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古代狀元那些事(下)

(揭秘)古代狀元那些事(下)

原標題:(揭秘)古代狀元那些事(下)


狀元」這個名字曾經風靡整個中華大地。千百萬士子追逐著這頂桂冠,希望通過金榜題名,改變命運,步入政壇。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赫然就有「金榜題名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可以說,狀元成為了古代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


那麼,狀元這個詞是怎麼來的?中國第一位狀元是誰?唐朝以來,南方和北方的狀元之爭為何會出現大翻盤?哪些幸運兒因為書法好,而受到皇帝青睞,欽點為狀元?明朝初年,在南方士子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為何出現了一期科考61名進士全都是北方人的情況?歷史上最悲催的狀元,他的死為何成了一樁百年謎案?戲曲中多如牛毛的狀元駙馬,現實中為何只有一個?哪位狀元成因一首詩,敗因一個字?哪些狀元又是因為字好,被皇帝欽點?哪位狀元的故事最傳奇?哪位狀元的臉皮最厚?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古代狀元那些事(下)



在民間戲曲中,狀元總是標配一名公主,好像中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但這種小說、戲曲反覆宣揚的狀元駙馬,只能是一個傳說,因為歷史上狀元成為駙馬的真實案例只有一個,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狀元鄭顥。

鄭顥是宰相鄭絪之孫,是門閥貴族子弟,當唐宣宗命宰相白敏中為萬壽公主選夫婿時,白敏中立刻推薦了頗有才氣,而且已經是起居郎的鄭顥。


按照民間傳說的模板,此時的鄭顥應該對這場皇帝恩賜的婚姻感恩戴德才是。但鄭顥卻對這樁強加給他的婚姻異常反感。因為,他本來已經與另一個世家大族盧氏兩情相悅,訂有婚約。


鄭顥的不情願有其政治原因。即使到了晚唐時期,世家大族的勢力仍然不可小覷,不僅一直在朝中佔據高位,更通過聯姻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勢力。因此,門閥之間聯姻有其濃厚的政治目的。與之相比,天子之家雖然尊貴無比,但是在世家大族的勢力面前,卻未必佔據多少優勢。因為在唐朝,皇帝是個高危職業,武則天時期有多少個皇帝或廢或黜。皇帝想坐穩皇位,還要靠眾多門閥世家的支持。更何況公主出身尊貴,嬌生慣養,難以侍奉。


有一個細節,足以顯示出鄭顥與公主之間的緊張關係。鄭顥的弟弟身患重病,皇帝派人來探望,得知萬壽公主竟然在慈恩寺看戲。得知此事的皇帝大怒,對公主厲聲叱責。公主如此對待家人,鄭顥自然心懷怨憤。歷史上唯一的一樁狀元駙馬的故事,就這樣以一對怨偶的互相憎惡而告終。


而這樁婚姻的大媒人白敏中,也成了鄭顥的眼中釘。鄭顥痛恨他毀了自己與盧小姐的婚姻,常跑到皇帝岳父面前打白敏中的小報告,屢次彈劾白敏中,以致白敏中差點死在他的手上……


為什麼狀元很難成為皇帝的女婿呢?除了清朝「滿漢不通婚」等原因外,最重要的是過不了年齡這道「坎」。讀書人想入仕,就必須不停地考,考了「秀才」,考「舉人」,然後考取「進士」,再「殿試」。一圈考下來,中「進士」的多數都年紀不小了,甚至有人已是子孫滿堂,皇帝總不至於把女兒嫁給「大叔」甚至「爺爺」吧。所以,從年齡上看,狀元成為駙馬的概率就不高。


鄭顥能成為駙馬,除了年齡、學識都夠格外,最關鍵的是自己的家族。滎陽鄭氏是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名門望族,與皇室聯姻算是門當戶對。畢竟皇帝的女兒嫁給平民子弟,在古代基本是沒有可能性的。



自唐代以來,我國共出了592位狀元,除了少數青史留名的人物之外,絕大多數狀元都寂寂無名。這說明,一個人是否有作為,與他的考試名次毫不相關。


雖然有的狀元名氣不大,作為不顯著,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卻極為傳奇。

在清朝產生的118個狀元中,不乏像張之萬、翁同龢、孫家鼐、張謇這樣在政治舞台上或實業領域有過重大建樹的人物。然而,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龍汝言,因為他的這個狀元很大程度上是靠善於揣摩上意得來的。


龍汝言是安徽安慶人,中秀才後,赴京應試不第。於是,他便留在京城某都統家做幕賓。清朝的「都統」是駐防各地的八旗組織的最高軍政長官。按照清廷的風俗,每逢皇帝過生日,大臣以及朝廷中精於詞章的翰林們照例都要寫些歌功頌德的詩詞歌賦,製成精美的小冊子獻給皇帝。可是,龍汝言所在的這家滿族官僚,若說騎射之類是行家裡手,但要論起文字詞章來可就是門外漢了,只好請龍汝言代筆。龍汝言知道,這種歌功頌德的文章要寫得與眾不同,讓皇帝有印象,非得用一番苦心不可。


幾天時間裡,龍汝言茶飯不思,一門心思用在如何寫好這份獻詞上面。一天,腦洞大開的龍汝言,竟然從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的「御詩」里集百句成為一首長詩,作為都統獻給嘉慶皇帝的賀禮。果然,嘉慶皇帝龍心大悅,馬上宣這位都統進殿表揚一番。這位都統倒也實誠,不掠人之美,道出了實情。嘉慶皇帝聽罷,心中甚是高興,立刻下旨,賞龍汝言以舉人身份,並且恩准他明年可直接參与會試。


第二年,當主考官將入選名單和考卷呈上御覽,嘉慶皇帝一看沒有龍汝言的名字,便將考卷一把推到地上,連聲說這裡沒一篇好文章。主考官出來後私下詢問近侍太監:「這一科的文章很好呀,為什麼皇上不滿意?」近侍太監告訴他:「因為龍汝言落第,不便明言而已。」於是大臣們都記住了這件事。



三年後,這次的主考官可是長了點記性,考試一結束,就將龍汝言的卷子置於前列交給皇帝定奪。龍汝言沒有任何懸念成了一位炙手可熱的新科狀元郎。


但成也文字,敗也文字,龍汝言失去嘉慶皇帝的信任更具傳奇性。


龍汝言少時貧困,後來找了一個有錢人家的女子做老婆,才逐步過上了安穩富足的小日子。無奈老婆是只「母老虎」,龍汝言一向怕老婆,即使考上了狀元也沒有任何改善。一次,他無法忍受「河東獅吼」,到朋友家裡躲幾天。不料,就在這期間正好有實錄館的館吏把一份《高宗實錄》的校樣送到他家讓他校對。對於如此重要的文件,他的妻子隨手就幫他簽收了。幾天後,那個館吏又來到龍汝言家索取文件,把這份沒有校對過的文件給取走了。


由於館吏一時疏忽,在那份《高宗實錄》上面,竟然把「高宗純皇帝」的「純」字誤寫作了「絕」字。所謂的「高宗」,正是當朝嘉慶皇帝的父親乾隆皇帝。這個錯誤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錯誤,在文字獄盛行的清初,這絕對是滿門抄斬的死罪。


雖然龍汝言對此事一概不知,但那校對的簽名條上卻赫然寫著他的大名。嘉慶因寵任龍汝言,不忍加罪,惋惜良久,最後下旨:「龍汝言精神不周,辦事疏忽,著革職,永不敘用。」這種處理已經是格外寬大了。

後來嘉慶去世時,龍汝言入宮哭吊,哀痛逾於常人,道光皇帝認為他有良心,特賞他為內閣中書。不久,他在主持一次會試後悄然去世,結束了自己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



其實,具有傳奇色彩的狀元遠不止龍汝言一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歷史上的傳奇狀元們。


說起身份最高的狀元,無疑是宋徽宗的三兒子趙楷。他想看看自己的學識到底如何,便偷偷地參加了重和元年的科舉考試,由於他文採的確非凡,竟一路披靡,進入了殿試。在殿試中發揮更是出色,奪得了頭名狀元。發榜後,趙楷將實情告訴了徽宗。宋徽宗高興之餘,怕天下士子說閑話,就把當年的第二名王昂提為狀元。據傳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參加科舉,並獲得第三名(探花),但畢竟不是狀元。所以趙楷便成了中國歷史上身份最高的狀元。


要說最悲慘的狀元,要數明朝的陳安了。昨天的節目里我們曾說到明朝著名的南北榜糊塗案」,陳安就是這樁案件的主角之一。明洪武三十年,福建閩縣人陳安高中殿試榜首,成為大明第六個狀元。巧的是,這次中進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紛紛上告主考官偏袒同鄉,貶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張信、陳安等12人複查。這時又有人舉報張信、陳安有意將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試卷交皇上審閱。這本來是莫須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將陳安革除功名,車裂而死。陳安僅僅做了不足20天的狀元,便死於非命,下場極為悲慘。


有悲慘的,就有幸運的。清代的畢沅能夠高中狀元,絕對要感謝幸運女神的垂青畢沅中狀元前是軍機處的一個小官,殿試前夜,他與同僚儲重光、童鳳三人在軍機處值班。儲、童二人想回寓所準備明天的殿試,便對老實的畢沅說:「我倆書法好,有望奪魁。你書法不行,就別做非分之想了,替我倆代勞吧。」


清朝殿試的確有偏重書法的現象,而畢沅的書法又的確不行,就答應了。當夜,陝甘總督關於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摺轉到軍機處,畢沅詳加研讀。沒想到第二天殿試題目正是關於新疆屯田事宜的。畢沅胸有成竹,揮筆立就。開榜結果,畢沅高中狀元。儲、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後,無不嗟嘆。



要說最受人推崇的狀元,首推康海。明孝宗時,28歲的康海進京參加會試,他發誓要奪得第一名。可惜,第一名還是被魯鐸爭去了,他僅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氣,對眾人說:「會試時讓了魯鐸,殿試時決不再讓他人!」


殿試時,康海果然發揮出色,一舉奪魁。他的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絕,送皇上審閱時,明孝宗也讚不絕口,聲稱:「我大明一百五十年來,無此佳作,此卷變今絕古!」於是硃批康海為狀元。

當初會試時康海不服魯鐸的氣,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氣,第二名孫清便是一個。他對眾人說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強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時的文章,跑到康海家裡,對著他拜了半天,稱自己甘願為徒。皇上、首輔和百姓的讚譽,使康海名揚天下,朝野景慕,爭相一睹他的風采。可惜的是,現在我們無法看到那篇亘古奇文了。


要說最神奇的狀元,當推清朝的史大成和鍾駿聲。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狀元,在他中狀元之前,浙江民間便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浙江的狀元在大清朝是「始於史,終於鍾。」本來殿試時,他的試卷被主考官擬為第三,但皇上御覽時,十分推崇他的書法,說:「此人楷書工整,必定是個正人君子」於是欽定他為狀元。更加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後一個狀元叫鍾駿聲,驚人地驗證了「始於史,終於鍾」的說法。



能考上狀元的,應該都是很有自信的人。但若說最自信的狀元,當說是呂蒙正了。宋太宗元年,有一書生到山東某縣遊覽。知縣大人得知該書生頗有文采,便設宴款待。知縣的公子很蔑視那書生,問其有何特長,書生說擅長詩詞。公子便讓他誦讀一首,書生誦了一首,最後一句是:「挑盡寒燈夢不成。」公子一聽,大笑說:「此乃一瞌睡漢。」書生十分氣憤,這位書生便是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一舉奪魁。他寫信給那公子:「瞌睡漢如今中了狀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聲:「等我明年及第吧,輸你一年。」第二年,新科狀元果真是這位公子——胡旦。縱觀科舉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當屬第一。


自信和底氣,源於肚子里的墨水足夠多。不過有些人胸無點墨,依然很有底氣,唐代的裴思謙就是這樣一個人。不過,他的底氣,來自於厚臉皮。唐文宗時,宦官仇士良掌權,朝臣的生殺予奪,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謙當時只是一個秀才,但他巴結權貴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與仇士良打得火熱。這一年,裴思謙心血來潮,想當個進士,便向仇士良討了個帖子,去找當年的主考官高鍇。高鍇為官清正,將他轟了出去。裴思謙氣憤之際,聲稱明年非當上狀元不可。


第二年,裴思謙又拿著仇士良的帖子來找主考官高鍇,對他說:「仇大人有信,舉薦裴思謙為狀元。」高鍇早把裴思謙忘掉了,對他說:「狀元已經有人了,狀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辦。」裴思謙厚著臉皮說:「裴秀才非狀元不可!」高鍇知道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會有好果子吃,就說:「既然如此,我要見裴秀才。」裴思謙說:「卑職便是。」高鍇不得已,只好讓他當了狀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個狀元,此君臉皮之厚,狀元中無人可比。


有厚著臉皮要來的狀元,讓人驚奇的是,還有相撲撲出的狀元。宋太祖趙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親臨講武殿舉行殿試。考生王嗣宗、陳識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試卷均為上乘之作。點誰為第一呢?宋太祖犯了難。最後,馬上得天下的趙匡胤讓二人相撲,勝者為狀元。王嗣宗便與陳識在大殿上撲鬥起來,結果陳識倒地,王嗣宗奪得了當年的狀元。



能考中狀元的,我們印象中應該都是弱不禁風的文人模樣。不過有一位狀元卻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因為他不僅高大,而且是個大胃王。


李蟠是康熙年間丁丑科的狀元。他身材高大,特別能吃,加之思路、寫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試時揣了36個饅頭。意思是,今天無論如何,賴也要賴在考場里把文章寫完,怕到時挨餓,所以要帶足乾糧。

果然,天黑了,考生們都交了卷,李蟠才剛剛開了個頭,監考官過來催他交卷。他急得滿頭大汗,聲淚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學生畢生之業,在此一舉,請千萬不要催我,容我慢慢寫完。」監考官見他可憐,就發給他幾支蠟燭。這時他帶的36個饅頭早已吃完,又厚著臉皮要了幾個饅頭,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才交卷。


康熙帝知道這件事後,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認為這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士,竟破例讓他當上了頭名狀元。與他同榜的探花做詩一首調戲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自此,「餑餑狀元」李蟠傳遍士林。



深海越獄


主演:尚格·雲頓 / 杜夫·龍格爾 / 阿爾·薩皮恩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古代狀元那些事(上)
(揭秘)《風聲》周迅的原型,因影星蝴蝶被捕——「紅色傳奇女諜」黃慕蘭

TAG:李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