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鄧嘉緯:人工智慧對文化產業發展有哪些深度影響

鄧嘉緯:人工智慧對文化產業發展有哪些深度影響

2016年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的元年。人工智慧不僅介入了遊戲開發測試,還打敗了多位圍棋頂尖高手,合成了張國榮的聲音,寫出小說和詩歌,甚至在2017年還以第一名的速度寫出了九寨溝地震的新聞報道。在文化作品創作和新聞報道領域,人工智慧正在大顯身手。2017年,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相關部門發布的「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也提出大力培育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文化產業正成為製造業之後人工智慧最重要的應用領域,成為業界矚目的投資對象。

人工智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許多困惑。作為國家大力推動的技術,人工智慧本身的發展十分迅速,也將給各行各業帶來衝擊。人工智慧將如何影響文化產業的格局?文化產業投資者和從業者需要關注哪些問題?文化產業導入人工智慧技術,政府需要怎樣未雨綢繆?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這些問題迫切需要科學的答案。

人工智慧進入文化產業,將刺激消費者慾望,吸引更多的文化消費需求

人工智慧作為新生事物,會大大激發消費者的好奇心,消費者試圖嘗試一種新的消費形式和消費體驗,消費需求將會增加,這有利於文化企業增加銷售收入。智能手機憑藉其大量的非通信應用功能,一面世就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圍繞智能手機的搭載平台,大量的非通信功能不斷得到開發,刺激了消費者的需求。目前,人工智慧才剛剛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這種新鮮感還在增長,並且人工智慧企業的創新速度也非常快,因而人工智慧可以保持較長時期的吸引力。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出現為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館的講解、服務方式甚至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可能,也為公共文化場所帶來更多活力,提高了人們的消費慾望。由於文化產業與人工智慧之間具有非常高的產業關聯度,文化產業很可能成為服務產業中使用人工智慧最多的產業,這無疑有助於文化產業的大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產出和文化產品消費所佔比例還較低,未來文化產業有望藉助人工智慧這一新技術實現騰飛。

人工智慧進入產業企業,將引起企業單位產品和服務成本下降,改善企業財務狀況

人工智慧在企業內如果得到較大規模的應用,將引起企業單位產品和服務成本的下降。和人工不同,人工智慧無需輪班、周末休假、休年假、休病假(除了檢查、維修)、休其他假,理論上機器人可以一天24小時不休息,一年365天不休息,不需要支付工資、社保成本以及個人所得稅。儘管添置人工智慧設備需要一筆固定資產開支並導致折舊增加,但購買開支的財務費用可以稅前抵扣,可以進行增值稅抵扣,計提折舊也可以沖減稅前所得,而人工開支包括工資、獎金和社保支出是不能抵扣增值稅的。這是人工所不具備的優勢。人工智慧在文化場館管理、運營等方面的操作,也將節省大部分人力成本。2016年,由敦煌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研發的人工智慧講解員「敦煌小冰」在金秋小長假正式上線,並迅速成為敦煌的「網紅」。「敦煌小冰」還入駐敦煌研究院微信公眾號,每天回答上千次遊客提問,成為一個疏解旅遊接待壓力的新途徑。因此,對企業而言,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的成本會下降,短期內企業的財務狀況會有所改善,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價格有下降的可能。文化產業是人工和智力密集型的產業,如果有較多的崗位被人工智慧取代,企業的成本和績效、產業的供給狀況必定會發生較大變化。

人工智慧進入文化產業,產品供給速度將大幅度提高,產業資本風險劇增

把人工智慧導入文化產業,固然有助於吸引消費者並降低成本,但效率的提高也將引發產能過剩這一潛在風險。人工智慧廣泛代替人工後,將引起文化產業的產出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往我國一個行業從產生到發展成熟約需要十年到數十年的時間,那些被人工智慧快速、深度「入侵」的行業,產能過剩將成為迫在眉睫之事。在社會資本的頂托之下,行業速生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行業從產生到過剩可能只要幾年的時間。當社會資本認為某個新事物可能成為「藍海」的時候,這一新事物轉瞬之間就可能成為一現的曇花,投資風險陡然增加。為了追求投資的成功,資本對於企業發展速度的要求將越來越苛刻,而創業者在資本的壓力之下更可能喪失自主性,也更可能選擇迎合社會的需求,對產品質量的追求、對企業長生的追求,都會讓位於資本的快速回報需求。這對很多文化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是不利的。文化產業屬於「輕資產」產業,創意是最重要的企業要素,而大多數創意者又具有較強的隨意性、自主性、不受約束的個性,但企業的快速發展又離不開資本的導入,這很容易引起資本和創意團隊之間的矛盾,影響新生企業的成長發育。

人工智慧進入文化產業,某些特定崗位將大量被人工智慧代替,引起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變化

人工智慧正在逐漸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尤其是那些程式化、高強度、重複性的崗位。傳媒行業的校對與錄入兩個崗位已經連續出現大幅同比負增長。有行業預測公司認為,2019年之前,人工智慧造成的失業將多於其創造的工作機會。博物館和文化景點的解說和互動、傳媒行業的新聞稿編寫和播出、出版業的文學作品寫作、影視行業的劇本寫作、遊戲行業的程序編寫等,都會迎來人工智慧的替代性競爭。這些行業的用工總需求會大幅度下降。人工智慧的發展對該行業本身而言將吸納巨大的勞動力數量,但對文化產業而言,特定崗位的勞動力需求下降是必然趨勢,雖然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可能引起產業勞動力總需求的增加。隨著人工智慧的日漸成熟化,其產品的應用更加方便、更加廣泛、更加低成本,文化產業某些特定崗位的就業吸納能力可能加速下降。人工智慧進入文化產業,雖然不會奪走從業者的創意性崗位,但輔助性崗位需求將會減少。直接從事創意活動的崗位,諸如美術設計、編導、內容創作等,在人工智慧的衝擊下應該可以立足,但與之相關聯的很多輔助性崗位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

人工智慧技術將深度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甚至改變文化產業的發展軌跡。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總會對現有產業既帶來促進作用,又帶來或多或少的衝擊,人工智慧對文化產業的影響也不例外。人工智慧的出現,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佳的舞台,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文化企業要抓住這個機遇,率先突破,佔據未來的市場地位。目前,人工智慧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還是「小試牛刀」,很多應用還很初級稚嫩,未來很可能有較為廣闊的應用領域,文化企業必須密切關注應用動態,作出正確的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人工智慧在我國屬於「高熱」領域,而我國過往的產業發展中有無數的「一哄而上,一鬨而散」的教訓,文化產業的投資人特別需要警惕出現迅速的產能過剩,儘可能避開炙手可熱的產品供給,運用新技術去挖掘新的領域和新機會。政府方面,需要加強產業預測,及時搜集和發布產能信息,盡量減少信息不全面給企業帶來的困惑,幫助投資人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在教育這個政府主導的領域,要與教育機構及時溝通,根據市場變化修訂相關供給目錄,調整供給結構,避免出現大面積的勞動力供給結構性過剩和短缺。作為未來的文化從業者,需要關注哪些崗位仍然是具有前景的,哪些崗位可能被人工智慧陸續取代,必要時需要及時補充知識,加強技能培訓

(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原標題:鄧嘉緯:人工智慧深度影響文化產業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外交學研究與創新迎來新的機遇
從「垃圾圍城」到垃圾零廢棄 怎麼實現?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