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每年幾十萬失蹤少女去了哪裡?為何寧願被強迫也不願回家……

日本每年幾十萬失蹤少女去了哪裡?為何寧願被強迫也不願回家……

這才是日本

想像中的日本與現實中的日本落差有多大?百名華人用親歷親記告訴你。

日本,東京。

一位年輕的媽媽向記者哭訴,

在上一年12月份,15歲的獨生女,

她自己抹去了自己的行蹤。

乍一看以為少女是不小心進了什麼傳銷組織

接著看才知道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三年前,女兒發生變化,

從那以後,女兒經常會去跟陌生人碰頭。

儘管向警察局提交了女兒行蹤不明的申報。

可是如今現已過了三個月,依然不知道女兒在哪裡。

一個未成年女孩,

經過網路聯繫陌生人後失蹤。

表面上是一般的離家出走,其實暗藏玄機。

做出這樣行為的年輕人數目不少

在老齡化嚴重的日本,竟然達到了3萬多人。

33,156

這是2016年日本10歲以上30歲以下

全國年輕人失蹤的報案數。

某一天,就會發生年輕人突然失蹤的異常情況。

並且是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的失蹤。

她們究竟去了哪裡?

《失蹤,日本下落不明的30000年輕人》

這部NHK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僅憑簡單地和陌生人關係上,

便消失不見的年輕人,

是我們從未遇到過的新式失蹤。

它提供了年輕人躲避家庭和現實的另一種方法:

用過網路向陌生人尋求保護之所,

隔絕和親人、朋友的全部關係。

NHK追尋了失蹤年輕人的行蹤,

你會發現,它有可能就發生我們身邊。

消失的年輕人——利津

利津18歲,是個稍顯幼嫩、懂禮貌的少女,就讀於關東地區的某個高中。為了考上國立公立大學,一向在拚命讀書。但讓人意外的是,這樣一個好好學生,現已離家出走了一個月,曲折住在不同的男性家中。

消失的理由?受不了媽媽總說她學習還學得不行。

她覺得壓力很大,不被認同,並且被媽媽嚴格管控,常常翻看手機,毫無隱私可言。

我想大部分飽嘗應試教育之苦的學生都能感同身受。但為什麼不跟身邊的朋友聊聊呢?她覺得不好意思開口,反而覺得對陌生人比較能夠和盤托出。

利津在網上發了一條「誰能讓我住」的音訊,只是發出去5分鐘,就收到了10條左右的回復,所以,她一個月時間裡輾轉借住在3個陌生男人的家裡。

「其實像這樣關係上,他們都想要發生關係。雖然在身體和精神上都是對自己的傷害,可是一想到回家又會像以前一樣,就覺得即使這樣也比回家好。」

17歲的唯,和利津相同,是一位離家出走的年輕人。高中半途退學,從神奈川的老家出走一個多月了。

母親是護理,母女關係比較緊張。有一次,媽媽說,「你不要再回來了。」她就真的不回去了。

這一個多月,唯輾轉於不同男人家裡,也有過被強迫的經歷。「第一次願意讓我借宿的人後來開車來接我,在車上就逼迫了我。看起來確實感覺像個好人,但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最親的人都不愛自己,不想回家,沒有歸處,讓一個人變得沒有自信。「我找不到活著的價值,活著太痛苦了。」

20歲的莉香,由於課業問題和家長發生衝突,離家出走兩個多月。

消失之後

會過得更好嗎?

就在這些失蹤的年輕人

打著#出走少女##離家出走##供給住宿#

等標籤在社交網路尋求協助時,

有些店會自動搜索這樣的帖子並回復:

「假如你沒有去向,沒有飯吃,我們店隨時歡迎你。」

這其實是一條僱傭信息。

在長野縣一家居酒屋,

一半以上的職工都是「失蹤人口」,

他們在店裡打工,店長包食宿,

也會給必定的薪水。

那些收留你的人都是好意嗎?

不,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由於店裡的營業時間是到清晨三點,

一般人不想干。

由於店長招不到人,從哪兒招呢?

打著離家出走標籤的帖子,

就成了他們的方針。

「我覺得真的窮途末路的人,

肯定會捉住我這兒不放的。

也不會抵抗長期站著的工作。」

現實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我們不知道那些女孩的真實想法

是真的覺得哪怕漂泊也比在家幸福

還是只是再一次的自我逃避

我們只能惋惜

她們的人生本來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日本每年要消失幾百萬人。

有100萬人變成了蟄居族。

他們不交際,不作業,長達數年

蝸居在自己的房間里,整天與世隔絕,

和朋友隔絕關係,渺無音信。

其他幾十萬人脫離家人成為漂泊漢,

甚至漸漸丟掉了自己的身份,成為無名氏。

你可否聽說過「消失文明」?

其他還有3萬多年輕人,選擇了依託網路藉助陌生人家裡。

他們或是父母離婚、或是考試失利、

或是愛情傷口、或求職失利,

不願面對社會和家人,最終選擇了消失。

這個世界上的年輕人總是相似的。

由於求職失利而產生挫折感,

由於人際關係而產生自卑感。

同樣的焦慮,隨時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它可以是我們的過去、現在,乃至未來。

事實告訴我們,逃避雖不可恥但沒用。

我們會不忿長大後為何會遇到這麼多挫折和壓力,我們童年的肆無忌憚和無憂無慮就是在積攢自信和能量,好讓我們在長大後遇到這些挫折不至於一擊就倒。

然而有些人沒有這麼幸運,如同文中的妹子,家庭不幸福或者童年不快樂,讓她們沒能積攢下足夠對抗這麼多對抗壓力的能力。所以對她們,一味的苛責是不必要的。

我們需要學會排解壓力,哪怕睡一覺,也好過逃避一世。生活還是得過,工作再累,反正再熬幾天,就又是周末了,不是嗎?

- END -

推薦我們另外一個不錯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日本 的精彩文章: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製造業(令人深思)
日本衛生間竟然如此牛逼?!看完只能給滿分了!

TAG:這才是日本 |