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經專訪│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會員付費的to C 模式最公平 將是未來趨勢

每經專訪│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會員付費的to C 模式最公平 將是未來趨勢

作為一家成立20年、第一批被授予電視劇製作經營許可證的民營影視公司,慈文傳媒無疑是電視劇公司中的一員老將,早年出品的《青盲》《小魚兒與花無缺》《神鵰俠侶》等承包了不少90後的童年記憶。

然而作為老牌電視劇公司,慈文傳媒又很「新潮」,早在網劇還處於蒙昧期的2014年就試水網生內容,推出高質量網劇《暗黑者》,打造出的爆款《花千骨》《楚喬傳》無一不是年輕化的劇目。

慈文傳媒具備豐厚產業積澱,同時又先鋒時尚,與時俱進。這樣鮮明的風格,無疑與公司掌舵者馬中駿密切相關。日前,馬中駿已受邀參加6月18日由上海電影集團、每日經濟新聞、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影視領袖峰會(點擊「峰會報名」)。

峰會前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北京獨家對話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一個多小時訪談,他暢談對IP改編、互聯網影視、人工智慧滲入影視行業的獨到見解。

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本人供圖)

「中國做大IP作品才剛剛開始」

十年前,「IP」一詞對大多數人而言還是陌生的辭彙。彼時,網路文學才剛剛興起。而從那時起,慈文傳媒就已經有意識地囤積了《青盲》《國家寶藏》等一批優質IP,並逐步成功影視化。

「最早的作家是冥想的、單獨思考的,創作出的是自己構築世界的、獨立的、體驗式的作品,網路作品非常不一樣,是人民群眾一起創造一個人物形象,創造一個發展、互動的故事,互聯網時代的作品有比較廣泛的受眾基礎,有讀者反饋,很難說有多大的藝術價值,但是有很大的通俗價值。」馬中駿說道。

近年來,網文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了大量受眾,身價今非昔比,成為各大影視公司爭相哄搶的大IP。但是真正成為爆款的IP改編作品往往是鳳毛麟角,大部分淪為粗製濫造的炮灰。

相比之下,慈文傳媒出品的《花千骨》《老九門》《楚喬傳》《暗黑者》等熱門IP改編作品,都成為了當年的爆款作品。不過談及爆款,馬中駿卻顯得頗為謙遜:「爆款作品不見得就是偉大作品,這是兩個概念,只不過受到了當時一些觀眾的喜歡而已」。

《楚喬傳》的播放量情況(骨朵數據/圖)

在馬中駿看來,中國的IP開發才剛剛起步,路還很長,還有許多需要改進提升的地方。「首先是世界觀的形成和架構,好的架構背後需要有嚴密的科學哲學力量支撐,這個人是怎麼出生、死亡的,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氣味,人們的語言文字什麼樣,車馬行、道路什麼樣,人們靠什麼生活,如果要打鬥需要冷兵器還是熱兵器,如果沒有這些架構,美術連畫都畫不出來。相對而言,中國傳統文化表達里架構世界觀的能力稍顯薄弱,我們的幾何是從明朝時期利瑪竇傳入開始的,所以空間架構能力的基礎並不那麼強,架設IP世界觀方面有一定難度;其次,過去我們很多IP是靠文字留存,文字表達誕生了很多好的作品,但文字表達比較模糊,IP更需要標識化、圖像化,很多好萊塢續集就是在圖像的固化以後產生了作品的延伸,整個構成一個物態的鏈,相互之間收益,形成品牌價值。」

To C 模式還處於萌芽期 風險機會並存

去年暑期《白夜追兇》《河神》《無證之罪》等精品網劇受到觀眾熱捧,加之韓三平、馮小剛、陳可辛、張藝謀等電影大咖也相繼投身網劇行業,網劇的地位得到極大提升,被更多地與電視劇相提並論,網劇行業似乎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三部網劇均收穫良好口碑(豆瓣/圖)

與網劇行業蓬勃興起相呼應的,是視頻網站會員付費業務的飛速發展。今年3月,騰訊視頻宣布,截至2月28日,其付費會員數已達6259萬。此後不久,愛奇藝也透露,截至2018年3月31日,愛奇藝訂閱用戶數量達6130萬。

然而,即使如此,以騰訊、愛奇藝、優酷為首的視頻網站卻仍然未能實現盈利、擺脫憂慮。一方面,網劇必須走精品化路線以滿足觀眾的挑剔口味,這意味著進一步加大投入,增加成本;另一方面,與網大多通過分賬方式獲取收益不同,網劇很少走分賬模式,通常由平台方委託製作公司承製或直接從製作公司買劇,成本完全由平台方來承擔。

對此,馬中駿表示,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to C模式,讓製作方和平台一起承擔成本,通過會員付費的方式按比例分賬,令觀眾為內容買單。「這時一種合乎雙方利益的模式就會出現,平台也可以講我和你一起保到多少,然後剩下的我們來分,to C 平台也有風險,但是風險非常小,to C方向一定會是最公平的。」

不過,在各種行業論壇上,平台方曾不止一次呼籲網劇製作公司與平台方共同承擔成本,通過to C 模式共享收益,但是響應者寥寥無幾。

馬中駿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目前會員付費的平台還不夠完善和穩定,而網劇比網大的成本高得多,相應也有更大的風險。「目前來看會員數已經到了一定數量但是還不穩定,不穩定的時候主要還是以拉動會員為主,拉動會員等於是在幫助平台建平台,平台使用我們的內容建立平台,多承擔一些也是正常的,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根本不走to C,是買斷性的,因為鋪到198個國家和地區的網路足夠了,中國的網路市場在完善之後,會對全世界有一個貢獻,出現一個to C 的穩定的市場,在這一塊如果非常強大,會給中國文化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那麼,會員數達到什麼程度,付費平台才能達到穩定完善狀態呢?對此,馬中駿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算了一筆賬,以網大為例,票房若要達到10億元,分賬票房應在約3億元,如果按S級網大2.5元/次來算,須有1.2億人觀看,「只要單一網站常保持的固定會員數在6000~8000萬,因某部劇突然上來的非固定的會員數在4000萬也是很正常,票房就是10億了,如果是優秀的網路劇,黏度會更高,換成迷你劇集,就是30多億元(票房)了,我相信在5~10年內,肯定可以看到。」

人工智慧是輔助工具 創作核心仍是人

近年來,AI即人工智慧成為熱門辭彙,並從最初的計算機視覺技術逐漸滲入語音處理、安防、金融、營銷、駕駛、醫療、教育等領域。與此同時,AI也開始在影視娛樂行業嶄露頭角。

在不久前的愛奇藝世界大會上,愛奇藝創始人龔宇明確提到,2018年愛奇藝將繼續重點發力AI技術在娛樂生態體系中的落地和應用,「AI是又一個巨變,內容創作者和內容分發平台根據每個用戶的需求,為他創作和分發內容。」具體來說,AI可以幫助創作者選擇演員,或者為粉絲節選某明星的cut合集。同時,AI具有更多貨幣化、情景化的可能性,「一部電視劇60集,出現親吻鏡頭時旁邊鑽戒廣告出來,效果是隨便打廣告的4~5倍。」

在2018愛奇藝世界·大會上,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圍繞科技創新發表演講(主辦方供圖)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影視娛樂行業外圍功能的應用,AI也已經被應用於影視創作本身。據了解,熱門美劇《權力的遊戲》後半部分劇本就曾使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編劇進行創作,而前幾年爆紅的《紙牌屋》更是Netflix利用大數據面向用戶定製獲得巨大成功的經典案例。在AI技術高度成熟的未來,人工智慧是否將取代一部分創作者?

代表作為《功夫瑜伽》《神話》的香港導演唐季禮曾對媒體表示,也許未來會出現機器人導演。「現在有很好的科技手段支撐我們擴大想像力,可是核心最終是誰負責創作人物的感情、想像,這些東西空間非常大,人工智慧大數據可能把現在全球所有動作片、文藝片、愛情片列了數據,把感情線、故事都理成數據,再把票房的數據比一下,可能就會創作出來劇本,不過我覺得十年內應該不會出現,我們還有十年時間去做導演,未來真的有可能有機器人導演。」

談及AI技術,馬中駿認為,AI永遠只能是輔助性工具,創作的核心永遠是人。「這只是編劇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創作的工具,用這種軟體來編寫劇本,提供更好的服務,還是人在做事情,不是機器,機器代替了大量屬於一般的智慧勞動,人工智慧解決的都是產品性問題,不是藝術性問題,比如受眾的反應、對產品本身的好惡度和慾望可以分析,可以給出多種方案的感受,然後研究感受,但完全依賴人工智慧一定是失敗的,只是工具不同而已。」

既然AI存在如此多的可能性,對於傳統影視公司來說,AI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搶灘的風口?「還是要看公司本身的技術屬性。要看公司有沒有這個基因。」馬中駿說。

每日經濟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經濟新聞 的精彩文章:

矽谷山景市市長:城市要成功,得依賴來自全球的人才
首家無人銀行來了!沒有大堂經理和保安?啥業務不能辦?真相是…

TAG: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