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濟公對王陽明說,我真的還想再活三百年……

濟公對王陽明說,我真的還想再活三百年……

王陽明,一個明朝中葉的大儒;

濟公,一個南宋時期的高僧;

兩個人差了300多年,

一個是儒家,

一個是釋家,

他們屬於不同的思想門派,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濟公怎麼會跟王陽明對話呢?

因為,他們的心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陽明的心法:心外無物

先說王陽明,

王陽明是誰?

先看一下他的簡歷——

王陽明

男,漢族,卒年57歲

浙江餘姚人,今寧波餘姚

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

兩廣總督,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天正部級幹部一級

新建伯,伯爵一個等級

看完這份簡歷,你一定無感吧,中學歷史課本上,不都是這樣的人物介紹嗎。沒錯,但是,簡歷里有一條是很亮眼的,你或許沒注意到——新建伯,這是一種爵位。而放眼中國歷史,文官因軍功封爵位的真沒幾個人,整個清代也就一個曾國藩。所以,曾國藩現在依然這麼受歡迎。

要知道,古時封侯爵位可是很嚴苛的,要不怎麼漢朝的李廣戰功赫赫,卻連個侯位都封不上呢。而且人家王陽明文的方面更牛啊,提出心學,學生滿天下,與孔子、朱熹並稱為聖賢。真可謂是文武雙全了吧。

那王陽明的心學又是什麼?為什麼王陽明憑心學能跟孔子比肩?

王陽明心法的中心觀點可以概括為:心即理

「心」是萬物之主、天地鬼神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他認為「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它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它深?」不以聖賢的經典為絕對的教條,認為「求六經之實於吾心」,只要將自己 心中本就存在的良知體察明了,就可以成為聖賢,平凡之人與聖人在本質上沒有區別,人人皆可為堯舜。

佛說: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

王陽明的心學與釋家很相似吧。

那就得再看看濟公了。

濟公的心法: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濟公是誰?

同樣有一份簡歷供你參考——

濟公

男,漢,卒年61歲

浙江台州人

行醫治病,漂泊濟世,普渡眾生

才華橫溢,嗜酒好肉

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看完簡歷,發現濟公與王陽明還是老鄉,自古浙江出人才啊,難怪,現在馬雲爸爸這麼成功。

有一個小細節不知你注意到沒有,不是活佛濟公嗎,怎麼又成了禪宗五十祖?那麼,得先看看什麼是禪宗了。

禪宗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產生的宗派之一。禪是梵文音譯,全稱「禪那」,意思是「靜慮」,就是安安靜靜地坐著思考,所以也叫「坐禪」。據《五燈會元》記載,禪宗源於佛祖釋迦摩尼的一次法會,佛祖「拈花示眾」,只有他的大弟子摩訶迦葉笑了,於是佛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開闢傳經的另一途徑——道體心傳。於是,摩訶迦葉也就成了禪宗的一世祖。到了濟公這兒已經是五十祖了。

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終生皆有佛性,只要能夠開悟,人人皆可成佛。

我們為什麼不能開悟?

因為我們「執」,死心眼,認死理。執就容易迷,迷就不能悟,即「執迷不悟」。

所以,要開悟就要破我執,只有這樣才能找回真正的「我自己」。否定執著,肯定自由,否定教條,肯定自我,所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了解了禪宗的這些思想,是否覺得與王陽明的心學有點相通的意趣了。

濟公,作為禪宗的五十祖,雖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卻常是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

濟公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甚至蘸大蒜吃狗肉,為一些正派佛教人士所不齒。

而濟公對此有自己的心法,從這首詩中可以窺見: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只要你心中有真、善、美,那麼外界的教條規則,又於你有什麼用呢?別人因為沒有體察出自己內心的佛性,沒有悟出自己的佛心,所以才會視清規戒律為金科玉律,不求於內心,而求之於外理。

這與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不是很相似?

王陽明同樣不受儒家禮教的約束,主張「超狂入聖」,任性自如。王陽明收狂放任俠、放蕩無羈的王畿為徒弟,就可見一斑。還有,嘉靖三年中秋之夜,他與弟子百十人在天泉橋宴飲,酒至半酣,狂歌曼舞,擊鼓泛舟,仰天長嘯,放浪形骸,這是何等的放任自由!

王陽明,作為明朝一哥,不僅是因為他的軍功,更是因為他的心學在禮教束縛的時代,衝破了教條與定式,讓自己保持了心性的自由。

濟公,作為南宋的高僧,不僅是因為他的扶危濟世,更因為他的透明本心,開悟見性的禪心。

假若,濟公再活三百年,我相信與王陽明一定會引為知己的。

GIF

喜歡的話,關注我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放厥詞 的精彩文章:

TAG:小放厥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