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該不該給孩子快樂教育

該不該給孩子快樂教育

婷婷說:寫這篇的緣起是好友發來一篇前段時間微博大V燒傷超人阿寶的文章《她給了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代價是讓孩子面對一個失敗的人生》。讀完和老公討論了一番,生出些感想。

1

為什麼要讓孩子受教育?每個家長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不同,就會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你的目的是孩子上頂尖大學,在人才市場更受僱主親睞,那麼你可能更關注學區房、學而思、杯賽;如果你的目的是讓孩子改變世界,為他人提供就業崗位,那可能你更關注思辨精神、大視野的培養。

父母的眼界和思想深度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所以在考慮是嚴厲管教還是放任不管之前,先想想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想如何給孩子做個榜樣。你到達不了的地方,拿著鞭子抽孩子去,會不會覺得有點羞愧。

2

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當然是幸福的人。那哪些因素會讓我們獲得幸福呢?心理學家總結了7S模型:物質滿足、專業成就、愉悅事件、自我控制、身體健康、家庭溫馨和人際和諧。獲得好的考試成績可能與專業成就有直接關聯,但這遠不足以讓我們達到幸福的狀態。

那既然幸福是這麼多因素複合構成的,那為什麼我們80後父母在學校學過的卻是語文、數學、英語這些課程,而不是如何達到物質滿足、如何實現和諧的人際關係呢?關於這個問題,葉聖陶老先生在100多年前就解釋過,將知識分門別類是因為教授的統一化和便利,這並不是最有利於學生的方式

同樣,將學生固定在教室里進行教學,也僅僅是出於教授的方便,而不是教室內就比真實的社會場景更有利於學習。無論是在菜市場和小販討價還價, 還是研究一隻貓是否可以同時活著和死去,都不是單純利用單科知識就能做到的,更別說處理婆媳關係這種千古難題,哪一樣不是你頭腦里所學融會貫通後的創造性結果呢?

所以,學校里學習的知識僅僅是最底層的基礎,更何況學好知識和應試拿高分還不是一回事,能考高分上名校不是孩子今後幸福人生的必要條件,更不是充分條件。

3

社會是複雜的,在AI的加持下,社會問題的複雜性和相互之間的關聯度更是急劇上升,我們所學的知識要麼已經過時了,要麼google一下就出來了,在Alpha Zero可以不依賴於過往數據和不知曉圍棋規則就打敗它上一代的情況下,我們賴以生存的不是學歷、不是知識、甚至不是經驗,而是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創造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難度和成本都遠大於應試拿高分。

下圖是一個森林幼兒園的生活場景。孩子們每天的日常就是在戶外玩兒,這天撿到一截粗樹枝,娃們動起了心思,商量出這麼個方式回去。他們要討論誰來喊號子、誰來挑前面,誰站在後面,包裹和水壺怎麼擺放,走的過程中發現步調不一致還要調整。看,就這麼個小事中,孩子們需要有領導者出來分配、需要民主協商、需要協同合作,這都不是事先策劃的,孩子的世界也並不簡單,這就是真實的生活。

關鍵就看在這一件件生活小事中,教育者是不是有智慧識別和引導,抓住這每一次機會,給孩子們充分的自由和信任,讓他們深度參與、並事後復盤。

4

說孩子小沒有自覺性需要大人嚴格管教的,我覺得大人要首先反思為什麼沒有能力和心思把學習變成有趣有吸引力的事。孩子天生是充滿好奇和想像的,教育的作用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保護他的想像力、激發他學習的內驅力。

瑞吉歐實踐中有個小例子,老師讓幼兒園的小朋友比較每個人手的區別,孩子看來看去看不出名堂,如果你是老師,你是不是要訓斥孩子觀察不仔細不認真呢?瑞吉歐德老師給每個人的手拍了張照片,然後讓小朋友找出哪只是自己的手,結果小朋友很有興趣,全找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探索了手與手的區別,完全沒有被強制。

教育本就該是充滿樂趣的事,光靠管教和毅力,別說成不了教育,其他事也成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親每一天 的精彩文章:

TAG:親親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