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膠東之國——紀國,與齊國有「九世之讎」,「錦囊妙計」出自這裡

膠東之國——紀國,與齊國有「九世之讎」,「錦囊妙計」出自這裡

紀國是商朝在東夷地區的一個諸侯國,為姜姓,故地在今山東壽光市,商末時歸順周朝,國祚一直延續到春秋中期。也有可能西周之初時重封了,據《元和姓纂》記載說,周朝建立後,為了追念先聖先王之功德,封炎帝後裔於紀地原址,建立紀國。紀國在西周之初的疆域與周邊的齊魯兩國不相上下,紀國一直到西周中期後才逐漸衰弱。

「紀」的由來,「紀」在甲骨文或金文中的寫法作「己」,「己」的甲骨文類似英文「S」,是一根繞曲的繩子或麻線,不知道跟遠古時期的族人們「結繩記事」有沒有關。但毫無疑問,「己」或「紀」都跟絲線或麻線有關,古代絲麻用來作啥?織布,或許這個地方擅長繅絲造織,並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故而以此命名。又因繅絲理順,得必須找對它真正的頭,不然會成為一團亂麻,故而「己」字又引申出自己、自我之意。比如,人一旦找不到自我,便會失去方向等等。

春秋初期,東方濱國以齊魯最為強大,猶其是齊國,在齊僖公的治理下,齊國國力得到了空前發展,還主持多國會盟。平定宋衛之爭、帶頭與鄭、魯以宋殤公不向周天子朝覲而伐宋、以郕國不聽從周天子之號令而伐郕,大肆干預他國內政,儼然一個繼鄭莊公之後的中原小霸。紀國在這樣的背景下已經日漸嗅到危險降臨的氣息,齊國一旦向東擴張,紀國首當其衝。而且更使紀國人感到恐懼的是,齊紀兩國素有世仇。原來西周時期,齊哀公被周夷王烹殺,是當時的紀侯進饞言之故,齊國世代記著這樁奇恥大辱。

於是紀國在大臣紀裂繻的謀划下開始大搞外交進行自我救贖,企圖利用齊魯兩國的矛盾來為自己迎得生存空間。按當時的地理位置,齊國在紀國的西部,魯國在紀國的西南部,莒國在紀國的東南部,紀國便利用地緣因素先後通過外交手段迎娶魯國的兩個公主——魯惠公的長公主紀伯姬、紀叔姬。與魯國建立姻親關係後,又以魯國姻盟國的身份使莒國一起在黃地結盟,形成鐵三角之勢,對齊國形成了三面夾峙的狀態。通過種種努力,紀國為自己迎得了喘息的機會。

紀國故城

更為幸運的是,公元前699年,因鄭國剛即位的鄭厲公(鄭莊公之子)與宋國不和,於是形成了以魯、紀、鄭和齊、宋、衛、南燕兩股勢力集團的對峙,並在同年發生了一場戰爭,結果以齊國失敗而告終。齊國元氣大傷,且在戰後次年齊僖公去世,紀國因此獲得了一段時間的安寧日子。

但無論如何自救,也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歷史的殘酷進程已經無法避免被兼并的命運。《左傳-庄公元年》記載:「齊師遷紀郱、鄑、郚。」說得是公元前693年,齊國佔領了紀國的郱、鄑、郚三座重要城池。說明這時侯的紀國已經失去了還手的能力,而且當時由於魯國力不能及無法救援,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土被齊國踐踏。

《左傳·庄公三年》記載:「紀季以酅入於齊,紀於是乎始判。」說得是公元前691年,當時紀侯的弟弟紀季鎮守紀國的軍事重鎮酅( xī),面臨齊國的強大軍事壓境,無奈將酅地割讓給齊國,自己則淪為齊國附臣。紀國自此實際上已經有一半國土落入了齊國囊中。

《左傳·庄公四年》記載:「紀侯不能下齊,以與紀季。夏,紀侯大去其國,違齊難也。」原來紀季叛降,紀侯並沒有怪罪紀季,而是索性將剩下的一半江山也全部讓給季紀,自己則退隱不知所蹤。看來,紀侯預感到國家滅亡在所難免,無力回天,為了避免更多的傷亡,便乾脆讓投降派去全權處理了。紀國也在這悄無聲息中淹沒於歷史的長河。

金壺丹書

紀國無法避免悲涼的結局,但它為後世創造了幾個典故和成語,流傳千古,比如「呆若木雞」、「金壺丹書」、「紀昌學射」,其中「金壺丹書」更是借宴子(齊景公相國)之口道出了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說得是紀國先祖曾將治國的精妙藏於一金壺之中,但紀國後代始終不能察覺,因此也一直得不到開封,錦囊妙計埋沒了一世,等到開封時紀國已經成了齊國的邑了。

如果從西周初算起的話,紀國大約存了五百年左右。紀國亡國後,形成紀姓,據說如今紀姓人大多在台灣。

文/堰風

更多方國歷史

齊國的子國——盧國,原來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是盧國國君慧眼識珠一手提拔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周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作的兩個人,互相謙讓君位而逃亡,指責姬發伐紂後活活餓死
曾國藩的經歷告訴我們,這樣的人一般情況下難有大成就

TAG: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