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齊家文化玉器的功能及其藝術風格

論齊家文化玉器的功能及其藝術風格

論齊家文化玉器的功能及其藝術風格

文 | 華小燕

齊家文化是因1924年首先在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發現而得名。其分布範圍比較廣泛:東起涇、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達白龍江流域,北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可謂地跨甘、寧、青、蒙四個省區。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考古工作者在甘、寧、青地區做了大量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探討齊家文化的諸問題打下了深厚的基礎。隨著考古發掘工作及研究工作的深入,齊家文化玉器別具特色的玉文化體系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因此齊家文化玉器在中國文明起源問題及中國玉文化史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與良渚玉器、紅山玉器並稱為中國「三大玉系」,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也受到了藏友的追捧。齊家文化玉器的大放光彩,不僅是因為齊家文化玉器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玉文化體系,還源於它事神、事人功能的雜糅,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

一、齊家玉器的功能

1、齊家文化玉器的事神性功能

齊家文化各遺址中出土了數量、種類豐富的玉器,是西北地區史前玉文化的代表。隨著齊家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以及其玉器的獨特地域性,使齊家玉文化在燦若繁星的玉文化區系裡佔據了重要的地位。齊家文化玉器以琮、璧、璜、環為大宗,還有錛、斧、鑿、鉞、刀等器形。在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遺址、永靖大何庄遺址、永靖秦魏家遺址、天水師趙村遺址、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寧夏固原海家灣齊家文化墓葬等均出土了璧、琮、璜、環等玉器。

「例如師趙村遺址出土了13件玉器,玉器質地瑩潤,皆為軟玉。器類有璜、環、璧、琮等,以璜為主。琮和璧出在齊家文化8號墓內,位於墓主人頭部右下方,玉璧和玉琮上下並排在一起。玉琮呈淺綠色,方塊形,中央縱穿一圓孔,琮邊長5.2-5.5厘米,通高3.4-3.9厘米。玉璧呈墨綠色,緻密光潤。」[ 謝端琚:《甘青地區史前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23-124頁。]

「再如秦魏家遺址出土了5件玉璧。」[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分隊:《甘肅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考古學報》,1975年第2期。]

「例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2件玉璧:其中一件呈淺綠色,橢圓形,一面起弧,厚薄不均,磨製不精,最大直徑27.1厘米,孔徑6.7厘米,最厚1.2厘米。」[ 葉茂林、何克洲:《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齊家文化玉器》,《考古》,2002年第12期。]

關於這些玉器的功能,筆者認為應該放置在齊家文化社會發展階段的大環境里進行探討,玉器的功能會涵化在它所承載的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的精神文化裡面。齊家文化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是一個過渡階段,即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無論從墓葬反映出來的埋葬習俗還是從出土的卜骨來看,都能清晰地發現這一時期天神崇拜興盛、有樸素的宗教信仰、專職的巫師也存在。琮、璧的造型都是中空的,這樣製作的用意就是用中空來象徵一條通向天界,接近天神的通道。而在大多的齊家墓葬中死者的頭都是朝向西北方向的,隨葬的玉璧之類的玉器均放置在死者的胸前或頭部的右下方,如此的放置無疑也是為了死後能讓靈魂走向這條通神之路,繼續侍奉天神。而且齊家墓葬里琮、璧並不會集中大量出土,也可以很好的證明這些神器的獨一、神聖性,這些玉器並不是人人皆可擁有的,持有這些玉器的人在當時的社會裡舉足輕重。還有靈的釋:「靈,巫以玉事神。」此釋將巫與玉聯繫起來,成為我們解釋史前玉器的功能及墓主人身份的重要文獻依據。所以,這些舉足輕重的人就是在原始社會末期具有重要地位的專職巫師。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些玉琮、玉璧、多璜組成的璧是專職的巫師用於侍奉神靈的神器,是他們事神的工具。齊家先民把這些玉器隨葬入墓,不僅是為了顯示墓主人的身份也是為了實現巫師死後繼續事神的願望。

因此,齊家文化玉器,主要是琮、璧,是用來侍奉天神的、用來通神的,具有事神功能,是玉神器。

▲齊家文化玉璧

▼齊家文化玉琮

2、齊家文化玉器的事神性功能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歷史時期早期,是玉器從巫術用玉向王權用玉轉變的階段,大量玉刀、玉鉞和玉璋等大型禮制性玉器的出現,象徵著社會等級階層的形成,或許向我們暗示了原始氏族部落的解體和王朝的誕生。」[ 江伊莉、古方:《玉器時代:美國博物館藏中國早期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25頁。]在齊家文化的諸多遺址如積石山縣新莊坪齊家文化遺址、青海樂都柳灣墓地、民和縣喇家遺址中都出土了玉刀、玉鉞、玉斧、玉錛之類的器物。

關於齊家文化諸多遺址出土的刀、斧、錛、鉞等器物的功能,還是要把它們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考慮。齊家文化成人合葬墓中最普遍的葬式是:一具仰身直肢、一具側身屈肢,人骨經鑒定仰身直肢為男性,屈肢者是女性;在齊家文化墓葬中存在殉葬、隨葬品多寡不均的現象。這些都在傳遞著同樣的信息:在齊家文化時期,階級對立已經產生,原始氏族公社解體,進入了軍事民主制時期,社會中已經出現不平等的社會關係。這些不僅通過墓葬的埋葬制度表現出來了,也從一些特別的隨葬玉器表現出來了。齊家墓葬出土的鉞、錛、斧等玉器,雖說相較於別的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器形上來說算大,但其面均有穿孔,貌似是可以固定起來成為一個類似於旗幟類的東西。如果要把它們定位成生產工具的話,不僅器形不夠龐大,而且要通過那些穿孔對其進行加固,投入使用更是不太可能。我們很明白沒有隼鍪結構是無法真正加固使用的,加上用材質稀少、製作繁複的玉當工具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因此,這些玉器是不實用的,它們是象徵物。刀、斧、錛、鉞等器形,都是仿兵器的,所以它們是軍權的象徵物。

「例如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玉刀一件,呈青綠色,有淺黃色斑點,質地細膩,磨製精緻。長條形,背平直,刃微凹呈弧形,稍長,平面作梯形,刃緣磨斜鋒利,柄端略窄。背部有3個穿孔,柄部有1個穿孔。已從中段折裂。長41.2厘米,寬6.5厘米,厚0.8厘米,孔徑0.7-0.8厘米。」[ 葉茂林、何克洲:《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齊家文化玉器》,《考古》,2002年第12期。]

齊家文化玉刀

這件玉刀復原後長度達66厘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玉刀,它出土的位置是在土台祭壇的邊緣部分。在軍事民主制時期的齊家社會,部落首領獨攬軍權,這把玉刀可以是他的軍權的幻化物,也可以是他權力等級的象徵。這些仿兵器的玉器可以說是用來確定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的,這些器物的擁有者可能就是這個社會集團中的掌權者,它們的出現是為了適應當時齊家社會階級出現的需要,因此它們是用來規範不平等的社會關係的,並通過它們來表現不平等的社會關係。何況葉舒憲先生也認為:「它不是普通的玉器,而是禮器中的『王者之器』。」[ 葉舒憲:《齊家文化與玉器時代》,《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8年第1期。]

「再例如積石山縣新莊坪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鉞、刀等[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積石山縣新莊坪齊家文化遺址調查》,《考古》,1996年第11期。];青海樂都柳灣墓地出土了斧、錛等[ 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灣》,文物出版社,1984年。];民和縣喇家遺址還出土了2件斧,1件錛[ 葉茂林、何克洲:《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齊家文化玉器》,《考古》,2002年第12期。 ]。」

▲齊家文化玉錛

▼齊家文化玉刀

這些玉器的功能跟前面分析的玉刀的大同小異,是一些權力等級的象徵,是用來確定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的。這些器物的擁有者可能就是這個社會集團中的掌權者,它們的出現是為了適應當時齊家社會階級出現的需要,因此它們是用來規範不平等的社會關係的,並通過它們來表現不平等的社會關係。

所以,齊家文化玉器,主要是刀、鉞、斧、錛,是用來象徵某種權力的,是為人服務的,具有事人的功能,是玉禮器。

3、玉神器、玉禮器之間的轉變

在文明誕生的前夜,在這個大變革的過渡階段,齊家文化玉器無疑扮演了複雜的角色,承載了多元的精神文化,經歷了從玉神器向玉禮器過渡的歷程,齊家文化玉器事神的功能最終都會走向歷史時期的玉器事人的這一功能。

玉神器、玉禮器之間的轉變,是社會發展促成的,隨著君權的確立、國家機器的出現,專職巫師將退出歷史舞台,他本來擁有的玉神器會落在權力擁有者的手裡,進而轉變成他們區別於他人的等級象徵物,成為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這些在歷史時期的周代表現的淋漓盡致:周代玉器有個獨特的多璜組配來顯示尊貴身份的風格,這裡就是把本來用於事神的多璜組成的璧轉變成了事人的禮器。神器向禮器的轉變只是文明發展的需要,關於齊家文化玉神器、玉禮器的轉變,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需要用玉禮器來規範重新形成的社會關係。所以,齊家文化玉神器最終的歸宿是走向玉禮器。

二、齊家玉器的藝術風格

1、光素大氣、質斑色豐

光素大氣說的是齊家玉器表面光素、造型大氣凝重。從出土的齊家玉器來看,不管是琮、璧還是刀、鉞、錛,大多是素麵無紋、通體磨光的,而且器形較大,目前國內已知最大的玉刀就出自其中,這些玉器不像我們熟知的良渚玉器:精雕細琢、紋飾繁複。同樣是玉琮,齊家玉琮形式單一、素麵無紋、製作粗獷,而良渚玉琮製作精美、形式多樣,紋飾華麗,尤以饕餮紋最具想像力。因此齊家玉器用光素大氣四個字形容很貼切。這種光素大氣的藝術風格對後世商代玉器影響較大,我們知道商代的玉器也是以粗獷恢弘見長的。

所謂質斑色豐就是質地斑斕、色彩豐富。這一風格源於它的玉材不僅取自青海、甘肅所屬的地方玉,而且有一定量的和田玉,因此玉的色澤不僅有淺綠色、墨綠色、青綠色、碧綠色也有青白色、乳白色、山黃色、灰色等。同時我們要明白齊家玉的質地特徵是多色並呈、色沁漂亮。不同於以岫岩玉為主要材質的紅山玉器:質地單一,色澤單一。質斑色豐,這一風格得益於它所處的地理位置。

2、多件玉璜組聯璧、動物形器鮮少見

▲齊家文化玉璜

▼三璜聯璧

多件玉璜組聯璧是齊家玉器很突出的風格。一般都是三個或四個弧形的璜組成一個璧,叫三璜聯璧或四璜聯璧,在青海民和縣的喇家遺址出土了一件三璜聯璧。這種多璜組璧的風格在史前玉器中是很獨特的。雖然紅山玉器中也有聯璧,但和齊家文化的多璜組璧是不一樣的。齊家玉器在造型藝術風格上較少採用動物形造型,這與紅山玉器以各類動物形玉器為大宗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

3、類仿兵器、平實無華

齊家玉器多出土仿製兵器的器形,如刀、斧、錛、鉞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齊家先民只是把這些器形如實的仿製一下,並沒有進行過多的藝術加工。因此相較於良渚玉器充滿想像力的饕餮紋及紅山玉器形態多變的動物形器,齊家玉器這種類仿兵器的寫實加工手法也算別具一格,加上它以常見的琮、璧、環、璜為大宗,並且這些器形的造型也是循規蹈矩,所以齊家玉器自然擁有了一份平實無華的藝術風格。如果說良渚玉器、紅山玉器以誇張想像力聞名的話,那麼齊家玉器必然是以這種平實無華的寫實手法見長的。

三、小結

齊家文化玉器自成一系,與良渚玉系、紅山玉系在中國大地上交相輝映,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齊家文化玉器事神、事人功能的雜糅轉化彰顯著它獨特玉文化體系的魅力特徵,而它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也散發著生命的活力、清新的氣息。所以,齊家文化玉器註定會在我們這個年代大放異彩、受人追捧。

參考文獻:

[1]岳龍山.《齊家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

[2]彭燕凝、仁厚.《齊家古玉》[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5年

[3]楊伯達.《甘肅齊家文化玉器初探》[J].《隴右文博》,1997年,第1期

[4]黃宣佩.《齊家文化玉禮器》[J].《東亞玉器》,1998年

[5]葉茂林.《淺談齊家文化玉器》[J].《中國文物報》,2001年10月17日,008版

[6]葉茂林.《再談齊家文化玉器》[J].《中國文物報》,2006年5月10日,006版

[7]葉舒憲.《齊家文化與玉器時代》[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8年,第1期

[8]葛凌青、康柳碩.《試析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齊家文化玉璧》[J].《甘肅金融》,1998年,第2期

[9]彭燕凝.《齊家文化玉器與三星堆文化的關係》[J].《深圳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10]王裕昌.《甘、青、寧博物館館藏齊家文化玉琮、玉璧研究》[J].《絲綢之路》,2011年,第12期

[11]楊伯達.《東夷玉文化板塊玉神器論》[J].《隴右文博》,1998年,第1期

[12]謝端琚.《甘青地區史前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13]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分隊.《甘肅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J].《考古學報》,1975年,第2期

[14]葉茂林、何克洲.《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齊家文化玉器》[J].《考古》,2002年,第12期

[15]江伊莉、古方.《玉器時代:美國博物館藏中國早期玉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16]葉舒憲.《齊家文化與玉器時代》[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8年,第1期

[17]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積石山縣新莊坪齊家文化遺址調查》[J].《考古》,1996年,第11期

[18]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灣》[M].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主辦方二維碼如下

臨夏文聯二維碼

齊家文化官網二維碼

文章類別:臨夏州地區文化

藝術、創業、勵志人物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州文藝 的精彩文章:

夏的雨夜裡,想你
臨夏境內齊家文化遺址

TAG:河州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