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御鼎國際大清珍稀錢幣一組——順治、康熙、嘉慶

御鼎國際大清珍稀錢幣一組——順治、康熙、嘉慶

順治通寶

順治通寶是清世祖順治年間(1644-1661年)所鑄錢。順治元年,在北京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鑄幣,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設錢局,錢幣上用楷書寫著「順治通寶」。以小平錢為主,另有折二、折十錢,按照背文可分為五種,也就是「順治五式」。

鑄造背景及順治五式:

公元1644年,清軍攻入關內,清愛新覺羅·福臨入關。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錢局,並鑄「順冶通寶」。在清軍剛入關時,允許明錢流通,但不久即嚴禁使用明錢及其它古錢,獨行清錢。順治年間對制錢成分有明確規定,即銅七成,白鉛(鋅)三成,稱之為「黃銅」,一千銅錢稱為一串,年鑄一萬二千串稱為一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正卯以後凡有加鑄數稱為「加卯」。

順治年間為了穩定經濟前後進行了五次改制,隨著五次改制同時產生了五種形式的順治通寶,史稱「順治五式」。

一、順治一式又名仿古式(仿明錢式),順治五式中最早出現的一類。始鑄於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佔據北京之後,建立了清王朝,同時在貨幣發行上大量採用了明代遺留的舊機構、工匠和錢幣製作工藝。因此這一時期鑄造的「順治通寶」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朝鑄幣的風格,面文「順治通寶」,以光背為主,另有背星、圈及記值等。

二、順治二式又名單字記局式,是繼順治一式後的第二類順治錢形式,始鑄於順治二年,停於順治九年,錢背由單一漢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類)記載其鑄錢局。據記載順治時期全國先後有二十三個錢局開鑄單字記局錢,但從現存順治錢實物來看僅發現了工、戶、薊、宣、雲、延、原、同、陽、河、臨、東、浙、寧、昌、福、荊、襄和新共十九局。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八年改為一錢二分五厘。

三、順治三式又名一厘式,順治十年(1653年)七月各省、鎮錢局停鑄單字記局錢,開鑄順治背一厘錢,每文重一錢二分五厘,較背單字錢製作精好,背文由穿右記局漢字與穿左「一厘」組成。由於「一厘」二字取折銀一厘之意(一千厘准銀一兩),可直接與官銀兌換。

四、順治四式又名滿文式,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央責令各省、鎮錢局停鑄各類順治舊錢,由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開鑄「新錢」,即順治通寶背滿文「寶泉」、「寶源」錢,每文增至一錢四分,且銅製金黃徑大精美,俗稱大制錢。此次改制完全脫離了明代體系而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

五、順治五式又名順治滿漢文式,順治十七年(1660年)戶部提准十四個地方局按照順治四式的規格重新開鑄新錢,其背文由本省滿文局稱和漢文局稱組成,故名滿漢文式。

順治錢種類、版別繁多,這裡僅列舉五式中較稀見的品種及其收藏價值,仿古式光背錢有一種「大明背工手」,面文寫法仿大明通寶背工,罕見,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滿漢文式中以滿漢福為罕見,目前僅見三枚,另有折二型滿漢福,系後鑄品。

康熙通寶

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下令停鑄上代「順治通寶」錢,而改鑄「康熙通寶」錢,並規定以後凡是嗣位改元,所鑄錢制皆如此例。縱觀康熙一朝,在全國共開設鑄錢局二十四處。由於受當時冶鑄工本和錢幣私鑄等問題的影響,每一文康熙錢曾分別重一錢四分、一錢、七分,這樣一來便產生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大、中、小三種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寶」錢。康熙錢的背文除工部、戶部所設的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均為滿文外,其它外地各錢局鼓鑄的通寶錢,其背文左為滿文紀地,右為相應的漢字紀地。後人為收藏和研究方便,將滿漢文紀地的局名編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押韻、順口的康熙錢「背文詩」。詩云: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這首詩將「康熙通寶」錢背滿漢文的二十局都囊括其中。所以有人將康熙的這套錢稱為「詩文二十品」。後來還出現了「鞏」字(甘肅鞏昌局),又有人說還有「密」、「川」、「貴」、「西」等錢局的康熙錢。但是至今我們僅見有「鞏」、「西」兩字,其它尚未見到實物,目前對此還有一定的爭議。

錢徑2.5-2.7厘米,重3.8-5.5克。錢面文字「康熙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

嘉慶通寶

嘉慶通寶鑄於清仁宗嘉慶年間(1796-1820年)。錢徑2.2-2.6厘米,重2-4克。錢面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滿文左"寶",右記局名19字。

錢面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滿文左」寶」,右記局名19字。少數錢背星月紋以及記地或吉祥漢字(如:桂、福、壽、康、寧),吉語背文如:「天子萬年」、「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財」、「嘉慶萬歲」、「唯和唯一」、「如賣三倍」、「四方來賀」、「五世同堂」等多達20種,為歷代古泉所僅見。

清代錢幣特點:一皇帝只用一種年號錢,雖鑄量大而形制較簡單;除個別例外,所有年號錢均稱通寶,錢文:皆為工整楷書,讀法均對讀,除個別例外。

古代的花錢,有一少部分來源於宮廷,這部分花錢被人們稱之為宮錢。宮錢的使用源於唐代,到了清代,宮錢的發展達到了鼎盛。當時宮錢是用官爐鑄造,主要用於皇宮的節日慶典裝飾,每年臘月負責鑄造宮錢的部門都要把一批精鑄的宮錢送入皇宮,作為宮燈的錢墜。我們在2013年見到的清代宮錢,一般正面是年號,背面是天下太平、八卦圖、或者吉語等等。在這些宮錢中,正面是年號,背面是八卦圖的上樑錢是最為典型的一種。宮錢與民間花錢的最大區別在於,宮錢使用的銅質是精黃銅,而且製作也非常精緻。

嘉慶通寶雕母

其直徑28毫米,穿徑6毫米,重7.5克。錢體呈暗褐色包漿,銹色得體、自然,質地為精質黃銅生坑品。定該錢為雕母,有三點依據。

一、該錢雖是入過土的生坑品,略有銹斑(不是砂眼),但文字細瘦高挺,筆畫間無粘連,字畫呈下寬上窄態勢,字口如斬,稜角分明。

二、該錢徑比同版別流通錢超大4毫米,輪緣、地張微有弧狀隆凸,穿孔有異普通寶陝小平錢,且面孔小背孔大,非常突出。

三、該錢人工刻鏤痕迹明顯,一定是經過雕工精施過,符合「祖錢(即雕母)乃用上等銅料雕刻而成」的特徵。錢幣大家鮑康在《大錢圖錄》中說:「每改元鑄新錢,先選至潔之象牙刻作錢樣,呈錢法堂待郎鑒定,然後以精銅鑿成祖錢……」 錢幣大師的論述說明,祖錢是非常珍貴的,是用來翻砂鑄母錢用的,以後開鑄,則悉用母錢印范。可見祖錢(雕母)為數至寡,至今難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他是康熙的皇子,九龍奪嫡只能旁觀,《甄嬛傳》中卻表現得很出彩
《雍正王朝》十四阿哥「千叟宴」上送死鷹,康熙為何不追究?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