使中共徹底擺脫了束縛,可以全面貫徹獨立自主方針,統一意志,調整內部,而無須再看共產國際的臉色行事。5月26日,中共中央正式答覆共產國際,明確表示同意解散共產國際,並告之「自即日起,中國共產黨解除對於共產國際的章程和歷次大會決議所規定的各種義務」。同時,毛澤東提醒黨內幹部:「對黨內政策,一是整頓三風(應堅持一年計劃);二是審查幹部(清查內奸包括在內);三是保存幹部(送大批幹部來後方學習)。如能實施上述各項,不犯大錯,我黨即可立於不敗之地。」


儘管毛澤東在抗戰爆發後即逐步確立在黨內的領導地位,但真正從組織上全面行使權力,是在共產國際解散前後。經過第一階段的延安整風,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調整中央領導機構,推舉毛澤東為政治局主席、書記處主席,目的是「使中央機構更加簡便與靈活,使事權更加統一與集中,以達到更能增強中央的領導效能」。書記處是根據政治局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在組織上服從政治局,但在政治局方針下有權處理和決定一切日常性質的問題。「書記處會議所討論的問題,主席有最後決定權」。儘管在中共七大召開以前,毛澤東暫時無法改選政治局委員中仍占多數的「國際派」,但他正式從組織程序上獲得了最高領導權。就在取得這一「決定權」的當天,由毛澤東負總責的中共中央總學習委員會發出《關於整風學習總結計劃》,明確決定:「學習文件與工作檢查四月底結束,審查工作可轉人學習結束後之下一階段,作為今年一年的中心工作之一。」兩周後,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繼續開展整風運動的決定》,此次整風的一個重點就是「黨內暗藏的反革命分子」,亦即「審干運動」。毛澤東認為:「整風是思想上的清黨,審干是組織上的清黨。」「審干運動」的全面展開,是在共產國際解散不久,其中一重要標誌就是這年7月15日康生髮表的《搶救失足者》的報告。



在此期間,蔣介石也再次獲得國家元首——國民政府主席的桂冠。早在 1931 年國民黨寧粵對峙期間,蔣介石被迫二次下野,辭去國民政府主席,由林森繼,並將主席許可權限制為國家禮儀性的職務,屆期兩年。到 1936 年元旦,林森已滿兩任,依法不能再行連任。後因國民黨決定於1936年底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因此臨時決議將林森的國民政府主席一職延長至憲法頒布之日止。不久全面抗戰爆發,國民大會更被無限期延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文摘歷史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與徐特立:跨越半個世紀的師生情(下)
李白與絲路文化(二)

TAG:新華文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