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卵白釉瓷器利坯方式探討

元卵白釉瓷器利坯方式探討

關鍵詞:卵白釉,利坯,濕修法

摘要:卵白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白瓷品種。其釉面呈乳濁感白色質感,略泛鴨蛋青,因此稱之為「卵白」。其底足普遍較為厚重,但口沿及腹壁修至較薄,與底部厚度不成協調比例。本文主要從陶瓷製作工藝角度探究卵白釉瓷器的利坯方式。

一.卵白釉瓷器基本特徵

卵白釉瓷器誕生於元代,是在宋代青白瓷的技術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但其釉面不同於青白瓷的清透,而是具有失透感、乳濁感,並隱透鴨蛋青色,因此得「卵白瓷」之名。器型特徵多數底部極為厚重,其底部厚度與口、腹部厚度比例失調。除了底部厚重的特點外,卵白釉瓷器的裝飾主要是採用印花裝飾。表面印花紋樣中含有「樞府」字樣的卵白釉瓷器,我們稱其為「樞府瓷」,現今學者多將其定義為元代樞密院的定製瓷,屬於官方使用瓷器。

從其器型、圈足可以得知,其成型方式主要為拉坯成型。也就是說,卵白釉瓷器是拉坯成型與印花裝飾技法相結合。除了方形、異形器物需採用泥片或模印、捏塑等技法外,一般的圓形器皿如杯、碗、盤、碟類多採用拉坯成型。其優點在於拉坯成型效率較高,成型後其形狀的穩定性較高。

二.濕修法與干修法

而在陶瓷的生產過程中,無論是採用拉坯成型技法亦或是泥片拼接成型技法等等,最終都要涉及修坯這一道工序。修坯環節是陶瓷成型的重要環節,該環節決定著瓷器的造型的精緻程度。景德鎮瓷器向來具有「薄如紙」的美譽,而決定瓷器是否「薄如紙」的關鍵點就在於修坯。景德鎮因其胎土成分較為細膩且含水量較高的原因,一直以來修坯方式多採用「干修」法。即待坯體完全陰乾後使用修坯刀修整坯體表面及底足,使其規整或表面光滑。採用此種干修法的好處便是修坯時坯體已完全陰乾,其形已基本固定,因此修坯時可以修到極為薄的程度亦不會有變形的可能,因此能夠塑造出「薄如紙」的質感。其次,在量產時,對瓷器的重量、大小把握較為精準,便於標準化的生產。

濕修法是許多北方窯口多採用的修坯方式。北方窯口之所以多數採用濕修法,是因為該種修坯方式適應於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泥土特徵。在北方,許多窯口生產的瓷器胎土成分不如景德鎮胎土純凈細膩,而是含有較多的雜質,較為粗糲,而這種坯體若採用干修法,在修坯時,隨著坯體的逐漸變薄,泥胎中的砂粒和較為粗糲的成分會逐漸暴露,這些雜質在與修坯刀的接觸中會產生作用力,有崩裂坯體的風險。而濕修法是在坯體半干時開始修坯,其時,坯體中的雜質與坯體本身的接觸並沒有完全固化,在修坯的過程中可以將這些雜質一併剔除,之後再行陰乾至水分完全揮發。但濕修法的弊端在於其不能使坯體被修至較薄的狀態,因為修坯是在坯體半干情況下進行的,如將坯體修的過於薄,恐有變形或塌裂的風險。

因此,由濕修法修坯的陶瓷器物普遍不能達到如景德鎮瓷器一貫的「薄如紙」一般的特點,而景德鎮元代卵白釉瓷器其底足部分厚重,且留有較為明顯的修坯痕迹如乳突狀痕迹等,與北方窯口採用濕修法生產的瓷器特徵相似。

三.關於卵白釉瓷器特徵與修足的幾個問題

卵白釉瓷器釉色失透而略泛鴨蛋青的顏色,符合蒙元一向的審美,蒙古族是來自於草原的游牧民族,有尚白的習俗。除了釉色,元代的很多瓷器風格也受到了蒙古統治者的影響。例如一些明顯來源於草原文化的器型,如皮囊壺、帶系扁瓶等。而馬背上的民族對於原來宋朝上層社會與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精緻完美,秀雅清麗的瓷器特徵顯然不感興趣,常年不斷的四處征戰與游牧生活,使得蒙古人喜歡厚重、結實且便於攜帶的器物,因此元代瓷器普遍具有胎體厚重的特點。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元代瓷器普遍胎體厚重,但從靶杯類小型器皿可以得知,元代制瓷工藝仍然是可以製作出小而輕巧的器物的,且目前發現的卵白釉瓷器口沿多數仍然能修至較薄,且其厚度與底部厚度反差較大,說明元代的制瓷工藝是可以使卵白釉瓷器坯體被修至較薄的狀態,並不存在工藝上的難度。而厚重的胎體與不甚光滑的底足是卵白釉瓷器普遍具有的特徵,而形成這種特徵的原因與其製作工序有密切的關係,在元代,上層統治者並不會將這種胎體厚重、底足粗糙的特點視為不合格的象徵,而是將其視為常態。那麼從工藝的角度上來講,既然不為追求美感,也不是偶然為之的「粗製濫造」,那麼會出現這種修足特徵,便是為了符合生產過程中的便利性。

四.元代卵白釉瓷器採用濕修法的可能性探討

若是從濕修法工藝角度來探討其可能性,首先,卵白釉瓷器底足多數帶有乳突且厚重,觀察其外側器身的修坯痕迹,細弦紋痕迹較為明顯。如此,從其底足和器身的刀痕可見,是濕修中較為可能出現的情況。如若採用干修法,因坯體干透,修坯時修坯刀均勻向下滑動,留在器身上的痕迹並不明顯。

其次,從製作工序的便利性角度來探討,卵白釉瓷器主要採用印花的裝飾技法,其印花紋飾多樣,且呈「凸」出樣紋飾,可以推測是採用覆模印花。根據其的器型特徵——含圈足,器型較規整可知,前期的成型方式則是使用了拉坯成型的方式,那麼卵白釉瓷器應當是採用拉坯技法與印花技法相結合。

而模印工序則需要坯體處於半干狀態,如果是採用干修法修坯,其工序應當是拉坯,半干,印坯,陰乾至全乾,修坯一系列過程。而如此一來,只成型工序便較為複雜,且印花完成的瓷器在後續的陰乾、修坯過程中,因其模印時拍打、水分的喪失等原因,極有可能在後來的修坯過程中使得坯體開裂。那麼如果採用濕修法,其工序如下:拉坯,陰乾至半干狀態,模印,同時修坯。即在瓷坯處於模具之上時同時修坯,此時坯體處於半干狀態,便有可能出現上述的特點。在模印的同時修坯可以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一道工序,而固定於拉坯車上的模具還可以同時起到「套筒」的作用,使得修坯開始時工序更加簡單便利,不用反覆尋找平衡點和中心點。

第三,從實用角度和元代統治者的使用習慣上來講,元朝統治者來自於北方草原,在之前接觸的瓷器中較多可能是北方窯口生產的瓷器,而北方窯口瓷器利坯方式大多採用濕修法,且其胎體特徵較之景德鎮生產的青白瓷也更為厚重。元初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也必定有官員的設置,在進供元朝政府的瓷器生產方面,必定會優先考慮元朝上層社會蒙古人的使用習慣以及審美喜好,而這也是元代瓷器普遍胎體厚重且青瓷不受重視而白瓷受到歡迎的原因。

五.結論

綜上所述,從濕修法的工藝特徵在元代樞府卵白釉瓷器中的體現,以及濕修法與印花工藝同時進行可能帶來的便利性——提高生產效率等因素可以推斷,元代樞府卵白釉瓷器無論是從工藝角度還是生產的便利性來看,採用濕修法進行修坯的可能性都是比較大的。在當時的情況下,景德鎮的制瓷工匠在日復一日的製作瓷器的過程將印花與修坯兩道工序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因此,元代景德鎮制瓷工匠在製作卵白釉瓷器時,採用的利坯方式很有可能並不是現在在景德鎮地區一直沿用,為景德鎮眾人所熟知的干修法,而是有較大可能是學習採用了北方窯口多會採用的濕修法來進行修坯。

PS:文中所配圖片標本資料來源於[大元夢華——落馬橋出土元代瓷器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陶者文摘 的精彩文章:

TAG:陶者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